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开发:从编写者到学习者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创新教材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渗透科学方法的培养,实现从编写者的教材到学习者的教材的转变,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内容创新;实验改进;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1-0051-04
  【作者简介】1.蒋选荣,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徐鑫,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教师;3.刘思琪,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教师。
  国内高中生物学教材有5种版本,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教学的普适性。不同的教材编写结构、呈现方式不尽相同。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资源,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学校学情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实验设施的差异,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将编写者的教材转变成适应教师教的教材和适合学生学的教材。
  教师对教材开发的前提是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对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修改、替换部分教学内容。第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包含内容呈现顺序的调整、内容结构的调整。第三,融入科学方法。设计和改造部分教材内容以利于科学方法的运用。现以人教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为例作些说明。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属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的教学内容。为帮助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版课标列出的活动建议是“模拟演示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代谢涉及细胞内部和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转移和利用、能量转换和释放、信息传递和转换,其中物质变化是基础,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是前提,其结构基础是细胞膜。
  人教版教材编制的内容分为3小节,每小节内容之间存在生物学科内在逻辑关系,即物质进出细胞案例呈现、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机理三个部分。教材内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第1小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以研究水分子进出细胞为素材,观察现象(渗透现象、动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现象),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等内容,得出结论(即作出假设,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在此基础上,教材依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编制了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明生物膜的选择性与膜的组成成分、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在阐明生物膜结构的基础上,编制了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材内容从微观水平形象地揭示了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不同方式。
  人教版教材从现象到机理、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功能、从假说到演绎、从实验分析到探究性实验设计等内容体现了“细胞生命活动过程贯穿着物质的变化”的学业质量要求。第1节的教材内容无疑是本章的关键,对其余两节教学内容起着纲领作用。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材内容的分析,笔者将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观察渗透现象,说出渗透作用的原理,形成结构和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3)运用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4)举例说出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其中,目标(1)中蕴含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目标(2)(3)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4)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二、围绕教学目标,创新教材内容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创新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原有教材中内容的优化使用和有序组织,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或弃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渗透现象、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
  1.滲透作用实验改进。
  教材中“问题探讨”展示了渗透现象示意图。教学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运用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直观性,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简易性,实验装置不复杂,简单且容易准备和实施;时效性,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应该在课堂教学的一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效果好。而教材中录入的实验略有缺憾,主要表现为液面变化不明显、重力因素抑制了液面上升导致液面发生变化时间长;玻璃纸的材质直接影响实验效果,购买的玻璃纸往往是不透水的、玻璃纸和漏斗连接处难以密封。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为便于学生直接观察渗透现象且发生时间快,笔者对教材中“渗透实验的观察”设计了3组实验。具体如表1至表3所示。
  通过第1组渗透实验,得出水分是顺浓度梯度进出半透膜的结论。基于此实验,提出问题:动物体内是否会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现象呢?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体内也会发生渗透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失水和吸水进行了铺垫。第2组实验操作容易,现象明显,会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动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失水和吸水现象?如何让人体内细胞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第2组实验的缺陷是时间较长,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
  第3组实验属于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强调的是事实、关系和原因。本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体是否会发生渗透作用,同时也为探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进行铺垫。由于常温下NaCl在水中溶解度为35.9g/100ml,因此配制的NaCl最高浓度为30%,课前将萝卜条放置于清水、系列浓度梯度的NaCl中处理一定时间;课堂教学中,将萝卜条沥干取出后,记录量筒中液面读数,同时观察萝卜条体积变化。以量筒中液体体积为纵坐标、NaCl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出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NaCl浓度增加,量筒中液体体积增加。结合萝卜条体积大小变化,可以得出萝卜条处于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中会发生失水现象,外界溶液浓度越高,失水现象越明显,为探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奠定了基础。   2.质壁分离及复原原理的拓展应用。
  为实现“运用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进行实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设计了运用质壁分离及复原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情境如下:用蔗糖溶液(不同浓度)、显微镜、不同品种洋葱鳞茎、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等仪器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下列问题:(1)判断洋葱细胞的死活;(2)测定同一品种洋葱细胞液浓度范围;(3)比较不同品种洋葱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讨论和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演示实验。
  人教版教材中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内容是通过资料分析的形式,归纳总结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教材中没有提供直观的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直接观察到现象,通过现象推理出细胞膜的特性。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台盼蓝可以穿过变性的细胞膜,与解体的DNA 结合,使其着色。而活细胞能阻止染料进入细胞内,故可以用台盼蓝染液鉴别死细胞与活细胞。新鲜的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现象可观察、实验结果清晰明了,有利于得出结论。
  三、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可以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进行调整。依据教学目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分成五个模块的学习内容,依次为:观察渗透现象及分析原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及复原原理的拓展应用,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从教材内容的整体性考虑,前四个教学模块安排为1课时,安排學生分组实验1课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总结。
  四、创新教材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创新教材内容的目的有三点。第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目标决定内容,内容达成目标,教材内容要适应教学内容,就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延伸和拓展。第二,有利于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组织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通过“教”引导学生更好的“学”,“教”和“学”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就是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来自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结构的调整、延伸和拓展,科学方法的渗透等创新,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促进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根据教育的构想,将教材与学习活动具体化,有策略地组织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文化经验活动。[1]教材是课程实施内容的具体化,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内容的创新是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发展的必然,从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
  创新教材内容可以将更多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避免教材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内容的创新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的需要,切不可盲目修改教材内容,也不必对所有教材内容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n=40)及实验组(腹腔镜手术,n=40),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手术情况等。 结果 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禁食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对比,
【摘 要】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实践为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理解与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说明、教学过程实录与点评,初步感悟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的有效路径,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需下放“做权”和“学权”,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实践;几何直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当今的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基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低起点上。化学课堂教学要走出“知识为本”的藩篱,加强思想方法的体验,理应抓住三个要点。一要明确知识的定位:知识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想方法体验、学科观念构建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二要认识体验、体验性目标、体验性学习等概念的科学内涵,使自己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去审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存
【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体现出课堂的真实性、成长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以开放的教学设计来促进课堂教学精彩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
Project部分的教学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它突出体现了让学生“用英语做事”的教学理念。由于过去的教材中没有Project这样的内容,课堂上也鲜见类似的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面对这个教学内容时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的做法或经验,往往因不得要领而束手无策:要么将这个部分仅仅作为阅读理解来处理,要么只教学其中的语言知识点,要么干脆放弃。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比较全面而深刻地理
[摘要] 目的 觀察卡托普利对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给予所有患者卡托普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3~5 d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麦瑞Resona 75型)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然后统计分析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 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后的PAMP、AMP、TSR
【摘 要】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要创设时代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创设主题化的情境,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要创设综合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创设人文化的情境,健全学生人格。  【关键词】 政治课堂教学;情境;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
主持人语  写作一贯是学生的最弱项,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更是长期困扰师生的顽疾。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有必要对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反思,重新认识写作的意义,分析现有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对于写作活动的本质,国内外学者都有精辟的见解。Swain(1995)指出“写作是高级认知活动,是逻辑思维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大多数学校采用“成果教学法”,使
【摘 要】非正式语文学习因为缺乏有效的引领和干预,往往呈现出非正式、非专业的状态,本文以课外阅读教学为例,结合具体分析,从前置性介入、引导性示范、激励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干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教师;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16-02  【作者简介】曹蕾,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
[摘要] 目的 探討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在治疗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确诊的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例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 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行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情况及术后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