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让榜样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榜样学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良好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到很多新行为。这种观察、模仿和学习对个体生活方式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榜样学习就是借助榜样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整合、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获得榜样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教学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观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过程,开展榜样学习,才能有效发挥榜样学习的实效。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增强榜样学习的实效。
一、科学选树榜样,激发学习动力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因此,注意过程是榜样学习的起始环节。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好的榜样学习必须从科学地选择榜样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榜样的选取必须具备真实性、生活性、民族性等特征。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我们选择榜样的行为和品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未经粉饰或人为拔高、不回避榜样的缺点。虽然榜样人物身上有先进性和崇高性等特征,但榜样人物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不是一个“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盲目拔高榜样人物的形象,“假、大、空”的榜样人物形象反而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生活性
班杜拉的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模仿是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规律进行的。他指出,人们仅有对目标和结果的期望动机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感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能够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们去为之奋斗。因此在开展榜样学习时,应该挖掘来自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让学生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和条件进行学习,并且自己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侧重他们对周围环境和身边人物的直接模仿,在教学时应该树立身边的榜样,例如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身边人物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历史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有影响力的榜样,通过学习榜样的特质来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小学阶段特别要重视教师和家长,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榜样作用。“身正重于言教”,道德與法治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任何榜样人物都不可替代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样,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
3.民族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张岱年先生曾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美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在开展榜样学习时,我们应该选取体现传统美德的历史人物,同时选择新时代体现这些美德的个人和群体,让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并发扬下去。
二、提炼榜样精神,明晰学习内容
教育内容的确定是榜样学习的核心,只有明确学习内容,榜样学习的目标才能实现。榜样是自身具有良好的德行,值得他人认同与学习的先进典型,因此学榜样其实就是学习良好的品德规范。榜样学习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榜样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体现的是个人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孝亲敬长的家庭美德等等。榜样学习不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对人物特质和美德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榜样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内心真正认同榜样人物身上体现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整合提炼榜样精神是榜样学习的关键环节。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榜样,不同的榜样具有不同的精神品质,对榜样进行归类和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榜样学习时,应该依据“具体一抽象—具体”的感知规律,整合提炼榜样精神。教师首先要精心呈现榜样人物的典型具体事例,其次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深入挖掘榜样人物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以及体现的社会道德法则,明确榜样学习的核心内容,最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再回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想象并学习模仿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从而形成对榜样人物的全面认识,并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践履榜样精神。经过整合提炼的榜样精神,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将榜样品质转化为自身特质。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他们》旨在通过寻找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需要无数不同职业劳动者的付出与奉献。执教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父母、朋友再到校园和社区的劳动者、媒体报道的劳动者等,由近及远地寻找各行各业劳动者令人感动的事例,并在教学中选用故事、歌曲、照片等大量的课程资源来呈现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在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后,更应该对事例进行一定的抽象归纳,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不同职业劳动者身上共同具有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为学生指明成长的方向。在课的结尾,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感谢他们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并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此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规律,使学生对榜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提高道德认知。
三、创新学习方式,引发情感共鸣 学生在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够推动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榜样学习要充分重视情绪、情感的因素,在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榜样精神呈现时的情感冲击力,是榜样学习的核心策略。教师要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使榜样的事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将榜样人物所代表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1.现身说法,沟通互动
传统的说教式榜样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榜样学习方式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作出改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邀请榜样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参观榜样人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参与榜样人物组织的一些现场活动等,或者通过通信、电话、微信、微博等方式与榜样人物进行沟通,能够缩小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对榜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榜样人物的力量,把握榜样人物的精神,增加对榜样人物的认同感,从而主动效仿榜样的行为。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涌现了成千上万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等,他们就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如何引导学生从这些榜样的事迹中思考、学习,并将之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应当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热点。广州市海珠区曾经举行了“我们的战疫故事”主题思政课,授课老师是远赴湖北抗疫的几位英雄,他们通过屏幕分享自己的战疫故事,并与全区14.2万师生们“隔屏”互动。学生通过屏幕纷纷向英雄提问:“请问在请战书上按上红手印那一刻的想法?”“为什么要带着病人练习八段锦?”“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有多少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怎么对话呢?”……学生们通过与榜样人物互动,收获颇丰,纷纷在后台留言分享他们的学习感悟,其中有位同学写道,“听到钟少敏姐姐说防护装备从帽子开始,到护目镜、口罩、防护服,再到鞋套,一共有7-8件,完整穿上要半个小时,包得严严实实,不露出一点皮肤,那感觉就像是蒸桑拿。每天上班前,他们会提前在面颊、鼻梁、额头贴上压疮贴,到了下班,又要排队脱隔离服,脱隔离服的时候还需要边脱边消毒。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只有晚上回到酒店之后才进食。然而他们没有退缩,当看到屏幕上他们摘下护目镜时的照片,我觉得他们是最美的人”。
而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请班里的一些小榜样来现身说法,如何收拾书包、如何克服拖拉和马虎、如何做家务劳动等等,这些小榜样的亲身示范无论对其本人还是对其他学生皆能产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方式。
2.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走进榜样人物的内心,榜样的精神和行为才能被理解。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教材以深圳为其中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祖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知道改革开放使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从深圳的巨变感受“深圳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集中体现,正是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需的。执教教师精心选择了深圳经济特区不同行业的建设者代表,让学生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中感受“深圳精神”。教师首先选取了当年深圳建设中第一批拓荒者——基建工程兵——建设特区的感人事迹的视频来冲击学生的心灵,并出示一幅幅真实感人的工程兵建设现场图片,配乐补充讲述:“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基建工程兵们没有退缩,勇敢地走在队伍的前面,任劳任怨地干活。他们挥舞铁锹,用双手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80年代的深圳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四分之一都是他们建设的。除了正常的工程建设之外,他们还主动承担了最脏、最累、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任务。在这里洒下了他们无数的汗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圖片,聆听老师的讲述,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工程建设兵的身影,深深被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再通过老师对事例的归纳和引导,领悟“深圳精神”。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邀请班里的学生讲述身边的亲人在深圳的真实奋斗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再趁热打铁,通过一段视频对接到深圳新时代特区的建设者,让学生聆听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们的心声,知道各行各业的深圳人其实都在阐释着基建工程兵的精神,进一步感受“深圳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借助了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纪录片等,结合教师的语言再现、营造历史场景,把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深圳人、特区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走进20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感受建设者们生命的激情,走进榜样人物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感悟生命真正的意义。
3.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为了加深学生对榜样人物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表演的方式,模拟榜样人物的角色,再现具体情境,将榜样人物典型的事迹表演出来,在表演中去感受、去建构。角色扮演利用了移情作用和角色代入,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经历榜样人物的心理活动。由于扮演过程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会使被扮演角色的某种特征“固化”在心理结构中,所以有助于内化榜样人物的品德。
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教师精心选取了邓稼先的事例,在课堂上进行了两次角色扮演的教学。在上课伊始,教师用课件呈现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放弃优越的生活,带着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这一情境。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邓稼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吗?”学生纷纷代入角色,进行了发言,明白了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了科技报国的思想。第二次角色扮演,是在讲述邓稼先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离开了妻子和幼小的孩子,扎到荒凉的戈壁滩中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常年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曾有过的和父母短暂分离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出示邓稼先父女重逢图,引导相邻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角色代入:“父女一别几年,如果你是典典,见到父亲,你最想对父亲说什么?如果你是邓稼先,你又会对女儿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这两次的角色扮演,充分体验到了国防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践履榜样精神,固化良好行为
榜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良好行为固化为自身的品格。因此,榜样学习的知行统一非常重要。固化行为的最好方式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第一,要坚持榜样学习常态化。除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还可结合学科教学和班队活动,向学生渗透榜样精神。同时结合班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班级文化布置和班级文化营造等方面,可以采用张贴名人名言、制作班级荣誉墙等方法,展示榜样人物的光荣事迹。还可以开展与榜样有关的文体活动。例如以话剧演出、辩论赛、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榜样,使榜样人物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心灵。
第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履。例如,根据榜样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后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家校合作,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对榜样精神的学习转化为一个个自觉的行动。又如,可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平台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在参与活动中践行榜样精神。
第三,还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道德强化机制,学生表现出的榜样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反馈,学生便会失去对这种美好品德的向往和模仿的欲望。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中的他人对学生表现出的模仿榜样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有些学校会开展“美德银行”“美德袋”等活动,通过计分的方式对学习榜样的好行为进行强化,当所记录的好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转换为奖状、标兵等,也可以转换为奖金,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好的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让榜样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郑爱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格格
榜样学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良好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会学到很多新行为。这种观察、模仿和学习对个体生活方式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榜样学习就是借助榜样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整合、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获得榜样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教学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观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过程,开展榜样学习,才能有效发挥榜样学习的实效。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增强榜样学习的实效。
一、科学选树榜样,激发学习动力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因此,注意过程是榜样学习的起始环节。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好的榜样学习必须从科学地选择榜样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榜样的选取必须具备真实性、生活性、民族性等特征。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我们选择榜样的行为和品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未经粉饰或人为拔高、不回避榜样的缺点。虽然榜样人物身上有先进性和崇高性等特征,但榜样人物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不是一个“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盲目拔高榜样人物的形象,“假、大、空”的榜样人物形象反而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生活性
班杜拉的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模仿是按照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规律进行的。他指出,人们仅有对目标和结果的期望动机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感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能够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们去为之奋斗。因此在开展榜样学习时,应该挖掘来自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让学生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和条件进行学习,并且自己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侧重他们对周围环境和身边人物的直接模仿,在教学时应该树立身边的榜样,例如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身边人物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历史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有影响力的榜样,通过学习榜样的特质来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小学阶段特别要重视教师和家长,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榜样作用。“身正重于言教”,道德與法治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任何榜样人物都不可替代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样,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
3.民族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张岱年先生曾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美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在开展榜样学习时,我们应该选取体现传统美德的历史人物,同时选择新时代体现这些美德的个人和群体,让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并发扬下去。
二、提炼榜样精神,明晰学习内容
教育内容的确定是榜样学习的核心,只有明确学习内容,榜样学习的目标才能实现。榜样是自身具有良好的德行,值得他人认同与学习的先进典型,因此学榜样其实就是学习良好的品德规范。榜样学习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榜样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体现的是个人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孝亲敬长的家庭美德等等。榜样学习不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对人物特质和美德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榜样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内心真正认同榜样人物身上体现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整合提炼榜样精神是榜样学习的关键环节。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榜样,不同的榜样具有不同的精神品质,对榜样进行归类和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榜样学习时,应该依据“具体一抽象—具体”的感知规律,整合提炼榜样精神。教师首先要精心呈现榜样人物的典型具体事例,其次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深入挖掘榜样人物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以及体现的社会道德法则,明确榜样学习的核心内容,最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再回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想象并学习模仿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从而形成对榜样人物的全面认识,并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践履榜样精神。经过整合提炼的榜样精神,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将榜样品质转化为自身特质。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他们》旨在通过寻找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需要无数不同职业劳动者的付出与奉献。执教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父母、朋友再到校园和社区的劳动者、媒体报道的劳动者等,由近及远地寻找各行各业劳动者令人感动的事例,并在教学中选用故事、歌曲、照片等大量的课程资源来呈现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在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后,更应该对事例进行一定的抽象归纳,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不同职业劳动者身上共同具有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为学生指明成长的方向。在课的结尾,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感谢他们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并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此榜样学习的过程,就是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规律,使学生对榜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提高道德认知。
三、创新学习方式,引发情感共鸣 学生在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够推动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榜样学习要充分重视情绪、情感的因素,在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榜样精神呈现时的情感冲击力,是榜样学习的核心策略。教师要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使榜样的事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将榜样人物所代表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1.现身说法,沟通互动
传统的说教式榜样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榜样学习方式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作出改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邀请榜样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参观榜样人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参与榜样人物组织的一些现场活动等,或者通过通信、电话、微信、微博等方式与榜样人物进行沟通,能够缩小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对榜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榜样人物的力量,把握榜样人物的精神,增加对榜样人物的认同感,从而主动效仿榜样的行为。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涌现了成千上万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等,他们就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如何引导学生从这些榜样的事迹中思考、学习,并将之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应当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热点。广州市海珠区曾经举行了“我们的战疫故事”主题思政课,授课老师是远赴湖北抗疫的几位英雄,他们通过屏幕分享自己的战疫故事,并与全区14.2万师生们“隔屏”互动。学生通过屏幕纷纷向英雄提问:“请问在请战书上按上红手印那一刻的想法?”“为什么要带着病人练习八段锦?”“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有多少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怎么对话呢?”……学生们通过与榜样人物互动,收获颇丰,纷纷在后台留言分享他们的学习感悟,其中有位同学写道,“听到钟少敏姐姐说防护装备从帽子开始,到护目镜、口罩、防护服,再到鞋套,一共有7-8件,完整穿上要半个小时,包得严严实实,不露出一点皮肤,那感觉就像是蒸桑拿。每天上班前,他们会提前在面颊、鼻梁、额头贴上压疮贴,到了下班,又要排队脱隔离服,脱隔离服的时候还需要边脱边消毒。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只有晚上回到酒店之后才进食。然而他们没有退缩,当看到屏幕上他们摘下护目镜时的照片,我觉得他们是最美的人”。
而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请班里的一些小榜样来现身说法,如何收拾书包、如何克服拖拉和马虎、如何做家务劳动等等,这些小榜样的亲身示范无论对其本人还是对其他学生皆能产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方式。
2.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走进榜样人物的内心,榜样的精神和行为才能被理解。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课,教材以深圳为其中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祖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知道改革开放使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从深圳的巨变感受“深圳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集中体现,正是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需的。执教教师精心选择了深圳经济特区不同行业的建设者代表,让学生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中感受“深圳精神”。教师首先选取了当年深圳建设中第一批拓荒者——基建工程兵——建设特区的感人事迹的视频来冲击学生的心灵,并出示一幅幅真实感人的工程兵建设现场图片,配乐补充讲述:“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基建工程兵们没有退缩,勇敢地走在队伍的前面,任劳任怨地干活。他们挥舞铁锹,用双手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80年代的深圳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四分之一都是他们建设的。除了正常的工程建设之外,他们还主动承担了最脏、最累、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任务。在这里洒下了他们无数的汗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圖片,聆听老师的讲述,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工程建设兵的身影,深深被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再通过老师对事例的归纳和引导,领悟“深圳精神”。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邀请班里的学生讲述身边的亲人在深圳的真实奋斗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再趁热打铁,通过一段视频对接到深圳新时代特区的建设者,让学生聆听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们的心声,知道各行各业的深圳人其实都在阐释着基建工程兵的精神,进一步感受“深圳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借助了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纪录片等,结合教师的语言再现、营造历史场景,把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深圳人、特区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走进20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感受建设者们生命的激情,走进榜样人物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感悟生命真正的意义。
3.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为了加深学生对榜样人物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表演的方式,模拟榜样人物的角色,再现具体情境,将榜样人物典型的事迹表演出来,在表演中去感受、去建构。角色扮演利用了移情作用和角色代入,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经历榜样人物的心理活动。由于扮演过程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会使被扮演角色的某种特征“固化”在心理结构中,所以有助于内化榜样人物的品德。
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教师精心选取了邓稼先的事例,在课堂上进行了两次角色扮演的教学。在上课伊始,教师用课件呈现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放弃优越的生活,带着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这一情境。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邓稼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吗?”学生纷纷代入角色,进行了发言,明白了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了科技报国的思想。第二次角色扮演,是在讲述邓稼先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离开了妻子和幼小的孩子,扎到荒凉的戈壁滩中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常年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曾有过的和父母短暂分离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出示邓稼先父女重逢图,引导相邻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角色代入:“父女一别几年,如果你是典典,见到父亲,你最想对父亲说什么?如果你是邓稼先,你又会对女儿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这两次的角色扮演,充分体验到了国防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践履榜样精神,固化良好行为
榜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良好行为固化为自身的品格。因此,榜样学习的知行统一非常重要。固化行为的最好方式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第一,要坚持榜样学习常态化。除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还可结合学科教学和班队活动,向学生渗透榜样精神。同时结合班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班级文化布置和班级文化营造等方面,可以采用张贴名人名言、制作班级荣誉墙等方法,展示榜样人物的光荣事迹。还可以开展与榜样有关的文体活动。例如以话剧演出、辩论赛、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榜样,使榜样人物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心灵。
第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履。例如,根据榜样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后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家校合作,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对榜样精神的学习转化为一个个自觉的行动。又如,可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平台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在参与活动中践行榜样精神。
第三,还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道德强化机制,学生表现出的榜样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反馈,学生便会失去对这种美好品德的向往和模仿的欲望。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中的他人对学生表现出的模仿榜样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有些学校会开展“美德银行”“美德袋”等活动,通过计分的方式对学习榜样的好行为进行强化,当所记录的好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转换为奖状、标兵等,也可以转换为奖金,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好的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让榜样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郑爱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