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和教育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整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将生活融入课堂,再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教学目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精神,生活化的教学在其中显得格外重要。将课堂变得生活化,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更是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实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糟粕,提出了新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践
在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中,教学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生活化的理念在课堂中不断渗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也可以在制定相关教学计划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更好地将生活融入课堂,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将生活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加强互动,建立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调研成果来看,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丧失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浪费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初中生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与学生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有关的素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正式开始讲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实例或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校园的集体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我”和“我们”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1]。
二、在课堂中加入生活情境的设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核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五课“让友谊之树长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产生矛盾的朋友,并且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或者演示成为朋友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友谊的重要性。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力较差,自控力不足,创造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題,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体验视频中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探讨视频中公民应尽的义务,再反省自身尽到了哪些应尽的义务,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目的。
三、建立良性的生活化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中最和谐的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的前提就是师生关系和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角色,学习教学内容时,教师主导着学生的思想,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听课时机械地跟随教师,不敢提出问题,不敢提出质疑,甚至在没有理解教学内容时也不敢提问。这样的情况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不够充分,吸收不够全面。在优良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到的作用往往仅限于引导。以朋友的角度去和学生相处,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这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死板僵硬地复制老师的思想[2]。
四、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是无法分割的,在课堂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在教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社区问题,参与民主监管,将课堂中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境、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以及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生活化理念渗透进课堂。这些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掌握并熟练运用生活化理念,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6):112-113.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践
在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中,教学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生活化的理念在课堂中不断渗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也可以在制定相关教学计划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更好地将生活融入课堂,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将生活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加强互动,建立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调研成果来看,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丧失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浪费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初中生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与学生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有关的素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在正式开始讲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实例或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校园的集体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我”和“我们”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1]。
二、在课堂中加入生活情境的设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核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五课“让友谊之树长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产生矛盾的朋友,并且自己思考解决办法,或者演示成为朋友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友谊的重要性。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力较差,自控力不足,创造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題,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体验视频中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探讨视频中公民应尽的义务,再反省自身尽到了哪些应尽的义务,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目的。
三、建立良性的生活化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中最和谐的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的前提就是师生关系和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不容置疑的角色,学习教学内容时,教师主导着学生的思想,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听课时机械地跟随教师,不敢提出问题,不敢提出质疑,甚至在没有理解教学内容时也不敢提问。这样的情况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不够充分,吸收不够全面。在优良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到的作用往往仅限于引导。以朋友的角度去和学生相处,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这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死板僵硬地复制老师的思想[2]。
四、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是无法分割的,在课堂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在教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社区问题,参与民主监管,将课堂中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境、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以及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将生活化理念渗透进课堂。这些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掌握并熟练运用生活化理念,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6):112-113.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