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甚至教师让每个学生买本文言文翻译书,看一句文言文,看一句译文,丢掉“拐棍”(文言文翻译书)就不会译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教学经验,归纳出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读。初读,目的是解决阅读障碍,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异读字按课本注释所标的音去读,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接下来要根据作者表达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而且要反复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第四册第十七课《陈情表》,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叙说辞不就职的原委,拳拳真情,婉转凄恻,尽孝与尽忠两难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终于感动了晋武帝。读的时候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学生也会深受感动,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要求两个学生对话,尽量模拟出齐宣王和孟子的说话语气,这样,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所以,学习文言文,第一要素就是读,反复读,读流畅,读透内容,也就易于理解了。
第二步:译。译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每个学生买本文言文翻译书,既浪费了学生的钱财,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翻译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翻译文言文,我主要采取“六字”法:对、拆、增、调、留、删。
1.对。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现代文易于理解,要想理解文言文,必须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实词的理解,离不开现代汉语词语,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且,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大多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了双音节词,所以,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把它对译出来即可。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轼《六国论》)。六——六个;国——国家;破,灭——同义词,灭亡;非——不是;兵——兵器;利——锐利、锋利;战——作战;善——好、勇敢;弊——弊病、缺点;赂——贿赂;秦——秦国。译之后连接起来,语义畅通即可。掌握此法,学习文言文就轻松多了,不必死记硬背。
2.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我们只需把它拆成两个单音节词分别进行翻译即可。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而在此不能按现代汉语词来理解,应把它拆开,当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妻子”。这样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多加注意。
3.增。为了使译文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句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补充出来,如:“卒以为将”句中“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应是“卒以之为将”,意思是终于任命他(孙武)为将军。再如:“吾妻之美我者”,句中“美我”的“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
4.调。就是把文言文中倒装(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的语句,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语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再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忌不信自”,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5.留。就是保留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6.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有的表达语气,有的表示停顿,有的凑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可删去,不必译出。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句首语气词,译时可删去。全句译为“作战依靠勇气”。再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句中“之”起补充音节作用,可删去。“顷之”译为“一会儿”。
除此“六字”法外,还应该注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译法,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搬教条。
第三步:析。即在读和译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问题,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设计以下问题:(1)邹忌是怎样讽谏的?(以家庭小事引出国家大事);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思想个性?(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2)齐威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通过什么反映出来的?(“善”)(3)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步:背。在“读、译、析”的基础上背诵文章,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下来。文章会背了,文中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都记住了。会背的文章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就能够触类旁通,学起文言文来才不会感到吃力,才不会感到枯燥,才会引起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要掌握方法,灵活思考,积极主动。
第一步:读。初读,目的是解决阅读障碍,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异读字按课本注释所标的音去读,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接下来要根据作者表达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而且要反复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第四册第十七课《陈情表》,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叙说辞不就职的原委,拳拳真情,婉转凄恻,尽孝与尽忠两难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终于感动了晋武帝。读的时候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学生也会深受感动,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读《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要求两个学生对话,尽量模拟出齐宣王和孟子的说话语气,这样,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所以,学习文言文,第一要素就是读,反复读,读流畅,读透内容,也就易于理解了。
第二步:译。译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每个学生买本文言文翻译书,既浪费了学生的钱财,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翻译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翻译文言文,我主要采取“六字”法:对、拆、增、调、留、删。
1.对。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现代文易于理解,要想理解文言文,必须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实词的理解,离不开现代汉语词语,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且,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大多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了双音节词,所以,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把它对译出来即可。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轼《六国论》)。六——六个;国——国家;破,灭——同义词,灭亡;非——不是;兵——兵器;利——锐利、锋利;战——作战;善——好、勇敢;弊——弊病、缺点;赂——贿赂;秦——秦国。译之后连接起来,语义畅通即可。掌握此法,学习文言文就轻松多了,不必死记硬背。
2.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我们只需把它拆成两个单音节词分别进行翻译即可。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而在此不能按现代汉语词来理解,应把它拆开,当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妻子”。这样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多加注意。
3.增。为了使译文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句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补充出来,如:“卒以为将”句中“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应是“卒以之为将”,意思是终于任命他(孙武)为将军。再如:“吾妻之美我者”,句中“美我”的“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
4.调。就是把文言文中倒装(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的语句,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语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再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是“忌不信自”,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5.留。就是保留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6.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有的表达语气,有的表示停顿,有的凑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可删去,不必译出。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句首语气词,译时可删去。全句译为“作战依靠勇气”。再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句中“之”起补充音节作用,可删去。“顷之”译为“一会儿”。
除此“六字”法外,还应该注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译法,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搬教条。
第三步:析。即在读和译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问题,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设计以下问题:(1)邹忌是怎样讽谏的?(以家庭小事引出国家大事);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思想个性?(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2)齐威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通过什么反映出来的?(“善”)(3)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步:背。在“读、译、析”的基础上背诵文章,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下来。文章会背了,文中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都记住了。会背的文章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就能够触类旁通,学起文言文来才不会感到吃力,才不会感到枯燥,才会引起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要掌握方法,灵活思考,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