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时性评价是相对于即时性评价而言的,它与即时性评价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即时性评价对学生积极性所造成的伤害,两相结合能更好地使评价发挥激励学生快乐发展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中,在运用延时性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延时性评价要以达成课程目标为目的
2011年发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本,再次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延时性评价尽管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后续性,但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某一成长阶段得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将学习目标的达成当做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在让学生感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成就感和进步感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例如,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搜集的成果,并小组讨论总结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在小组讨论结果出来后,先不急于进行全班汇报,这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第一遍播放完后,再播放一次,并提出要求:各小组将自己总结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能否在刚才的视频中找到根据?看完后请各小组修改讨论本组的结论,最后才进行全班汇报总结。这一环节完成后,教师再进一步播放视频,展示几个计算机病毒肆虐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事件,要求学生继续讨论有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控制和约束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意义和可行性。在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以上两个环节进行完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又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知识,让他们比较和分析“计算机病毒具有生命吗?”这一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所设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并启发学生体验与人共享资源所带来的愉悦。第三个环节则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第一环节表现较好,有的在第三环节发表的观点很有见地,采用延时性评价可以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的差异性变化在等待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应关注的还是课程目标,只是以一个时间段或一个过程作为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二、延时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不是生产线式的整体划一的培养系统,提倡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修订版的高中信息课程标准中,也对“以生为本”的理念做了强调。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不仅要尊重学生智能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要尽可能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大胆提问,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多、更大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VB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程序的认识是陌生的,但发现有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甚至从初中时就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程序,为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零起点”,一类是“非零起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也是延时性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都得到发展,圆满完成课程目标任务。
三、延时性评价要适度客观
延时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适度客观是其生命力,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鼓励和赞赏,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延时性评价是即时性评价的补充,两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切忌对所有课堂事件都进行延时性评价,否则信息技术课堂将表现出低效、拖沓的局面。
有一次,笔者在讲授《网页制作》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主题制作一个网站。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制作的网站层次不够清晰,比较混乱,这是由于该小组在开始制作网页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讨论。为此,我让各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和自我评价。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非技术原因所造成的错误,并很快做了修正。我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优点做了表扬,同时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因而学生也能愉悦地接受这一事件,并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延时性评价要以达成课程目标为目的
2011年发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本,再次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延时性评价尽管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后续性,但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某一成长阶段得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将学习目标的达成当做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在让学生感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成就感和进步感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例如,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人搜集的成果,并小组讨论总结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在小组讨论结果出来后,先不急于进行全班汇报,这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第一遍播放完后,再播放一次,并提出要求:各小组将自己总结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能否在刚才的视频中找到根据?看完后请各小组修改讨论本组的结论,最后才进行全班汇报总结。这一环节完成后,教师再进一步播放视频,展示几个计算机病毒肆虐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事件,要求学生继续讨论有关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控制和约束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意义和可行性。在这一环节,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以上两个环节进行完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又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知识,让他们比较和分析“计算机病毒具有生命吗?”这一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所设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并启发学生体验与人共享资源所带来的愉悦。第三个环节则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第一环节表现较好,有的在第三环节发表的观点很有见地,采用延时性评价可以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的差异性变化在等待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应关注的还是课程目标,只是以一个时间段或一个过程作为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二、延时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不是生产线式的整体划一的培养系统,提倡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修订版的高中信息课程标准中,也对“以生为本”的理念做了强调。在采用延时性评价时不仅要尊重学生智能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要尽可能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大胆提问,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多、更大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VB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程序的认识是陌生的,但发现有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甚至从初中时就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程序,为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零起点”,一类是“非零起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也是延时性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都得到发展,圆满完成课程目标任务。
三、延时性评价要适度客观
延时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适度客观是其生命力,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鼓励和赞赏,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延时性评价是即时性评价的补充,两相结合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切忌对所有课堂事件都进行延时性评价,否则信息技术课堂将表现出低效、拖沓的局面。
有一次,笔者在讲授《网页制作》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主题制作一个网站。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制作的网站层次不够清晰,比较混乱,这是由于该小组在开始制作网页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讨论。为此,我让各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和自我评价。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非技术原因所造成的错误,并很快做了修正。我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优点做了表扬,同时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因而学生也能愉悦地接受这一事件,并提高了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