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阐明“应用意识”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世界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把学生固定在枯燥的知识世界里,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生活世界”,从而导致学生成了解题机器,产生厌学情绪。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加强课本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
一、课堂——认识数学源于生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才能得到保障。”数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慢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渐学会自己在生活中捕捉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情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节课的开端就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出示一段小朋友到超市买文具的情景录像,让一年级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文具?买东西要付钱,你认识钱吗?在学生已有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不知不觉地加深认识1角、2角、5角、1元……通过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进行,既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浓厚的興趣色彩。
2.挖掘教材,活用生活资源。
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生动性,有些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抽象。只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枯燥的数学与生动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轻松快乐地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部分知识学生觉得极抽象、难懂。教学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资源,将例题改编为:老师比茜茜大25岁。茜茜1岁时,老师几岁?茜茜2岁时,老师几岁?茜茜3岁时,老师几岁……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茜茜的年龄 25=老师的年龄”时,我提出问题:茜茜n岁时,老师几岁?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反之,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老师的年龄-25=茜茜的年龄”,当老师a岁时,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茜茜的年龄,问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的对象——老师、茜茜就在教室里,化抽象为具体,学生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3.巧设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设计练习时引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飞跃。
学生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后,在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饼干每包5元,牛奶每瓶3元,点心每块2元,果汁每瓶4元。你拿着20元能买到什么?有几种买法?乘法口诀的学习较枯燥,练习课又较死板,不像新课那样生动有趣。在学生购物经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学生学习热情被激活,个个兴趣盎然,忍不住和前后桌的学生商榷起来。交流后得知买:①10块点心;②5瓶果汁;③4包饼干;④4瓶牛奶和4块点心;⑤1包饼干、1瓶果汁还剩11元……购物方案多种多样。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既复习乘法口诀,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课外——应用数学体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1.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日常生活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元、角、分之间进率后,教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市场买日常生活用品,帮妈妈付钱,并对家长说说你是怎样算账的?再问问妈妈她是怎样算账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2.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数学。
各门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能相互作用于彼此。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同样能在其他学科中体现其价值。例如:二年级学生正在学表内乘法口诀,课间我与学生交流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到乘法口诀,体育委员钦彬同学对我说:“体育课上要练习拍皮球,我把同学们平均分成7组,每组正好有6人。”(我班正好有42名学生)“你怎么想到把同学平均分成7组的?”我假装不解地问。“因为六七四十二嘛!”他脱口而出。“原来体育课也能用到乘法口诀呀!”旁边的文龙同学惊喜地说。看到数学成绩一般的钦彬在体育课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我很欣慰,这不就是数学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吗?
3.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除了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还要让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学过《圆的认识》,学生能够运用“圆点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解释车轮做成圆形滚动时较平稳,窨井盖做成圆形的才不会松动掉落;学过《体积》,学生能够运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释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的测量方法的合理性……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不仅能巩固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真切体会数学的用处,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把学生固定在枯燥的知识世界里,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生活世界”,从而导致学生成了解题机器,产生厌学情绪。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加强课本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
一、课堂——认识数学源于生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才能得到保障。”数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慢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渐学会自己在生活中捕捉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情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节课的开端就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出示一段小朋友到超市买文具的情景录像,让一年级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文具?买东西要付钱,你认识钱吗?在学生已有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不知不觉地加深认识1角、2角、5角、1元……通过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进行,既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浓厚的興趣色彩。
2.挖掘教材,活用生活资源。
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生动性,有些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抽象。只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枯燥的数学与生动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轻松快乐地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部分知识学生觉得极抽象、难懂。教学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资源,将例题改编为:老师比茜茜大25岁。茜茜1岁时,老师几岁?茜茜2岁时,老师几岁?茜茜3岁时,老师几岁……结合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茜茜的年龄 25=老师的年龄”时,我提出问题:茜茜n岁时,老师几岁?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反之,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老师的年龄-25=茜茜的年龄”,当老师a岁时,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茜茜的年龄,问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的对象——老师、茜茜就在教室里,化抽象为具体,学生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3.巧设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设计练习时引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飞跃。
学生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后,在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饼干每包5元,牛奶每瓶3元,点心每块2元,果汁每瓶4元。你拿着20元能买到什么?有几种买法?乘法口诀的学习较枯燥,练习课又较死板,不像新课那样生动有趣。在学生购物经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学生学习热情被激活,个个兴趣盎然,忍不住和前后桌的学生商榷起来。交流后得知买:①10块点心;②5瓶果汁;③4包饼干;④4瓶牛奶和4块点心;⑤1包饼干、1瓶果汁还剩11元……购物方案多种多样。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既复习乘法口诀,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课外——应用数学体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1.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日常生活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元、角、分之间进率后,教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市场买日常生活用品,帮妈妈付钱,并对家长说说你是怎样算账的?再问问妈妈她是怎样算账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还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2.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数学。
各门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能相互作用于彼此。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同样能在其他学科中体现其价值。例如:二年级学生正在学表内乘法口诀,课间我与学生交流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到乘法口诀,体育委员钦彬同学对我说:“体育课上要练习拍皮球,我把同学们平均分成7组,每组正好有6人。”(我班正好有42名学生)“你怎么想到把同学平均分成7组的?”我假装不解地问。“因为六七四十二嘛!”他脱口而出。“原来体育课也能用到乘法口诀呀!”旁边的文龙同学惊喜地说。看到数学成绩一般的钦彬在体育课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我很欣慰,这不就是数学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吗?
3.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除了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还要让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学过《圆的认识》,学生能够运用“圆点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解释车轮做成圆形滚动时较平稳,窨井盖做成圆形的才不会松动掉落;学过《体积》,学生能够运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及转化的数学思想解释不规则铁块的体积的测量方法的合理性……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不仅能巩固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真切体会数学的用处,激发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