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新奇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产生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例如,“教学解决重叠问题”时,上课开始,教师先从了解班级学生在假期参加音乐、美术等兴趣班的情况入手,让其中一小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下贴上写着自己姓名的卡片(每人两张)。
  师:根据上面收集到的信息,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喜欢音乐的人数比喜欢美术的人数多几人?
  生2:喜欢美术的人数比喜欢音乐的人数少几人?
  生3:两种都喜欢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
  简单的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可操作性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为每名学生准备两张卡片方便学生选择,为解决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作好充分铺垫。“根据上面收集到的信息,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对情境的单纯体验转移到对数学问题的体验上来,既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自主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出示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渴望得到答案。我并没有立即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发现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我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发现——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数学却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问题虽然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却有许多种不同的解法,不同的解法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如在一堂数学计算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 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 2.5)×(28 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名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的简单否定,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新性,再提出其中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 原式=7.5×17 17×2.5 7.5×11=(7.5 2.5)×17 7.5×11;2. 原式=(7.5 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与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鼓励质疑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探索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9、8”一课,快要结束时,教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名学生问:“11-9,1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1得8,再用10减8得2,因此11-9=2,这样可以吗?”这名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教师根本没有想到的,连听课教师也为之一振,议论纷纷。授课教师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教师板书:11-9=10 1-9=10-(9-1)=10-8=2。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洋溢在学生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培养人才的要求为目标,把培养创新思维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持之以恒,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通过介绍湖南首个步步高商厘从百货店到摩尔的改造过程,使人们了解其技术处理措施,同时还为类似的建筑改造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其知识性和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的,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1.结合教材内容,是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明确,要将德育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把它作为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交流,是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此,教师首先要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数学活动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然而,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含糊不清、缺乏深度、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引导性语言含糊不清  案例: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在一次公开课选拔赛中,我有幸聆听了其中五位教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交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题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知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探究新知,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认知基础、所要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去优化题组设计,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一、指导预习时的题组设计要突出引导性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形式之一。预习的效果,既取决于预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
<正>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
"幼儿"的学习生活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转折期,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一矛盾,让学生在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接受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对此,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教学案例,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供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情境,开启自主探究的动机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