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与其相适应,各级单位都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但是在培训推进到广大农村学校时,师资、设备、场地、组织等相关问题就暴露出来。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深入开展就处在一个高原区,就像人们登山时,爬坡到一定高度后再很难前行而出现的高原现象,主要表现为经过前期的培训,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片、电视、录像、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中小学校中仍处于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状态。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笔者也是处于这样的瓶颈状态,并一直在急于寻找突破口。2009年秋季,作为唯一一支农村中学的团队成员,笔者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简称NOC),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齐聚一堂,学习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和手段,这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引发了对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的深入思考。结合这几年来的探索与发现,笔者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以及如何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 “高原现象”分析
1.1 培训层次乱
笔者参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几乎所有的培训形式都不分学科、年龄等层次结构。各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出动,使培训降低了与各学科的整合,忽视了老教师的接受水平,导致青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满足各层次、岗位、学科教师的需求。
1)学科层次。学校不同岗位的教师对计算机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应用计算机的方式有区别。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的,对这部分人员要加大技术培训(如校园网络、课堂广播),使他们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需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工具(如PPT、白板)的培训;学校管理人员由于业务需要,要加大对各办公软件(如EXCEL)的培训。在培训时,部分培训学校没有认清实际,搞一刀切,不将参训教师分清学科层次就盲目培训,使很多参训教师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学到的知识不能用。
1.2 年龄层次
目前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普遍不均等,老教师、中年教师还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各年龄段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学习进度有差异,各自对计算机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老教师需求计算机公共基础与应用基础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操作熟练性、巩固培训;中年教师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与技术基础培训,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而对于各农村中小学校的青年教师与每年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整体计算机水平远远高于学校原有教职工的平均水平,他们更多需求的是对计算机新技术、新事物的不断开发与创新。
不同年龄阶段共同培训的形式,没有根据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很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各自的需要。
2 培训实效低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次计算机培训,但是在某些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里,仍然会出现一位学科教师上课、多位教师齐上阵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针对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实效低,其中,培训内容重复、缺乏计划性,重理论、轻应用便是直接原因。
2.1 重复,缺乏计划性
长期以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缺少必要的直接领导部门,不能指导各地的培训工作,使培训活动处于无组织无领导状态。培训全凭个人意愿,学校安排,上级要求。培训活动缺少师资培训计划,无步骤、无重点、无培训教材。每次培训活动涉及的广度都很广,许多内容重复培训。由于无计划,培训不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形成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每次培训,时间短,任务急,没有长期规划,形成稳定的学习过程,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于是再次开展培训,形成重复循环。重复培训,浪费时间,无形中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负担,部分教师对计算机产生畏难、厌烦情绪。
2.2 重理论,轻应用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非制造者和开发者。他们最需强化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大量积累。那么,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就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知识教学为辅。然而,许多培训活动重点偏离,不注重讲述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没有留给教师充分的上机时间,而是花大力气搞专题讲座,搞知识细化。结果培训结束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只能自己钻研笔记,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部分教师似是而非、不会用,一部分教师理解、用不好,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解决“高原现象”的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渡过“高原”。
3.1 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授教养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授教养方法,优化教授教养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要害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剖析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这是制订培训方案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3.2 针对差异,分层培训
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现象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励自己,并引领更多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前进。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说课、评课等评比活动,或教学课件、论文成果的展示,并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有张力的学科教师从中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培训系统的发展态势。又如校内某些学科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和科研较为突出,应着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践,实现学科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先突破。
3.3 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为了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分批、必要、实时的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各校间、各地区间的培训交流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培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更是工作的重点、难点。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笔者也是处于这样的瓶颈状态,并一直在急于寻找突破口。2009年秋季,作为唯一一支农村中学的团队成员,笔者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简称NOC),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齐聚一堂,学习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和手段,这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引发了对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的深入思考。结合这几年来的探索与发现,笔者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以及如何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 “高原现象”分析
1.1 培训层次乱
笔者参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几乎所有的培训形式都不分学科、年龄等层次结构。各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出动,使培训降低了与各学科的整合,忽视了老教师的接受水平,导致青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满足各层次、岗位、学科教师的需求。
1)学科层次。学校不同岗位的教师对计算机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应用计算机的方式有区别。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的,对这部分人员要加大技术培训(如校园网络、课堂广播),使他们能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需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工具(如PPT、白板)的培训;学校管理人员由于业务需要,要加大对各办公软件(如EXCEL)的培训。在培训时,部分培训学校没有认清实际,搞一刀切,不将参训教师分清学科层次就盲目培训,使很多参训教师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学到的知识不能用。
1.2 年龄层次
目前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普遍不均等,老教师、中年教师还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各年龄段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学习进度有差异,各自对计算机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老教师需求计算机公共基础与应用基础培训,特别是要加强操作熟练性、巩固培训;中年教师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与技术基础培训,特别是一些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而对于各农村中小学校的青年教师与每年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整体计算机水平远远高于学校原有教职工的平均水平,他们更多需求的是对计算机新技术、新事物的不断开发与创新。
不同年龄阶段共同培训的形式,没有根据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很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各自的需要。
2 培训实效低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次计算机培训,但是在某些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里,仍然会出现一位学科教师上课、多位教师齐上阵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便是针对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实效低,其中,培训内容重复、缺乏计划性,重理论、轻应用便是直接原因。
2.1 重复,缺乏计划性
长期以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缺少必要的直接领导部门,不能指导各地的培训工作,使培训活动处于无组织无领导状态。培训全凭个人意愿,学校安排,上级要求。培训活动缺少师资培训计划,无步骤、无重点、无培训教材。每次培训活动涉及的广度都很广,许多内容重复培训。由于无计划,培训不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形成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每次培训,时间短,任务急,没有长期规划,形成稳定的学习过程,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于是再次开展培训,形成重复循环。重复培训,浪费时间,无形中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负担,部分教师对计算机产生畏难、厌烦情绪。
2.2 重理论,轻应用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非制造者和开发者。他们最需强化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大量积累。那么,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就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知识教学为辅。然而,许多培训活动重点偏离,不注重讲述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没有留给教师充分的上机时间,而是花大力气搞专题讲座,搞知识细化。结果培训结束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只能自己钻研笔记,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部分教师似是而非、不会用,一部分教师理解、用不好,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解决“高原现象”的对策
解决“高原现象”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必须分析农村教师当前的培训现状以及教师对待培训的心态,深刻认识“计划”面临的艰巨性,从而找到舒缓之法,让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渡过“高原”。
3.1 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授教养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授教养方法,优化教授教养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要害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剖析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这是制订培训方案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3.2 针对差异,分层培训
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现象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教养。培训工作可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中优先展开,尤其是那些已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励自己,并引领更多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前进。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说课、评课等评比活动,或教学课件、论文成果的展示,并抓住这一契机,让那些有张力的学科教师从中凸现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培训系统的发展态势。又如校内某些学科组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教学和科研较为突出,应着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践,实现学科教育技术应用的优先突破。
3.3 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为了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分批、必要、实时的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各校间、各地区间的培训交流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培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更是工作的重点、难点。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