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述下来。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提炼小标题是老师常用的方法。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时这样引导:
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之后):课文讲了嘎羧临死前的几件事?谁来具体说说?
生:三件。第一件事讲了嘎羧重新找到了象鞍,然后又披上了象鞍;第二件事写它又一次回到了战场,回忆曾经浴血搏杀的那场战斗;最后一件写它在埋葬战象的地方用象牙挖了一个坟墓埋葬了自己。
师:能分别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件事吗?第一件可以归纳为什么?
生:第一件事我觉得可以概括成“披上象鞍”。
师:还可以怎么概括?
生:可以概括成“重披象鞍”。
师略作停顿,继续问:这个象鞍就是什么?(生茫然,师沉思片刻追问)嘎羧是一头什么?
生(犹豫地):是一头……战象。
师:战象上面的鞍也就是……(生不能回答)
师(大声地提示):应该就是——战甲!所以这里可以归纳为“重披战甲”。(生若有所悟)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第一件事概括成小标题“重披战甲”,然而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老师没有停下来思考,仍不依不饶地引导学生去猜测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因而失去了一次思维碰撞,智慧闪光的精彩课堂生成。
我们说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境的课堂。那么,如何抓住课堂出现的“意外”,享受精彩的课堂生成呢?上面的案例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敢于暴露问题,预约生成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成来构建语文课程文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生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敢于在课堂上暴露问题。如上例中,既然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就不要再固执己见,而是要思考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学生为什么不能说到战甲?”“怎样才能说出重披战甲?” 从而积极地寻找应对的策略。
敢于暴露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地理解语文课堂的本质,更需要教师的勇气和决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形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不怕学生的质疑和猜测,带领学生探究课堂,体味其中真妙,要敢于面对失败,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问题,轻松地预约生成。
二、巧妙处理意外,享受生成
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现实、主动、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灵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的预设,产生一些“意外”。其实这种“意外”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时候,语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文本,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深入和拓展。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
如上例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归纳第一件事的小标题时,学生的答案是“重披象鞍”和“披上象鞍”。这时,教师是否一定要将答案引导到“重披战甲”上呢?也许在老师的解读中,嘎羧作为一头战象,用“战甲”更能表现它战士的身份,更贴近作家塑造的战象的形象。但实际上,在初读归纳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还不能到教师的深度,他们理解的 “象鞍”仅仅是“象鞍”,即使有的学生能说到“战甲”,也只是比较肤浅的感受,对“战甲”的理解应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不断感悟嘎羧的形象中由心而生。所以,这里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依据课堂生成而调整预设。既然学生在这里没能说出“战甲”,不如暂时保留学生的答案,等学生充分朗读感受了嘎羧的形象,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里的“象鞍”对嘎羧来说还是什么?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或者是比较一下学生之前的几个答案,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并非一定要“重披战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教师以“意外”为资源巧妙处理,让师生共享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充分思考教学,追求生成
课程文本,只有当教师接手课程,并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它进行解读、进行对话和意义构建时,才会有生成的可能。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握生成?教师要作好以下几个准备:
1.理念武装头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构建生本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还要深入学习思考新课程理念,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
2.充分预设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教师、学生、文本的多个角度来预设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积极思考预想问题出现时的对策。如上例中,教师如果在课前思考一下“提炼小标题时学生有没有难度?”“如果出现归纳不出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处理”这两个问题,做好充分预设。那样的话,课堂上不但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还能师生共同享受一次美妙的课堂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对那些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容忍错误,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以直接的传授代替学生的自学思考。
在教学之后,教师要积极反思,积累教学经验。纵观那些特级教师、名师,哪一个不是在课堂这个前沿阵地中摸打滚爬好几年才积累下教育经验,生成教育智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反思、实践中才能掌握方法,做到处变不惊。
3.练好基本功。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积淀,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其次,教师要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要练出一对“顺风耳”,能够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注意语言表达中的语气感情,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甚至还能听出言外之意来;还要练出一颗“七窍玲珑心”,能体察学情,明辨是非,在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启发引导他们,在学生说了但没有说对时点拨引领他们,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述下来。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提炼小标题是老师常用的方法。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时这样引导:
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之后):课文讲了嘎羧临死前的几件事?谁来具体说说?
生:三件。第一件事讲了嘎羧重新找到了象鞍,然后又披上了象鞍;第二件事写它又一次回到了战场,回忆曾经浴血搏杀的那场战斗;最后一件写它在埋葬战象的地方用象牙挖了一个坟墓埋葬了自己。
师:能分别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件事吗?第一件可以归纳为什么?
生:第一件事我觉得可以概括成“披上象鞍”。
师:还可以怎么概括?
生:可以概括成“重披象鞍”。
师略作停顿,继续问:这个象鞍就是什么?(生茫然,师沉思片刻追问)嘎羧是一头什么?
生(犹豫地):是一头……战象。
师:战象上面的鞍也就是……(生不能回答)
师(大声地提示):应该就是——战甲!所以这里可以归纳为“重披战甲”。(生若有所悟)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第一件事概括成小标题“重披战甲”,然而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意图,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老师没有停下来思考,仍不依不饶地引导学生去猜测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因而失去了一次思维碰撞,智慧闪光的精彩课堂生成。
我们说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境的课堂。那么,如何抓住课堂出现的“意外”,享受精彩的课堂生成呢?上面的案例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敢于暴露问题,预约生成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成来构建语文课程文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生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敢于在课堂上暴露问题。如上例中,既然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就不要再固执己见,而是要思考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学生为什么不能说到战甲?”“怎样才能说出重披战甲?” 从而积极地寻找应对的策略。
敢于暴露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地理解语文课堂的本质,更需要教师的勇气和决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形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不怕学生的质疑和猜测,带领学生探究课堂,体味其中真妙,要敢于面对失败,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问题,轻松地预约生成。
二、巧妙处理意外,享受生成
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现实、主动、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灵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的预设,产生一些“意外”。其实这种“意外”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时候,语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文本,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深入和拓展。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
如上例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归纳第一件事的小标题时,学生的答案是“重披象鞍”和“披上象鞍”。这时,教师是否一定要将答案引导到“重披战甲”上呢?也许在老师的解读中,嘎羧作为一头战象,用“战甲”更能表现它战士的身份,更贴近作家塑造的战象的形象。但实际上,在初读归纳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还不能到教师的深度,他们理解的 “象鞍”仅仅是“象鞍”,即使有的学生能说到“战甲”,也只是比较肤浅的感受,对“战甲”的理解应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不断感悟嘎羧的形象中由心而生。所以,这里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依据课堂生成而调整预设。既然学生在这里没能说出“战甲”,不如暂时保留学生的答案,等学生充分朗读感受了嘎羧的形象,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里的“象鞍”对嘎羧来说还是什么?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或者是比较一下学生之前的几个答案,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并非一定要“重披战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教师以“意外”为资源巧妙处理,让师生共享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充分思考教学,追求生成
课程文本,只有当教师接手课程,并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它进行解读、进行对话和意义构建时,才会有生成的可能。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握生成?教师要作好以下几个准备:
1.理念武装头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构建生本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还要深入学习思考新课程理念,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
2.充分预设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教师、学生、文本的多个角度来预设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积极思考预想问题出现时的对策。如上例中,教师如果在课前思考一下“提炼小标题时学生有没有难度?”“如果出现归纳不出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处理”这两个问题,做好充分预设。那样的话,课堂上不但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还能师生共同享受一次美妙的课堂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对那些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容忍错误,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以直接的传授代替学生的自学思考。
在教学之后,教师要积极反思,积累教学经验。纵观那些特级教师、名师,哪一个不是在课堂这个前沿阵地中摸打滚爬好几年才积累下教育经验,生成教育智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反思、实践中才能掌握方法,做到处变不惊。
3.练好基本功。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积淀,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其次,教师要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要练出一对“顺风耳”,能够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注意语言表达中的语气感情,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甚至还能听出言外之意来;还要练出一颗“七窍玲珑心”,能体察学情,明辨是非,在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启发引导他们,在学生说了但没有说对时点拨引领他们,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