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新举措——教师在职成长核心课程5堂18小时及其补救教学措施,注重建构教学典范,推广教学经验,开展异质分组,实行差异教学。这对大陆初中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教师培训层面,鼓励校际间支持,加强网络化培训;教学成果层面,增加数字化汇编,开展试点式推广;教学策略层面,基于“位育”思想,开展差异性教学。
关键词: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518研习;初中教育
一、背景
自2011年始,台湾推行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下简称“十二年国教”),并出台了具体教育计划,旨在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该规划对教育最大的变革在于将人们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由九年延伸到十二年,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面向6岁至15岁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第二阶段为面向15岁至18岁学生的高级中等教育,为期三年[1],属于非强制教育。由于规划较为切适,并且台湾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南北教育差距不显著,加之具体规划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十二年国教”成效初显。[2]
台湾中学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原负责人蒋伟宁多次表示,“十二年国教”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能否做到有效、活化教学。因此,为了让中学阶段的教学更活化、丰富,“十二年国教”政策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多元进路、优质衔接的教育理念[3]。在该政策指导下,各中学开展了诸多实践。
本文聚焦自2013年2月以来陆续推出的台湾“十二年国教”中针对中学阶段教育的新举措——教师在职成长核心课程5堂18小时(以下简称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措施,在总结其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凝练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以期获得对大陆初中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核心内容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所推出的518研习及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主要针对中学,旨在通过理论的传达,带动教学实践改革,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一)518研习
518研习与一般培训性课程类似,重点强调理论学习,包括专业成长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但与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更为强调实践性。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台湾形成了由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三所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引领教师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返回教学实践场地,结合理论和工作实际,以专业对话及专业协作的方式,协助教师内化在理论学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多元评量、差异化教学、适性辅导等策略,以及相关专业成长理论[4],并运用到课堂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二)518研习补救教学措施
518研习的补救教学措施颇具实践性特色,其具体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1.针对地区的补救教学:建构典范,推广经验
518研习成果的展示计划分为先导期和推广期两个阶段。先导期主要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典范案例,推广期则注重将案例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推广。三所师范大学和参与计划的中学团队共同合作,制作出《数学的人文温度》等七部影片,每部影片时长约为20分钟[5]。在影片中,教师较好地运用了在518研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策略能够关注学生差异,符合教材特性。例如,分组合作教学策略就较为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对话和教学省思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和专业性[6]。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518研习的科学性。影片的制作旨在引发教师群体共同省思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利于案例的大范围推广。到推广期,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注重将案例进一步整合成教学经验,并将经验汇编成电子书,以便得到推广。
2.针对学生的补救教学:异质分组,差异教学
所谓异质分组,指根据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后的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分组是差异教学的前提。518研习所强调的补救教学,重点在于协助学习困难者有效适应这种分组方式。
例如,不少学生对数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直是困扰教师提升理科教学效果的难题。518研习中所传授的诸多策略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异质分组,即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同时避免标签化。以高雄市瑞祥高中中学部数学教师林铨柔为例,他在研习结束后,一改过去5~6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将小组调整为3人一组,且小组成员由异性组成。为避免标签化,他将每组学生分为小组长、资料长、解题长,其中小组长负责把其他两位同学教会,解题长负责在黑板上解题,且将团队合作与成绩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相互帮助[7]。其二,差异教学。此策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个别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在教学中,林铨柔教师设计了“红绿灯学习单”,即将同一单元的内容由易到难设计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学习单,学生可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单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学习单的颜色及作答情况作为补救教学的参考。[8]
三、启示
初中教育作为衔接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教育阶段,在大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行,大陆教育领域的改革日益深化。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学生公平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大陆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如何培养卓越教师,以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推广教学成果,使其惠及面更广?如何改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台湾地区在“十二年国教”规划中所推行的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研习措施,切适合理,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师培训层面:鼓励校际间支持,加强网络化培训
随着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大陆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并出现了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简称U-S合作)等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台湾在518研习中,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来自三所师范大学的专家与来自九所中学的教师开展合作,针对教学策略这一特定问题,通过专业协作和专业对话,在实践中共同改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这种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大陆初中阶段的教师培训也应加强校际支持,注重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大陆有关教师的培训大多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该方式较为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实时互动,但费时费力。台湾518研习采取的是网络化培训方式。大陆地域广阔,可以借鉴网络化培训方式,但需在培训中建立一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二)教学成果层面:增加数字化汇编,开展试点式推广
优秀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静态教师”,它作为教学经验的浓缩和体现,能够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授人以渔,其给人的启迪有时甚于言传身教。教学成果能否做到最大范围的覆盖和推广,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由于技术条件、学习观念等限制,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对教学成果的汇编大多为书籍形式。台湾518研习中将教学成果制作成影片,不仅传播方便快捷,而且用一种更高效的可视化过程展现教学精华,这值得大陆借鉴。对于教学成果的汇编,除了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即由过去的以书本为主体的单一渠道学习转向借助互联网的多渠道学习,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台湾在518研习教学成果的推广中,采取试点式推广方式,即通过建立教学成果典范,在区域试点之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教学成果。当前,在大陆初中教育阶段,试点式推广大多应用于教育改革,在教学成果推广方面应用不多。由于经济、文化等差异,大陆各地教育差异性显著,教学成果的推广理应具有适切性,可借鉴台湾的试点式推广。
(三)教学策略层面:基于“位育”思想,开展差异性教学
“位育”一词率先由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阐释,即“安所遂生”[9],后经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从“位”“育”两字的甲骨文形意进行了阐释,即“安其所有,遂其生也”[10]。“位育”,意为个体要在自身所处情境的基础上,适应其他情境并获得发展。
台湾518研习中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别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并采取适应性策略帮助学生在其自身知识水平上进行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体现了“位育”理念。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已经在差异性教学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但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如针对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就是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场景的教学变革。在微观层面也有涉及,但都未从“位育”视角着眼,而主要出于升学率等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位育”视角下的差异性教学可为当前大陆改善初中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均衡、公平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宣导专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EB/OL].http://12basic.edu.tw/files/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全文).pdf,2012-08-29.
[2]张睦楚.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及其对大陆教育政策实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9):37.
[3]闫闯.成就每一个学生—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计划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6):68.
[4][5][6][7][8]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良师领航,有效教学翻转教室[EB/OL].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 num=613
关键词: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518研习;初中教育
一、背景
自2011年始,台湾推行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下简称“十二年国教”),并出台了具体教育计划,旨在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该规划对教育最大的变革在于将人们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由九年延伸到十二年,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面向6岁至15岁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第二阶段为面向15岁至18岁学生的高级中等教育,为期三年[1],属于非强制教育。由于规划较为切适,并且台湾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南北教育差距不显著,加之具体规划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十二年国教”成效初显。[2]
台湾中学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原负责人蒋伟宁多次表示,“十二年国教”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能否做到有效、活化教学。因此,为了让中学阶段的教学更活化、丰富,“十二年国教”政策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多元进路、优质衔接的教育理念[3]。在该政策指导下,各中学开展了诸多实践。
本文聚焦自2013年2月以来陆续推出的台湾“十二年国教”中针对中学阶段教育的新举措——教师在职成长核心课程5堂18小时(以下简称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措施,在总结其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凝练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以期获得对大陆初中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核心内容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所推出的518研习及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主要针对中学,旨在通过理论的传达,带动教学实践改革,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一)518研习
518研习与一般培训性课程类似,重点强调理论学习,包括专业成长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但与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更为强调实践性。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台湾形成了由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三所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引领教师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返回教学实践场地,结合理论和工作实际,以专业对话及专业协作的方式,协助教师内化在理论学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多元评量、差异化教学、适性辅导等策略,以及相关专业成长理论[4],并运用到课堂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二)518研习补救教学措施
518研习的补救教学措施颇具实践性特色,其具体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1.针对地区的补救教学:建构典范,推广经验
518研习成果的展示计划分为先导期和推广期两个阶段。先导期主要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典范案例,推广期则注重将案例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推广。三所师范大学和参与计划的中学团队共同合作,制作出《数学的人文温度》等七部影片,每部影片时长约为20分钟[5]。在影片中,教师较好地运用了在518研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策略能够关注学生差异,符合教材特性。例如,分组合作教学策略就较为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对话和教学省思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和专业性[6]。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518研习的科学性。影片的制作旨在引发教师群体共同省思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利于案例的大范围推广。到推广期,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注重将案例进一步整合成教学经验,并将经验汇编成电子书,以便得到推广。
2.针对学生的补救教学:异质分组,差异教学
所谓异质分组,指根据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后的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分组是差异教学的前提。518研习所强调的补救教学,重点在于协助学习困难者有效适应这种分组方式。
例如,不少学生对数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直是困扰教师提升理科教学效果的难题。518研习中所传授的诸多策略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异质分组,即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同时避免标签化。以高雄市瑞祥高中中学部数学教师林铨柔为例,他在研习结束后,一改过去5~6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将小组调整为3人一组,且小组成员由异性组成。为避免标签化,他将每组学生分为小组长、资料长、解题长,其中小组长负责把其他两位同学教会,解题长负责在黑板上解题,且将团队合作与成绩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相互帮助[7]。其二,差异教学。此策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个别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在教学中,林铨柔教师设计了“红绿灯学习单”,即将同一单元的内容由易到难设计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学习单,学生可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单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学习单的颜色及作答情况作为补救教学的参考。[8]
三、启示
初中教育作为衔接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教育阶段,在大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行,大陆教育领域的改革日益深化。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学生公平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大陆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如何培养卓越教师,以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推广教学成果,使其惠及面更广?如何改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台湾地区在“十二年国教”规划中所推行的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研习措施,切适合理,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师培训层面:鼓励校际间支持,加强网络化培训
随着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大陆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并出现了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简称U-S合作)等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台湾在518研习中,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来自三所师范大学的专家与来自九所中学的教师开展合作,针对教学策略这一特定问题,通过专业协作和专业对话,在实践中共同改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这种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大陆初中阶段的教师培训也应加强校际支持,注重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大陆有关教师的培训大多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该方式较为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实时互动,但费时费力。台湾518研习采取的是网络化培训方式。大陆地域广阔,可以借鉴网络化培训方式,但需在培训中建立一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二)教学成果层面:增加数字化汇编,开展试点式推广
优秀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静态教师”,它作为教学经验的浓缩和体现,能够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授人以渔,其给人的启迪有时甚于言传身教。教学成果能否做到最大范围的覆盖和推广,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由于技术条件、学习观念等限制,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对教学成果的汇编大多为书籍形式。台湾518研习中将教学成果制作成影片,不仅传播方便快捷,而且用一种更高效的可视化过程展现教学精华,这值得大陆借鉴。对于教学成果的汇编,除了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即由过去的以书本为主体的单一渠道学习转向借助互联网的多渠道学习,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台湾在518研习教学成果的推广中,采取试点式推广方式,即通过建立教学成果典范,在区域试点之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教学成果。当前,在大陆初中教育阶段,试点式推广大多应用于教育改革,在教学成果推广方面应用不多。由于经济、文化等差异,大陆各地教育差异性显著,教学成果的推广理应具有适切性,可借鉴台湾的试点式推广。
(三)教学策略层面:基于“位育”思想,开展差异性教学
“位育”一词率先由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阐释,即“安所遂生”[9],后经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从“位”“育”两字的甲骨文形意进行了阐释,即“安其所有,遂其生也”[10]。“位育”,意为个体要在自身所处情境的基础上,适应其他情境并获得发展。
台湾518研习中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别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并采取适应性策略帮助学生在其自身知识水平上进行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体现了“位育”理念。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已经在差异性教学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但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如针对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就是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场景的教学变革。在微观层面也有涉及,但都未从“位育”视角着眼,而主要出于升学率等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位育”视角下的差异性教学可为当前大陆改善初中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均衡、公平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宣导专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EB/OL].http://12basic.edu.tw/files/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全文).pdf,2012-08-29.
[2]张睦楚.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及其对大陆教育政策实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9):37.
[3]闫闯.成就每一个学生—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计划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6):68.
[4][5][6][7][8]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良师领航,有效教学翻转教室[EB/OL].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 num=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