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中口语应用能力很强的课程。但有的教师在“教师口语”教学中把它作为单纯的普通话课进行教学;有的则是理论讲授较多,实际训练却很少,教师口语的特色不突出。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师口语的“应用”作用,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口语是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的。课程的三个部分要求各不相同,它们逐层深入,有自己的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联系。三部分中,普通话训练是基础、前提,它贯穿本课程的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但在教学中,普通话是课程训练的开始,因此,不少人误以为教师口语就是普通话课,把大量的课时用在语音的教学,而忽视其他两项内容的教学,“将完整的普通话拆散成一个个‘零件’交给学生,学生掌握的不过是‘散件’,而未掌握普通话的组装方法,与应用之间仍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这样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针对上述情况,为使教师口语课程达到相应的目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究,通过课内外结合来强化口语技能。
在教学方法的探究中,还应把用气发声,归音吐字,教师的仪表仪态等内容融入到语音形态的口语表达中,坚持以现代语言理论为基础,以更新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实现“动态语言教学”为主线,以改革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态口语运用能力,努力探索教师语言训练教学新的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进行。由于我校的教学计划中教师口语的课时总量较少,因此,在专业必修课中也就只能完成第一板块——普通话训练的内容,而“一般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用语”则只能放在选修课“语言艺术”中进行训练。
教学中应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内外结合,展开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分层辅导,分类训练的原则。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的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外,重点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首先,模拟测试,建立语音档案。每个新班开课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语音摸底,了解学生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建立语音档案,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
其次,根据方言特征,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敏感度不同,如果将不同方言区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进行教学和训练,其针对性就会大打折扣。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应按照方言区分类进行教学和训练,如福建方言里没有r只有l,云南富源的则没有韵母ian只有in,因此,应把不同学生列入不同的教学对象,区别对待,因“语”施教,对症下药,可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扬长避短。“一锅粥”的教学是没重点、没针对性,这样,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无法提高。具体办法如下:
1.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教师对共同存在的语音问题,如:前后鼻音、齐撮、鼻边音、平翘等,可进行全班性教学,除了教发音要领外,还要用大量的词语、短文进行练习。
2.根据不同省市县的特殊语音问题,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如:富源、曲靖东山的学生无ian韵母,这样可编在一组;陆良的学生声调问题突出,可单独练习;陕西、山西两地学生发音部位靠后,在训练时可针对发音情况重点训练。
3.通过分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利用词语、短文朗读、说话等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分组训练中,让普通话水平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既是课外训练的组织者,又是小老师。
最后,重视基础训练。学生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的正确发音外,还要记住读音,因此,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课外背记字音,上课时教师抽出10分钟让5位学生到黑板上注音,这样可起到督促的作用。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诵训练、态势语训练、听说训练,讲故事训练、演讲训练和辩论训练等内容。这部分的训练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课前5分钟根据不同年级,进行朗诵、讲故事、演讲等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随时给学生提供较多机会并创设一个宽松环境,以锻炼学生当众开口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说得不好,到说得好,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通过一次次锻炼,使学生克服紧张、胆怯等心理,逐渐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利的。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教育教学的一些技巧外,主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分步走上讲台训练,最后进行综合检测。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分组创设情境进行表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口语是一门训练课,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幻灯等辅助教学,这样既直观又形象,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如笔者在进行朗诵教学时,通过播放名家朗诵录音和相关的flash,让学生观看图像进行情境再现,同时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也深深感染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朗诵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的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本门课程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知识和3500常用汉字字音的掌握。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第二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60篇短文的朗读和30个即兴话题的掌握,考试时按照学号顺序由学生抽题进行口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第三阶段,主要考查学生教育口语、教学口语的运用程度,考试时教师根据小学、幼儿园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出题,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口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和朗诵、讲故事的技能,掌握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达到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的目的,从而提高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就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2]伍巍.对穗港澳地区普通话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9,(6).
(杨文华,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口语是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的。课程的三个部分要求各不相同,它们逐层深入,有自己的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联系。三部分中,普通话训练是基础、前提,它贯穿本课程的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但在教学中,普通话是课程训练的开始,因此,不少人误以为教师口语就是普通话课,把大量的课时用在语音的教学,而忽视其他两项内容的教学,“将完整的普通话拆散成一个个‘零件’交给学生,学生掌握的不过是‘散件’,而未掌握普通话的组装方法,与应用之间仍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这样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针对上述情况,为使教师口语课程达到相应的目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究,通过课内外结合来强化口语技能。
在教学方法的探究中,还应把用气发声,归音吐字,教师的仪表仪态等内容融入到语音形态的口语表达中,坚持以现代语言理论为基础,以更新教学观念为先导,以实现“动态语言教学”为主线,以改革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态口语运用能力,努力探索教师语言训练教学新的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进行。由于我校的教学计划中教师口语的课时总量较少,因此,在专业必修课中也就只能完成第一板块——普通话训练的内容,而“一般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用语”则只能放在选修课“语言艺术”中进行训练。
教学中应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内外结合,展开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分层辅导,分类训练的原则。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的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外,重点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首先,模拟测试,建立语音档案。每个新班开课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语音摸底,了解学生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建立语音档案,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
其次,根据方言特征,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敏感度不同,如果将不同方言区的学生集中起来一起进行教学和训练,其针对性就会大打折扣。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应按照方言区分类进行教学和训练,如福建方言里没有r只有l,云南富源的则没有韵母ian只有in,因此,应把不同学生列入不同的教学对象,区别对待,因“语”施教,对症下药,可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扬长避短。“一锅粥”的教学是没重点、没针对性,这样,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无法提高。具体办法如下:
1.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教师对共同存在的语音问题,如:前后鼻音、齐撮、鼻边音、平翘等,可进行全班性教学,除了教发音要领外,还要用大量的词语、短文进行练习。
2.根据不同省市县的特殊语音问题,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如:富源、曲靖东山的学生无ian韵母,这样可编在一组;陆良的学生声调问题突出,可单独练习;陕西、山西两地学生发音部位靠后,在训练时可针对发音情况重点训练。
3.通过分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利用词语、短文朗读、说话等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分组训练中,让普通话水平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既是课外训练的组织者,又是小老师。
最后,重视基础训练。学生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的正确发音外,还要记住读音,因此,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课外背记字音,上课时教师抽出10分钟让5位学生到黑板上注音,这样可起到督促的作用。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诵训练、态势语训练、听说训练,讲故事训练、演讲训练和辩论训练等内容。这部分的训练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课前5分钟根据不同年级,进行朗诵、讲故事、演讲等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随时给学生提供较多机会并创设一个宽松环境,以锻炼学生当众开口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说得不好,到说得好,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通过一次次锻炼,使学生克服紧张、胆怯等心理,逐渐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利的。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教育教学的一些技巧外,主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分步走上讲台训练,最后进行综合检测。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分组创设情境进行表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口语是一门训练课,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录音、幻灯等辅助教学,这样既直观又形象,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如笔者在进行朗诵教学时,通过播放名家朗诵录音和相关的flash,让学生观看图像进行情境再现,同时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也深深感染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朗诵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的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本门课程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知识和3500常用汉字字音的掌握。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第二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60篇短文的朗读和30个即兴话题的掌握,考试时按照学号顺序由学生抽题进行口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第三阶段,主要考查学生教育口语、教学口语的运用程度,考试时教师根据小学、幼儿园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出题,学生现场抽题进行口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和朗诵、讲故事的技能,掌握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达到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的目的,从而提高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就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2]伍巍.对穗港澳地区普通话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9,(6).
(杨文华,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