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部开展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课堂越发重视动手操作。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学科教育功能的实现以及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的实例来解释动手操作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让小学生逐渐接受抽象又复杂的数学知识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时至今日,大多数的数学教学依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点,课堂没有一丝活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死记课本中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实际上,动手操作便能够消除学生与课堂之间的“隔阂”,它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工具、媒介或者学习辅助行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玩”的天性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驱使他们从外界汲取新知识最重要的便是贪玩的性格,学生只有找到学习与玩耍的平衡点,才会更乐意跟着教师的节奏参与课堂。但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大都是抽象的定理、概念,对学习能力尚未大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晦涩难懂的。幸运的是,小学生正处于贪玩、活泼的阶段,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若赋予学生更多类似于玩游戏、做图画、摆模型等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探索数学知识并获得满足感,便能在更大程度激发小学生“玩”的天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例如,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糖果和盒子,在上课时布置以下任务:①把七颗糖分到三个盒子中,尽量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小组试验过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在举手回答问题的环节将结果告诉老师。②小组合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应当怎么做?余数和除数应满足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学生非常积极地进行试验和记录,并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将糖果奖励给表现较好的同学。通过有趣的分糖果小游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耍”和“争论”中又掌握到各种知识,让小组成员在充足的时间内对知识点进行探讨,让学生的数学能力逐步提高。
二、 动手操作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中小学开设数学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这种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证明及应用推广是同步的。小学生生性爱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就掌握了新知识,这一方式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儿童实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手和脑同时使用的过程中,便可以建立起清楚明了的表象,進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在四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立体图形,然后为新课做出铺垫:“如何区分圆锥和其他立体图形?如何通过公式计算它的体积?”这时学生会突发奇想,回答到:“以往老师介绍过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高,那圆锥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求呢?可它与看上去十分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在形状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它在体积的求法上会不会也略有不同?”教师在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后,便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具有整数高和底的柱模型、锥模型以及纸片、细沙等用具放在各学习小组的桌子上,让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动手进行操作,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将圆锥的形状记忆在心,并发现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初步猜测出圆锥体积的求法,紧接着由教师做出正确的解释,并将公式写到黑板上加以推导和强调,使学生顿悟并深深记住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既提升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三、 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创造力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能提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大幅度提高学生从外界汲取新知识的效率。而动手操作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教学研究表明,数学课堂中教师设置的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做一做、动一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相异之处,使学生大脑中和创造创新密切相关的区域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以快速提升。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往往“提笔抗拒”,更不要说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思维意识的阻碍。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极其深刻的思维引导和细致无比的步骤讲解,而是缺少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刚好给予学生一个这样的机会,即将变化多端、虚无缥缈的数学概念,通过亲手实施展示,重新整合成为综合眼、耳、手、脑感官力,这其中蕴含的实践能量效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希望,不再对数学产生“恐惧”的心理。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动手操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发现数学之美,演绎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吕勉.注重动手操作,提升数学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8):92-93.
[2]朱宾.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才智,2020(4):58.
[3]方文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4):133-134.
[4]詹玉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1):181.
作者简介:
陈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城关镇实验小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让小学生逐渐接受抽象又复杂的数学知识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时至今日,大多数的数学教学依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点,课堂没有一丝活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死记课本中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实际上,动手操作便能够消除学生与课堂之间的“隔阂”,它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工具、媒介或者学习辅助行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玩”的天性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驱使他们从外界汲取新知识最重要的便是贪玩的性格,学生只有找到学习与玩耍的平衡点,才会更乐意跟着教师的节奏参与课堂。但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大都是抽象的定理、概念,对学习能力尚未大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晦涩难懂的。幸运的是,小学生正处于贪玩、活泼的阶段,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若赋予学生更多类似于玩游戏、做图画、摆模型等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探索数学知识并获得满足感,便能在更大程度激发小学生“玩”的天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例如,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教师事先准备好糖果和盒子,在上课时布置以下任务:①把七颗糖分到三个盒子中,尽量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小组试验过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在举手回答问题的环节将结果告诉老师。②小组合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应当怎么做?余数和除数应满足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学生非常积极地进行试验和记录,并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将糖果奖励给表现较好的同学。通过有趣的分糖果小游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耍”和“争论”中又掌握到各种知识,让小组成员在充足的时间内对知识点进行探讨,让学生的数学能力逐步提高。
二、 动手操作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中小学开设数学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这种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证明及应用推广是同步的。小学生生性爱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就掌握了新知识,这一方式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儿童实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手和脑同时使用的过程中,便可以建立起清楚明了的表象,進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在四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立体图形,然后为新课做出铺垫:“如何区分圆锥和其他立体图形?如何通过公式计算它的体积?”这时学生会突发奇想,回答到:“以往老师介绍过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高,那圆锥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求呢?可它与看上去十分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在形状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它在体积的求法上会不会也略有不同?”教师在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后,便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具有整数高和底的柱模型、锥模型以及纸片、细沙等用具放在各学习小组的桌子上,让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动手进行操作,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将圆锥的形状记忆在心,并发现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初步猜测出圆锥体积的求法,紧接着由教师做出正确的解释,并将公式写到黑板上加以推导和强调,使学生顿悟并深深记住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既提升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三、 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创造力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能提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大幅度提高学生从外界汲取新知识的效率。而动手操作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教学研究表明,数学课堂中教师设置的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做一做、动一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相异之处,使学生大脑中和创造创新密切相关的区域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以快速提升。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往往“提笔抗拒”,更不要说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思维意识的阻碍。学生缺少的往往不是极其深刻的思维引导和细致无比的步骤讲解,而是缺少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刚好给予学生一个这样的机会,即将变化多端、虚无缥缈的数学概念,通过亲手实施展示,重新整合成为综合眼、耳、手、脑感官力,这其中蕴含的实践能量效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希望,不再对数学产生“恐惧”的心理。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动手操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发现数学之美,演绎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吕勉.注重动手操作,提升数学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8):92-93.
[2]朱宾.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J].才智,2020(4):58.
[3]方文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4):133-134.
[4]詹玉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1):181.
作者简介:
陈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城关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