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課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思维的主角,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不善于创新和实践的老师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和实践的。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并立足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从课堂、教材、作业等方面做出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创新;实践;研究策略;实施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渠道,明确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在我们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尝试改变教学模式,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学、善学也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并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简要阐述 “师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研究策略和实施建议。
一、 立足课堂,注重教学设计,培养师生双向创新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而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如果教师能根据他们的心理规律,逐步引导他们热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学质量必然会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之前,一个教师应该不断修炼个人风格并且逐步努力打造让学生轻松发展的精品课堂,进而渗透数学思想及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用数形结合探究一次函数中的行程问题》一课中,我以故事“龟兔赛跑”为主线,课前播放“交通版的龟兔赛跑”视频,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之精妙。课中结合例题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环环相扣,在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知新解,最后通过龟兔赛跑创新篇(兔子和乌龟同时同地出发,终点却变了——在一条河对岸。这次兔子仍不敢掉以轻心,埋下头撒开腿就跑,一刻也不停歇,最先跑到了河边,看着对岸的终点,兔子只能望“河”兴叹。过了一会儿,乌龟赶上来了。兔子无奈地对乌龟说:这次我输了。乌龟笑着说:来吧,我驮你过去。结果,兔子、乌龟一起到了终点,共同赢了比赛)和龟兔合作续篇[兔子和乌龟到达终点后,龟背兔走水路(其速度与原乌龟速度相同),兔背龟走陆路(其速度与原兔子奔跑速度相同),返回起点。]对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思维得到升华,紧紧抓住学生兴奋点,不断促进学生去思考、探索,逐步引导他们敞开思路,打开思维之门,尽情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2)》中,目标之一是能识别坐标系中的特殊点,并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避免陷入枯燥的规律寻觅中,我在课前设置了猜谜游戏:请你根据下面所给数对找出一句话,这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注:如(2,5)对应“特”。]
(2,5)(5,2)(2,2)(4,3)(5,4)(3,1)(1,3)(3,5)(3,3)
谜底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5
4
3
2
1
祝特的心族
爸中真快给
别跟你爱家
妈的天开别
乐天特其送
12345
谜底很快揭晓了,看到温暖的字眼,课堂融合度莫名提高了。在理性数学课堂之上,除了逻辑、抽象、严谨,我们可以融合人文的、生动的、火热的元素,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更快与学生达成共鸣。
当然,“师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是教学合规律性与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是求美和求真的和谐统一,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用心挖掘,方能取得统一,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收获成功。
二、 教师示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上课,提高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教学中,我根据课型、内容定期安排某节课由学生自己备课、自己演绎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各个环节中学到知识,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讲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一章中,我发现五种判定方法基本是一个模式下的认知,苦苦探索独特讲解设计无果后,视角转向了学生:为什么不尝试换一下讲解对象呢?之后在班级先进行动员,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我给他们示范讲解判定一“SSS”时,课堂有前所未有的专注,生怕漏过某个细节自己讲解不好。接下来,学生报名,备课,指导改课,说课,突发事件应对等一系列工作准备完毕,学生开始登台了。从最开始的完全模仿到最后判定的别样展示,都让我眼前一亮,内心震撼,一周的学生讲课活动牵动着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心”,“小老师”李晨曦课后激动地说:“通过这次讲课,真的觉得把握一个课堂不太容易,但我从中不止学会了知识,还提高了预习、反思、训练等以前觉得麻烦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应变能力明显提高,让我在各种困难面前能临危不惧,灵活冷静对待。”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讲课应该分情况,不能盲目地拿一节让学生尝试,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拿出一节完整的课放给学生,比如在讲《乘法公式》一节时,认真地研究了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并深入研究两者练习后,果断在第二节“完全平方公式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过程,各小组自主组织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回顾“‘平方差公式’的学习”,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分几个步骤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呢?)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学生站在课程设计的高度进行学习,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及应用得到了深化。 三、 以教材為本,引导学生改编题目,促进双能力强化
钻研教材,紧扣课本,挖掘教材中例题、习题中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改变题目得到新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思考进而创新,进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行程。
【例题】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三角形》一章中,课后习题中有一个求有关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夹角的问题: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P与∠A有何关系?试证明。
通过简单的推导,学生很快得出:∠P=90° 12∠A。由此得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夹角等于90°与第三个角一半的和。此时,我及时引导:
1. 三角形中除了有内角,还有什么角?(外角)
2. 有外角平分线夹角吗?(有)
3. 还有其他夹角吗?(一内角一外角平分线夹角)
之后,我正式引出《我的改编题目》要求:
1. 对比课题与例题得到的性质定理,找区别,得新题。
2. 自由改编,不重复设计,至少一种。
3. 简要写出推理过程,鼓励一题多解,最后写出结论。
通过灵活改编,学生豁然开朗,思维更加灵活,在课堂上,使学生处在一种愉快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并且引导学生多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改变作业模式,把作业完全还给学生,实现课堂内外齐拓展
当前“微课”“翻转课堂”的发展,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无作业”的未来。在我看来,作业布置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
扩大教材以外的内容,如果能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将数学问题拓展,常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学生学起来也就兴趣盎然了。这也提醒我们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这个作业应该是好作业,能切实培养孩子能力与兴趣的作业,不能是重复、机械、枯燥的,最好是交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题》中,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节,最简单的一个探究,我认为重点不在这类题,更关键在于理解方程(组)的建模思想,使学生不再头疼应用题,而是对攻克它有极大的兴趣。在课后,我只布置了一道题:根据x y=102x y=16,自编一道应用题。作业着实让我欢喜,从作业里面我更多地感受得到这帮孩子的快乐。作业一:小明帮张老师买粉笔,一共买10盒。彩色粉笔2元一盒,白色粉笔1元一盒。小明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了4元。你知道小明买了几盒彩色粉笔,几盒白色粉笔吗?作业二:雉兔同笼,上有10头,兔支起三足,下有16足,问雉兔各几何?孩子们惊呆了:“哇,这样也可以?”又转念一想:“兔子怎么支起三足还能立在那里呢?”我淡然一笑:“只要兔子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是呀,只要努力,我们的数学课堂可以时常充满欢笑,我们的作业将不再是孩子们的负担,更多的是师生之间愉悦的交流与成长的力量。时间长了,学生在听课间隙就会灵机一动,布置好了自己的当天作业,我也会根据情况从中选择经典作业布置给全班。讲勾股定理之后,一学生说:“这两定理真有意思,可以写篇作文歌颂下它们。”之后经过讨论,全班作业升格了,均写了篇数学小论文,此时再看数学作业已不再是几道题那么肤浅了。
新课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思维的主角,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不善于创新和实践的老师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和实践的。作为初中数学老师,要有意识地完善自我素质,给课堂、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交流展示中激活思维,进而多角度地审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创新;实践;研究策略;实施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渠道,明确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在我们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尝试改变教学模式,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学、善学也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并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简要阐述 “师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研究策略和实施建议。
一、 立足课堂,注重教学设计,培养师生双向创新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而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如果教师能根据他们的心理规律,逐步引导他们热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学质量必然会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之前,一个教师应该不断修炼个人风格并且逐步努力打造让学生轻松发展的精品课堂,进而渗透数学思想及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用数形结合探究一次函数中的行程问题》一课中,我以故事“龟兔赛跑”为主线,课前播放“交通版的龟兔赛跑”视频,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之精妙。课中结合例题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环环相扣,在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知新解,最后通过龟兔赛跑创新篇(兔子和乌龟同时同地出发,终点却变了——在一条河对岸。这次兔子仍不敢掉以轻心,埋下头撒开腿就跑,一刻也不停歇,最先跑到了河边,看着对岸的终点,兔子只能望“河”兴叹。过了一会儿,乌龟赶上来了。兔子无奈地对乌龟说:这次我输了。乌龟笑着说:来吧,我驮你过去。结果,兔子、乌龟一起到了终点,共同赢了比赛)和龟兔合作续篇[兔子和乌龟到达终点后,龟背兔走水路(其速度与原乌龟速度相同),兔背龟走陆路(其速度与原兔子奔跑速度相同),返回起点。]对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思维得到升华,紧紧抓住学生兴奋点,不断促进学生去思考、探索,逐步引导他们敞开思路,打开思维之门,尽情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2)》中,目标之一是能识别坐标系中的特殊点,并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避免陷入枯燥的规律寻觅中,我在课前设置了猜谜游戏:请你根据下面所给数对找出一句话,这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注:如(2,5)对应“特”。]
(2,5)(5,2)(2,2)(4,3)(5,4)(3,1)(1,3)(3,5)(3,3)
谜底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5
4
3
2
1
祝特的心族
爸中真快给
别跟你爱家
妈的天开别
乐天特其送
12345
谜底很快揭晓了,看到温暖的字眼,课堂融合度莫名提高了。在理性数学课堂之上,除了逻辑、抽象、严谨,我们可以融合人文的、生动的、火热的元素,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更快与学生达成共鸣。
当然,“师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是教学合规律性与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是求美和求真的和谐统一,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用心挖掘,方能取得统一,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收获成功。
二、 教师示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上课,提高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教学中,我根据课型、内容定期安排某节课由学生自己备课、自己演绎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各个环节中学到知识,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讲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一章中,我发现五种判定方法基本是一个模式下的认知,苦苦探索独特讲解设计无果后,视角转向了学生:为什么不尝试换一下讲解对象呢?之后在班级先进行动员,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我给他们示范讲解判定一“SSS”时,课堂有前所未有的专注,生怕漏过某个细节自己讲解不好。接下来,学生报名,备课,指导改课,说课,突发事件应对等一系列工作准备完毕,学生开始登台了。从最开始的完全模仿到最后判定的别样展示,都让我眼前一亮,内心震撼,一周的学生讲课活动牵动着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心”,“小老师”李晨曦课后激动地说:“通过这次讲课,真的觉得把握一个课堂不太容易,但我从中不止学会了知识,还提高了预习、反思、训练等以前觉得麻烦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应变能力明显提高,让我在各种困难面前能临危不惧,灵活冷静对待。”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讲课应该分情况,不能盲目地拿一节让学生尝试,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拿出一节完整的课放给学生,比如在讲《乘法公式》一节时,认真地研究了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并深入研究两者练习后,果断在第二节“完全平方公式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过程,各小组自主组织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回顾“‘平方差公式’的学习”,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分几个步骤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呢?)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学生站在课程设计的高度进行学习,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及应用得到了深化。 三、 以教材為本,引导学生改编题目,促进双能力强化
钻研教材,紧扣课本,挖掘教材中例题、习题中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改变题目得到新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思考进而创新,进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行程。
【例题】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三角形》一章中,课后习题中有一个求有关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夹角的问题: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P与∠A有何关系?试证明。
通过简单的推导,学生很快得出:∠P=90° 12∠A。由此得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夹角等于90°与第三个角一半的和。此时,我及时引导:
1. 三角形中除了有内角,还有什么角?(外角)
2. 有外角平分线夹角吗?(有)
3. 还有其他夹角吗?(一内角一外角平分线夹角)
之后,我正式引出《我的改编题目》要求:
1. 对比课题与例题得到的性质定理,找区别,得新题。
2. 自由改编,不重复设计,至少一种。
3. 简要写出推理过程,鼓励一题多解,最后写出结论。
通过灵活改编,学生豁然开朗,思维更加灵活,在课堂上,使学生处在一种愉快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并且引导学生多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改变作业模式,把作业完全还给学生,实现课堂内外齐拓展
当前“微课”“翻转课堂”的发展,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无作业”的未来。在我看来,作业布置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
扩大教材以外的内容,如果能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将数学问题拓展,常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学生学起来也就兴趣盎然了。这也提醒我们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这个作业应该是好作业,能切实培养孩子能力与兴趣的作业,不能是重复、机械、枯燥的,最好是交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实际问题》中,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节,最简单的一个探究,我认为重点不在这类题,更关键在于理解方程(组)的建模思想,使学生不再头疼应用题,而是对攻克它有极大的兴趣。在课后,我只布置了一道题:根据x y=102x y=16,自编一道应用题。作业着实让我欢喜,从作业里面我更多地感受得到这帮孩子的快乐。作业一:小明帮张老师买粉笔,一共买10盒。彩色粉笔2元一盒,白色粉笔1元一盒。小明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了4元。你知道小明买了几盒彩色粉笔,几盒白色粉笔吗?作业二:雉兔同笼,上有10头,兔支起三足,下有16足,问雉兔各几何?孩子们惊呆了:“哇,这样也可以?”又转念一想:“兔子怎么支起三足还能立在那里呢?”我淡然一笑:“只要兔子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是呀,只要努力,我们的数学课堂可以时常充满欢笑,我们的作业将不再是孩子们的负担,更多的是师生之间愉悦的交流与成长的力量。时间长了,学生在听课间隙就会灵机一动,布置好了自己的当天作业,我也会根据情况从中选择经典作业布置给全班。讲勾股定理之后,一学生说:“这两定理真有意思,可以写篇作文歌颂下它们。”之后经过讨论,全班作业升格了,均写了篇数学小论文,此时再看数学作业已不再是几道题那么肤浅了。
新课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思维的主角,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不善于创新和实践的老师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和实践的。作为初中数学老师,要有意识地完善自我素质,给课堂、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交流展示中激活思维,进而多角度地审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