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讲课怎么样,也不是指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没有完成,而是指学生学得怎么样,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由于理解的片面性、肤浅性,出现了许多流于形式的低效行为,夯实学生基础,舍弃浮华,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一、有效合理的开展准备性教学
精心进行准备性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准备性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导向和总策划,表达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新旧联系,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学习新知前,教师要相机开展准备性教学,引导他们回顾原有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好地实现建构。
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前,我分析了教材和实际学情:数字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学生已经掌握,于是我激疑导入,出示数字娃娃3,6,7,你能用这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谁写的多,根据学生的汇报:36 7,37 6,63 7,67 3,73 6,76 3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揭题,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6 7,37 6,63 7,67 3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学生自然就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以上教学案例中的准备性教学,目的在于唤醒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旧知更好地学习新知,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2 尊重差异,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怎样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以达到共同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时,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多数学生思想涣散,缺少热情与期待,或者是过于紧张等,教师应注意通过热情的谈话、简短的沟通、有趣的游戏等方式进行准备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准备状态”中进入数学学习。
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有兴趣,有好奇心,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学具钱代替);在活动中,他们分组活动,一人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顾客,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1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 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6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 加强指导,提高操作有效性
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因为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操作活动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及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四、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以减少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组织教学反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开通学生思路,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基础薄弱、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反馈出错是很正常的情况,一方面,教师不可对错误的反馈不闻不问或大加指责,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以及渴望进步的需求,真诚地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利用有些错误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思辨,提升思维的深度,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怎样教,还要看学生怎样学,只有将两者结合,总结经验,激活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课堂教学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讲课怎么样,也不是指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没有完成,而是指学生学得怎么样,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由于理解的片面性、肤浅性,出现了许多流于形式的低效行为,夯实学生基础,舍弃浮华,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一、有效合理的开展准备性教学
精心进行准备性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准备性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导向和总策划,表达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新旧联系,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学习新知前,教师要相机开展准备性教学,引导他们回顾原有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好地实现建构。
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前,我分析了教材和实际学情:数字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学生已经掌握,于是我激疑导入,出示数字娃娃3,6,7,你能用这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谁写的多,根据学生的汇报:36 7,37 6,63 7,67 3,73 6,76 3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揭题,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6 7,37 6,63 7,67 3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学生自然就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以上教学案例中的准备性教学,目的在于唤醒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旧知更好地学习新知,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2 尊重差异,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怎样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以达到共同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时,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多数学生思想涣散,缺少热情与期待,或者是过于紧张等,教师应注意通过热情的谈话、简短的沟通、有趣的游戏等方式进行准备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准备状态”中进入数学学习。
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有兴趣,有好奇心,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学具钱代替);在活动中,他们分组活动,一人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顾客,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1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 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6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 加强指导,提高操作有效性
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因为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操作活动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及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四、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以减少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组织教学反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开通学生思路,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基础薄弱、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反馈出错是很正常的情况,一方面,教师不可对错误的反馈不闻不问或大加指责,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以及渴望进步的需求,真诚地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利用有些错误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思辨,提升思维的深度,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怎样教,还要看学生怎样学,只有将两者结合,总结经验,激活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课堂教学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