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天,我居住的城市又一次陷入灰霾的笼罩之中。远处的楼宇在轻雾中若隐若现,太阳蒙蒙地照着,空气中透着一股淡淡的焦糊味道。网络上多个渠道发布的数据,都显示污染程度很高,不宜进行剧烈户外运动。
但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上班族难以顾及这样的建议,依然故我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忙碌穿行;受空气污染潜在危害最大的孩子们,依然在小区空场上欢乐地玩耍,在学校操场上例行冬季长跑——想起曾经也是一个灰霾天,当我试图劝阻孩子下楼踢球,孩子并不领情,而是非常认真地说:“我们已经变异了,能适应。”
真能适应吗?长期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中,耐受力也许可以增强,不会出现应激反应。2009年,环保部门在多个城市对灰霾情况进行试点监测时发现,天津、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年灰霾的天数在 51天到211 天。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外国访客初来国内一些城市,常常会抱怨不洁的空气令他们出现呼吸道不适,而我们成千上万的居民每天生活在其中,却似乎一切如常。
但真的如常吗?研究表明,灰霾主要由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即PM2.5)形成。而PM2.5不但会降低大气能见度,更能够突破多重人体障碍,沉入肺部,也可以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使其携带的有害物质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北京的肺癌发病率过去10年就增长了六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指出,因空气污染,“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近些年来,每次到国外出差,飞临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东京、墨尔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上空,感触最深的并非是那些曾经为国人羡慕赞叹的摩天大楼,而是大气的透明度。当大地在视野中铺开,河湖、森林、草地历历在目,街区、楼宇、车辆清晰可辨,此时我都会生出些许幻想,希望“穿越”到我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彻底改善的那一天。
当那天到来时,晨起,你不会再感到咽喉不适;你可以自然地推开窗户,让清风吹入你的房间,此时你可以深度呼吸,而不必担心PM2.5深入你的肺底;你可以换上运动鞋,迎着金色朝阳去晨跑,不必疑虑这到底是在锻炼还是在“找病”;如同在国外一样,你的衬衫领口不会一天下来就变黑,你的皮鞋也可以几周不擦而依然体面;而公园的长凳、街头的石雕,也不会整日灰头土脸。
当那天到来时,午后,和暖的阳光下,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与蓝天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而花草树木在清风中摇曳,鸽子在令人心醉的蓝天中翱翔,远远传来悦耳的哨音;拿起相机,你拍下的街景就如同在国外一样的清晰明丽;登高远望,青山如黛,绿水绕城,你身处闹市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当那天到来时,医院里再不会挤满患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户外追逐嬉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踢球;家长也不必费尽心思地琢磨选择什么型号的防尘口罩,才能让孩子在放学路上避免吸入过多的煤烟和尾气;入夜,人们也可以趁着泠然的月色,仰望闪烁的星空,在幽静的夜空里尽情释放无边的想象……
“我们的飞机即将着陆……”空姐的提示,每每把我带回到现实,那一层暗红色的烟雾仍如锅盖般笼罩着我们的城市。飞机下降过程中,掠过林立的烟囱,拥堵的车流,燃烧秸秆的田野,还有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这一切提醒着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高速推进,由此产生的排放物远超环境容量,找回蓝天只能是一种愿景。
但我们现在必须开始行动,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下一代。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张路线图。第一步要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发布;第二步要根据数据做出相应的健康提示;第三步要开展调研,识别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第四步要制订针对性的减排方案和时间表,实施防污减排。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向往蓝天,但这样的蓝天路线图跟我有什么关系?大气都污染了,天大的事情,我一个人又能做什么?
不错,污染已成了天大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很艰难,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每个人的作为都可能有意义。2011年初,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案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虽有相关提议,但PM2.5最终却没能被列入常规监测和发布的范围。此后,在北京等城市遭遇多次灰霾天气的过程中,公众通过微博等社会媒体表达了要求信息公开的强烈愿望,最终促使PM2.5被列入了新修订的标准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则被要求,在2012年内做好PM2.5的监测和发布准备。
今天,北京已经开始了对PM2.5一个监测点的数值发布,率先迈出了找回蓝天的重要一步。同时,北京新近出台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识别了PM2.5的主要来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淘汰老旧机动车、燃煤量10年削减62%、禁止新建高污染工业、公务用车每周少开一天等八大措施。根据这一计划,到2020年,北京大气中PM2.5浓度将降至年均50微克/立方米;到2030年将降至年均35微克/立方米,达到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
就是达到35微克/立方米,依然只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的最低一档,它比许多国外城市的污染程度高很多,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大约还要经过18年。如果你也觉得18年太久,那就参与到实现蓝天路线图的行列中来吧!公众的表达已经有力克服了环境信息公开的障碍,公众的参与也一定能够大大推动克服污染的障碍,让我们更快地找回久违的蓝天。
但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上班族难以顾及这样的建议,依然故我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忙碌穿行;受空气污染潜在危害最大的孩子们,依然在小区空场上欢乐地玩耍,在学校操场上例行冬季长跑——想起曾经也是一个灰霾天,当我试图劝阻孩子下楼踢球,孩子并不领情,而是非常认真地说:“我们已经变异了,能适应。”
真能适应吗?长期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中,耐受力也许可以增强,不会出现应激反应。2009年,环保部门在多个城市对灰霾情况进行试点监测时发现,天津、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年灰霾的天数在 51天到211 天。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外国访客初来国内一些城市,常常会抱怨不洁的空气令他们出现呼吸道不适,而我们成千上万的居民每天生活在其中,却似乎一切如常。
但真的如常吗?研究表明,灰霾主要由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即PM2.5)形成。而PM2.5不但会降低大气能见度,更能够突破多重人体障碍,沉入肺部,也可以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使其携带的有害物质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北京的肺癌发病率过去10年就增长了六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指出,因空气污染,“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近些年来,每次到国外出差,飞临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东京、墨尔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上空,感触最深的并非是那些曾经为国人羡慕赞叹的摩天大楼,而是大气的透明度。当大地在视野中铺开,河湖、森林、草地历历在目,街区、楼宇、车辆清晰可辨,此时我都会生出些许幻想,希望“穿越”到我生活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彻底改善的那一天。
当那天到来时,晨起,你不会再感到咽喉不适;你可以自然地推开窗户,让清风吹入你的房间,此时你可以深度呼吸,而不必担心PM2.5深入你的肺底;你可以换上运动鞋,迎着金色朝阳去晨跑,不必疑虑这到底是在锻炼还是在“找病”;如同在国外一样,你的衬衫领口不会一天下来就变黑,你的皮鞋也可以几周不擦而依然体面;而公园的长凳、街头的石雕,也不会整日灰头土脸。
当那天到来时,午后,和暖的阳光下,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与蓝天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而花草树木在清风中摇曳,鸽子在令人心醉的蓝天中翱翔,远远传来悦耳的哨音;拿起相机,你拍下的街景就如同在国外一样的清晰明丽;登高远望,青山如黛,绿水绕城,你身处闹市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当那天到来时,医院里再不会挤满患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户外追逐嬉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踢球;家长也不必费尽心思地琢磨选择什么型号的防尘口罩,才能让孩子在放学路上避免吸入过多的煤烟和尾气;入夜,人们也可以趁着泠然的月色,仰望闪烁的星空,在幽静的夜空里尽情释放无边的想象……
“我们的飞机即将着陆……”空姐的提示,每每把我带回到现实,那一层暗红色的烟雾仍如锅盖般笼罩着我们的城市。飞机下降过程中,掠过林立的烟囱,拥堵的车流,燃烧秸秆的田野,还有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这一切提醒着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高速推进,由此产生的排放物远超环境容量,找回蓝天只能是一种愿景。
但我们现在必须开始行动,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下一代。既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张路线图。第一步要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发布;第二步要根据数据做出相应的健康提示;第三步要开展调研,识别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第四步要制订针对性的减排方案和时间表,实施防污减排。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向往蓝天,但这样的蓝天路线图跟我有什么关系?大气都污染了,天大的事情,我一个人又能做什么?
不错,污染已成了天大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很艰难,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每个人的作为都可能有意义。2011年初,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案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虽有相关提议,但PM2.5最终却没能被列入常规监测和发布的范围。此后,在北京等城市遭遇多次灰霾天气的过程中,公众通过微博等社会媒体表达了要求信息公开的强烈愿望,最终促使PM2.5被列入了新修订的标准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则被要求,在2012年内做好PM2.5的监测和发布准备。
今天,北京已经开始了对PM2.5一个监测点的数值发布,率先迈出了找回蓝天的重要一步。同时,北京新近出台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识别了PM2.5的主要来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淘汰老旧机动车、燃煤量10年削减62%、禁止新建高污染工业、公务用车每周少开一天等八大措施。根据这一计划,到2020年,北京大气中PM2.5浓度将降至年均50微克/立方米;到2030年将降至年均35微克/立方米,达到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
就是达到35微克/立方米,依然只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的最低一档,它比许多国外城市的污染程度高很多,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大约还要经过18年。如果你也觉得18年太久,那就参与到实现蓝天路线图的行列中来吧!公众的表达已经有力克服了环境信息公开的障碍,公众的参与也一定能够大大推动克服污染的障碍,让我们更快地找回久违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