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人物包括夸父、女娲、大禹、羿等。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奇书,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尘烟中早已佚失。
一、十二月神图的意义
湖南长沙一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副带有神怪图像的帛书,据说此帛书是1942年9月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来的。学界多将此篇完整的帛书称为“楚帛书”或“楚缯书”。
“缯书”呈高38.7厘米,宽47厘米的长方形。帛书中间部分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8行(一般称之为甲篇),讲述诸祖先神灵与日、月、四时、宵、书、朝、夕的产生;一段13行(一般称之为乙篇),讲述天象之变化与其对人世之灾祸影响。帛书四边有彩绘神像十二幅,每边绘三个,四角分列有青、赤、白、黑四色树木,每幅神像旁附有文字一小段,讲各月宜忌之事。
经过众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缯书”文字上面的分歧已经不大,已基本可以通读。其实“缯书”甲篇是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二、战国楚墓中的图像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先后发现的帛书与两幅帛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已知最早的实物遗存。149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女子与龙凤图》与1973年长沙子弹库
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一男子御龙图》,都是没有文字的图画。在两幅帛画里,我们见到了《山海经》中所提到的夔龙、凤鸟最早的神话图像。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墓的发掘,出土一件彩色漆棺。彩漆内棺两帮,描绘了方相氏率领神兽执戈驱疫摊仪图及众多神怪;漆木衣箱盖上,有的绘二十八宿及青龙、白虎图像,有的绘后羿射日为民除害的神话故事。其图像造型主要包括两个系列:其一,水神及其龙蛇、禽鸟家族;其二,巫师与水神家族。
三、马王堆汉墓中的图像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马王堆汉墓进行科学挖掘,共出土千余件文物,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2.05米、上端宽0.92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2.33米、上端宽1.43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值得注意的是帛画的内容。
一号墓T形帛画,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人间描绘的是轶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的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翼龙和司阍(hun)(天国守门神)等;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
三号墓T形帛画,主题与一号墓帛画相同,只是布局和构图略有差别。如天上只有一日而非九日,满天星斗,天门下移至帛画中部,蛟龙亦无玉璧相扣,龙首相背,高低不同。下部的巨人亦未托举大地,而是双手擎龙。人间部分的墓主人肖像为头戴刘氏冠、身着红袍、腰间配长剑的男子。
湖北随县曾侯墓彩色漆棺上的水神禺疆与马王堆汉墓T型帛画上的鲧造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四、《山海经》中的神物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也有人说,《山海经》(主要是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一部奇书。所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早已佚亡不存了。
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启了我国古代以图叙事的文化传统。
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到《山海经》有图的,是东晋学音、训诂学家郭璞(公元276-324年),他在为《山海经》所作的注释和《山海经图赞》(公元317-323年间)中,把他所见到的山海经图称作“畏兽画”,他提到山海经图一“畏兽画”的地方有多处:
《北山经》:“有兽焉,名日孟槐,可以御凶”。郭璞注:“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郭璞《图赞》曰:“孟槐似貊,其豪则赤,列象畏兽,凶邪是辟”。
《北次二经》:“有兽焉,名日狍鹗,是食人”。郭注:“为物贪琳,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其《图赞》曰:“图形妙鼎,是谓不若。”
此外,在郭璞注文与《图赞》中,还出现称猴而大,赤日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说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或作猴,皆失之也。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的序言中指出: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
这“山海图”会不会就是本文提到的《十二月神像》帛画,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最初母本。
总结
对比一:
山海经图中,古图早已亡佚,而张僧繇、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亦不可复得,给我们了解和研究山海经图造成许多困难。因此,要研究山海经图,一方面要对“今所见图”做全面深入的比较和探讨,尽可能地逐步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另一方面,寻找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形象视觉资料,追溯有图有文的《山海经》的原貌。
郭璞、张骏、陶渊明等所见过的畏兽画、山海图早已亡佚,不复存在了。原始的畏兽画山海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寻找另一种途径,从保存至今的《山海经》同时代的原始图画中,探寻畏兽画、山海图的踪迹,《十二月神图》和同时代的产物《山海经》关系最为密切:一,从时间领域,二者都出现在战国前后。二,从造型中的比图可看出,这里有一身三个人头,有人首鸟身,有人首操蛇……大致以人、兽、鸟、蛇等进行组合,从战国古时至明末清初时代对十二月神做了人、物、怪的升华。也就是以上对比图我们看到的。
图画山川奇异之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古的岩画、彩陶、玉器与青铜器上的纹饰;帛画帛书上的怪神畏兽,无不以图画的方式为我们记载了人类原始图画时代的壮观景象,古代的畏兽画也出现在这些上古的画面中。
本文选取一些与《山海经》同时代的战国早期漆器上的漆画、战国中期青铜器上的针刻画等上古图画,加以介绍和比较,如战国楚墓里帛画夔龙、凤鸟形象;器官上鲧踩鳌鱼形象。无不验证了这些图片上的原始形象究竟何来。
[刘成龙,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人物包括夸父、女娲、大禹、羿等。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奇书,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尘烟中早已佚失。
一、十二月神图的意义
湖南长沙一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副带有神怪图像的帛书,据说此帛书是1942年9月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来的。学界多将此篇完整的帛书称为“楚帛书”或“楚缯书”。
“缯书”呈高38.7厘米,宽47厘米的长方形。帛书中间部分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8行(一般称之为甲篇),讲述诸祖先神灵与日、月、四时、宵、书、朝、夕的产生;一段13行(一般称之为乙篇),讲述天象之变化与其对人世之灾祸影响。帛书四边有彩绘神像十二幅,每边绘三个,四角分列有青、赤、白、黑四色树木,每幅神像旁附有文字一小段,讲各月宜忌之事。
经过众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缯书”文字上面的分歧已经不大,已基本可以通读。其实“缯书”甲篇是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二、战国楚墓中的图像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先后发现的帛书与两幅帛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已知最早的实物遗存。149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女子与龙凤图》与1973年长沙子弹库
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一男子御龙图》,都是没有文字的图画。在两幅帛画里,我们见到了《山海经》中所提到的夔龙、凤鸟最早的神话图像。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墓的发掘,出土一件彩色漆棺。彩漆内棺两帮,描绘了方相氏率领神兽执戈驱疫摊仪图及众多神怪;漆木衣箱盖上,有的绘二十八宿及青龙、白虎图像,有的绘后羿射日为民除害的神话故事。其图像造型主要包括两个系列:其一,水神及其龙蛇、禽鸟家族;其二,巫师与水神家族。
三、马王堆汉墓中的图像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马王堆汉墓进行科学挖掘,共出土千余件文物,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两幅珍贵帛画。其中,一号墓出土帛画长2.05米、上端宽0.92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2.33米、上端宽1.43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值得注意的是帛画的内容。
一号墓T形帛画,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人间描绘的是轶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的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翼龙和司阍(hun)(天国守门神)等;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
三号墓T形帛画,主题与一号墓帛画相同,只是布局和构图略有差别。如天上只有一日而非九日,满天星斗,天门下移至帛画中部,蛟龙亦无玉璧相扣,龙首相背,高低不同。下部的巨人亦未托举大地,而是双手擎龙。人间部分的墓主人肖像为头戴刘氏冠、身着红袍、腰间配长剑的男子。
湖北随县曾侯墓彩色漆棺上的水神禺疆与马王堆汉墓T型帛画上的鲧造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四、《山海经》中的神物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也有人说,《山海经》(主要是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一部奇书。所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早已佚亡不存了。
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启了我国古代以图叙事的文化传统。
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到《山海经》有图的,是东晋学音、训诂学家郭璞(公元276-324年),他在为《山海经》所作的注释和《山海经图赞》(公元317-323年间)中,把他所见到的山海经图称作“畏兽画”,他提到山海经图一“畏兽画”的地方有多处:
《北山经》:“有兽焉,名日孟槐,可以御凶”。郭璞注:“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郭璞《图赞》曰:“孟槐似貊,其豪则赤,列象畏兽,凶邪是辟”。
《北次二经》:“有兽焉,名日狍鹗,是食人”。郭注:“为物贪琳,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其《图赞》曰:“图形妙鼎,是谓不若。”
此外,在郭璞注文与《图赞》中,还出现称猴而大,赤日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说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或作猴,皆失之也。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的序言中指出: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
这“山海图”会不会就是本文提到的《十二月神像》帛画,或者说后者就是前者的最初母本。
总结
对比一:
山海经图中,古图早已亡佚,而张僧繇、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亦不可复得,给我们了解和研究山海经图造成许多困难。因此,要研究山海经图,一方面要对“今所见图”做全面深入的比较和探讨,尽可能地逐步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另一方面,寻找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形象视觉资料,追溯有图有文的《山海经》的原貌。
郭璞、张骏、陶渊明等所见过的畏兽画、山海图早已亡佚,不复存在了。原始的畏兽画山海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寻找另一种途径,从保存至今的《山海经》同时代的原始图画中,探寻畏兽画、山海图的踪迹,《十二月神图》和同时代的产物《山海经》关系最为密切:一,从时间领域,二者都出现在战国前后。二,从造型中的比图可看出,这里有一身三个人头,有人首鸟身,有人首操蛇……大致以人、兽、鸟、蛇等进行组合,从战国古时至明末清初时代对十二月神做了人、物、怪的升华。也就是以上对比图我们看到的。
图画山川奇异之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古的岩画、彩陶、玉器与青铜器上的纹饰;帛画帛书上的怪神畏兽,无不以图画的方式为我们记载了人类原始图画时代的壮观景象,古代的畏兽画也出现在这些上古的画面中。
本文选取一些与《山海经》同时代的战国早期漆器上的漆画、战国中期青铜器上的针刻画等上古图画,加以介绍和比较,如战国楚墓里帛画夔龙、凤鸟形象;器官上鲧踩鳌鱼形象。无不验证了这些图片上的原始形象究竟何来。
[刘成龙,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