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浙江嘉兴314000)
题记:“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乌申斯基
《身边的故事》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关注今天的社会,关注生活的历史。教材围绕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事例,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念,即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是这节课的关键词,应该说让学生感受“变化”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更强烈地体验“变化”,是这节课中,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图片比较,直观中体验变化
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堂上老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料,图5-14是20世纪初期的一张家庭照片,编者是想通过这张照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百年来的变化,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位骨干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先做个调查,我要请个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
生1:我们家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护士,我是学生。
生2:我家的房子有110平,在三楼,是三室二厅二卫。
生3:我们家在开发区……
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100多年前的家庭情况,你们看这张照片,观察一下当时的家庭和我们现在的家庭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认为对比的内容要能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老师在开头调查学生家庭情况时,学生所回答的内容与图片反映的内容显然不符合。我想,这里教师这样设计肯定是想通过这一调查活动,让学生感悟现代家庭的情况,以便和书上100多年前的家庭进行对比,从而感受百年来家庭在成员、规模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既然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老师的调查活动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指向性可以更明确一点。
其次,更直观的比较应该是图与图的对比。因此,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找到一张现代的三口之家的照片,然后把它和书上100多年前的家庭照片放在一起,在多媒体上出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二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人口数量、服装式样、头发、房屋等方面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充分发掘图片信息。这样的比较会更直观,更强烈。
同样道理,在后面讲到服饰和坐姿的变化时,也要把这些图片放在一起对比,这样才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也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列表比较,探究中发现变化
在讲到服饰的变化时,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书上109页的三张图片(图5-15、5-16、5-17),并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请你给这三张图片按时间顺序排排队。
2.请你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并说明每张图片中服饰的特点。
3.从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从整体上说,对这三张图片进行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三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用意,很有层次性,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服饰的变化轨迹。但在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习惯上把这三张图片割裂开来看,不能进行相互联系和比较,更不能从中理解服饰的发展变化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为此,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不得不做过多的提示,从而降低了问题的深度。所以,在课后,我建议他列个表格试试。表格如下
列表比较,能把不同事物的相同要素放在一个表格中,通过横向的对比,发现社会背景与服饰特点是相关联的,服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纵向对比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服饰反映了不一样的社会状况,服饰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在款式、颜色等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通过这样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其变化和发展的轨迹,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联系比较。生活中感受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感受变化,感受历史。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大多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深,所以老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学生能感受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比较。比如,讲到服饰的演变时,可以问学生,你小时候看到的服装是怎样的,布料和样式有什么特点?现在的服饰又是怎样的,从中体会其变化。老师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亲身体验,比如六十年代穿军装,七十年代中山装,八九十年代穿西装,到现在的休闲装,然后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服饰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个窗口。
再如,在讲到“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时,除了让学生感受它们从无到有、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外,还可以收集一些旧报纸和旧书籍,然后让学生与现在的书籍和报纸进行对比,可以从印刷质量、图片色彩、装订技术,纸张质地等方面做比较,从中发现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变化着。
最后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讨论身边熟悉的事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有的说到吃的变化:生吃——吃熟食一烹饪;有的讲到信息传输方式的变化:烽火——驿站——邮政——电话——手机;还有手机的变化,笔的变化等等。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责任编辑:李雪虹)
题记:“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乌申斯基
《身边的故事》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关注今天的社会,关注生活的历史。教材围绕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事例,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念,即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是这节课的关键词,应该说让学生感受“变化”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更强烈地体验“变化”,是这节课中,我们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图片比较,直观中体验变化
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堂上老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料,图5-14是20世纪初期的一张家庭照片,编者是想通过这张照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百年来的变化,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位骨干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先做个调查,我要请个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
生1:我们家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护士,我是学生。
生2:我家的房子有110平,在三楼,是三室二厅二卫。
生3:我们家在开发区……
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100多年前的家庭情况,你们看这张照片,观察一下当时的家庭和我们现在的家庭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认为对比的内容要能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老师在开头调查学生家庭情况时,学生所回答的内容与图片反映的内容显然不符合。我想,这里教师这样设计肯定是想通过这一调查活动,让学生感悟现代家庭的情况,以便和书上100多年前的家庭进行对比,从而感受百年来家庭在成员、规模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既然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老师的调查活动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指向性可以更明确一点。
其次,更直观的比较应该是图与图的对比。因此,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找到一张现代的三口之家的照片,然后把它和书上100多年前的家庭照片放在一起,在多媒体上出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二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人口数量、服装式样、头发、房屋等方面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充分发掘图片信息。这样的比较会更直观,更强烈。
同样道理,在后面讲到服饰和坐姿的变化时,也要把这些图片放在一起对比,这样才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也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列表比较,探究中发现变化
在讲到服饰的变化时,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书上109页的三张图片(图5-15、5-16、5-17),并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请你给这三张图片按时间顺序排排队。
2.请你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并说明每张图片中服饰的特点。
3.从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从整体上说,对这三张图片进行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三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用意,很有层次性,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服饰的变化轨迹。但在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习惯上把这三张图片割裂开来看,不能进行相互联系和比较,更不能从中理解服饰的发展变化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为此,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不得不做过多的提示,从而降低了问题的深度。所以,在课后,我建议他列个表格试试。表格如下
列表比较,能把不同事物的相同要素放在一个表格中,通过横向的对比,发现社会背景与服饰特点是相关联的,服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纵向对比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服饰反映了不一样的社会状况,服饰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在款式、颜色等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通过这样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其变化和发展的轨迹,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联系比较。生活中感受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感受变化,感受历史。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大多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深,所以老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学生能感受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进行比较。比如,讲到服饰的演变时,可以问学生,你小时候看到的服装是怎样的,布料和样式有什么特点?现在的服饰又是怎样的,从中体会其变化。老师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亲身体验,比如六十年代穿军装,七十年代中山装,八九十年代穿西装,到现在的休闲装,然后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服饰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社会变迁的—个窗口。
再如,在讲到“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时,除了让学生感受它们从无到有、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外,还可以收集一些旧报纸和旧书籍,然后让学生与现在的书籍和报纸进行对比,可以从印刷质量、图片色彩、装订技术,纸张质地等方面做比较,从中发现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变化着。
最后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讨论身边熟悉的事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有的说到吃的变化:生吃——吃熟食一烹饪;有的讲到信息传输方式的变化:烽火——驿站——邮政——电话——手机;还有手机的变化,笔的变化等等。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