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88-01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审美
一、初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语文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品鉴赏水平。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的审美情感,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实现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策略
1、尊重学生主体进行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要突破传统的单项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在新课程理念下,则要求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学生互为主体,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审美呢?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应该是单向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整个课堂主持人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审美。教师不应该把掌握的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即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让他们端正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珍珠鸟》这篇文章,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一种意识。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地球才会多姿多彩这样一种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美。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有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成功的教师可以把语文课上得多姿多彩,可以让学生寓教于乐。否则大多数的语文课就成了催眠课,学生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有主导学生审美的意识。要引导他们学习文章语言美、结构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
2、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要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构筑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结构形式。创造语文教育的形式——教学艺术形象,才能美化学生的直接感知,愉快地获得丰厚的教育内容。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知和评价,在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零度风格的教学态度,只能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无美感而言。要讲求美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无声的文字教材与音、色、像相互配合,丰富语文课教育的形式美,使教学内容得到突出和强化,力求使语文教育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教育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审美鉴赏力。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比较是人们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或异同。课文中那些诗化的语言需要仔细体味,方能悟其妙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闹”能换成“叫”吗?这就能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字造句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百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皆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而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使学生们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孝成.也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2009(14)
[2]宋其袭.课堂教学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锡庆.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艺术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贺东玉.初中语文教学之美育追求[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4).
[5]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审美
一、初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语文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品鉴赏水平。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因此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的审美情感,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实现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策略
1、尊重学生主体进行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要突破传统的单项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在新课程理念下,则要求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学生互为主体,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审美呢?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应该是单向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整个课堂主持人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审美。教师不应该把掌握的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即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让他们端正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比如《珍珠鸟》这篇文章,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一种意识。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地球才会多姿多彩这样一种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美。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有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成功的教师可以把语文课上得多姿多彩,可以让学生寓教于乐。否则大多数的语文课就成了催眠课,学生会人在曹营心在汉。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有主导学生审美的意识。要引导他们学习文章语言美、结构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
2、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要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构筑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结构形式。创造语文教育的形式——教学艺术形象,才能美化学生的直接感知,愉快地获得丰厚的教育内容。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知和评价,在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零度风格的教学态度,只能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无美感而言。要讲求美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无声的文字教材与音、色、像相互配合,丰富语文课教育的形式美,使教学内容得到突出和强化,力求使语文教育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教育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审美鉴赏力。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比较是人们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或异同。课文中那些诗化的语言需要仔细体味,方能悟其妙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闹”能换成“叫”吗?这就能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字造句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百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皆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而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使学生们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孝成.也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2009(14)
[2]宋其袭.课堂教学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锡庆.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艺术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贺东玉.初中语文教学之美育追求[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4).
[5]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