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提倡以生为本的今天,“自主学习”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平时,我发现,光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要求而不细化,学生就会目标不明,放任自流。自主学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指导,学生就很难得到提升。所以,自主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那么,该怎样自主学习?
表格属于理科范畴的工具,特点是直观、醒目、易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一种框架,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落实自主学习,提升课堂实效。
一、借助表格,提取信息
2011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语文教材中除了插图外,“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多,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其实,如果深挖现行教材中的文本,创造性地将“连续性文本”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再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检测效果。
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这一课就是训练学生将“连续性文本”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的非常好的例子。
课文紧扣住一个“新”字,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文不难,我的教学设计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这些玻璃,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表格。PPT出示:
从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有了表格,在接下来做“小小推销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重点介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或介绍不清特点、作用等现象,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利用表格,加深理解
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学生明白:人和桃花心木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可以在写树的同时也讲到了做人?
1.明白桃花心木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的不同。
师:桃花心木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12、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先填一个表格,填好后,用自己的话回答。
桃花心木的生长
学生的表格呈现如下:
桃花心木的生长
生: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就能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桃花心木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就会养成依赖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2.通过和桃花心木的比较,明白人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的不同。
师:课文第14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作者由树的生长想到了人的成长,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14自然段。
师:为什么人的成长也和桃花心木一样,更容易在“不确定”中成才?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如下:
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成长)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成长)
师:看着表格,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的成长也和桃花心木一样,更容易在“不确定”中成才吗?
生: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成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培养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成为有用的人。
通过这样的一张表格,相信学生一定明白了人和桃花心木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为什么可以在写树的同时也讲到了做人。
表格设计应考虑学生心灵的需要。学生读《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要得到些什么?要从中悟出成长的道理,要从中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的。通过这张表格,这两个问题学生肯定能迎刃而解了。
三、善用表格,领悟写法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其实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文章在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六年级上册课文《一面》,在描写鲁迅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不失为人物描写的佳作。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三次详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在教学中,我把这篇课文的能力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师:作者观察鲁迅最多的是外貌,一共观察了三次。我们先看第一次外貌观察有什么特点。
生:这次外貌观察从距离看比较远。只能看出个大概:身形瘦,身穿发黄的长衫,咬着烟嘴,烟的光亮和烟雾。
师:作者对先生的观察,是一瞥的印象,只有一个粗浅的轮廓。现在我们看第二次外貌描写,与第一次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而且观察得比较清楚。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说明他观察得很清楚。
师:第二次外貌观察的部位集中在头部。作者正是从最主要的形象进行观察的。我们观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写文章时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外貌观察,把它与第二次比较,看其中的异同。
生:我认为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例如这次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细部也观察到了,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老师要请大家把刚才我们讨论的东西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回想刚才关于三次外貌描写的部分,学生呈现的表格内容是这样的:
表格很容易能让学生比较出文章中外貌描写的共同点都是突出了一个“瘦”字,但三次描写的不同则是因为作者由远及近写了“瘦”。第一次是在远处看,粗线条整体勾勒了鲁迅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关注鲁迅先生最有特点的头部,刻画得比较细致、具体,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得也更细致,尤其是对左手上黄色烟嘴的特写,使得鲁迅的形象也愈加完整清晰。
四、巧用表格,单元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单元整组教学”逐渐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基于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单元内的课文势必会有好多相同的思想点、情感点、知识点和能力点,表格可以建构起单元骨架,形成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各种知识分布在表格中,条理分明,要点突出,便于总体把握和综合复习。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走近鲁迅”单元复习时,出示以下表格:
学生在自主复习完以后,一定能填写出来。通过整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别人眼中的鲁迅到自己心中的印象,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鲁迅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立体的丰满。
综上所述,小小的表格真是大有乾坤!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表格,让表格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筻
表格属于理科范畴的工具,特点是直观、醒目、易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一种框架,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落实自主学习,提升课堂实效。
一、借助表格,提取信息
2011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语文教材中除了插图外,“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多,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其实,如果深挖现行教材中的文本,创造性地将“连续性文本”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再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检测效果。
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这一课就是训练学生将“连续性文本”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的非常好的例子。
课文紧扣住一个“新”字,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文不难,我的教学设计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这些玻璃,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表格。PPT出示:
从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有了表格,在接下来做“小小推销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重点介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或介绍不清特点、作用等现象,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利用表格,加深理解
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学生明白:人和桃花心木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可以在写树的同时也讲到了做人?
1.明白桃花心木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的不同。
师:桃花心木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12、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先填一个表格,填好后,用自己的话回答。
桃花心木的生长
学生的表格呈现如下:
桃花心木的生长
生: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就能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桃花心木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就会养成依赖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2.通过和桃花心木的比较,明白人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其结果的不同。
师:课文第14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作者由树的生长想到了人的成长,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14自然段。
师:为什么人的成长也和桃花心木一样,更容易在“不确定”中成才?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如下:
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成长)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长(成长)
师:看着表格,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的成长也和桃花心木一样,更容易在“不确定”中成才吗?
生: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成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培养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成为有用的人。
通过这样的一张表格,相信学生一定明白了人和桃花心木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为什么可以在写树的同时也讲到了做人。
表格设计应考虑学生心灵的需要。学生读《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要得到些什么?要从中悟出成长的道理,要从中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的。通过这张表格,这两个问题学生肯定能迎刃而解了。
三、善用表格,领悟写法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其实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文章在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六年级上册课文《一面》,在描写鲁迅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不失为人物描写的佳作。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三次详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在教学中,我把这篇课文的能力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师:作者观察鲁迅最多的是外貌,一共观察了三次。我们先看第一次外貌观察有什么特点。
生:这次外貌观察从距离看比较远。只能看出个大概:身形瘦,身穿发黄的长衫,咬着烟嘴,烟的光亮和烟雾。
师:作者对先生的观察,是一瞥的印象,只有一个粗浅的轮廓。现在我们看第二次外貌描写,与第一次比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而且观察得比较清楚。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说明他观察得很清楚。
师:第二次外貌观察的部位集中在头部。作者正是从最主要的形象进行观察的。我们观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写文章时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外貌观察,把它与第二次比较,看其中的异同。
生:我认为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例如这次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细部也观察到了,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老师要请大家把刚才我们讨论的东西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回想刚才关于三次外貌描写的部分,学生呈现的表格内容是这样的:
表格很容易能让学生比较出文章中外貌描写的共同点都是突出了一个“瘦”字,但三次描写的不同则是因为作者由远及近写了“瘦”。第一次是在远处看,粗线条整体勾勒了鲁迅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关注鲁迅先生最有特点的头部,刻画得比较细致、具体,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得也更细致,尤其是对左手上黄色烟嘴的特写,使得鲁迅的形象也愈加完整清晰。
四、巧用表格,单元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单元整组教学”逐渐走进了语文教学领域。基于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单元内的课文势必会有好多相同的思想点、情感点、知识点和能力点,表格可以建构起单元骨架,形成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各种知识分布在表格中,条理分明,要点突出,便于总体把握和综合复习。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走近鲁迅”单元复习时,出示以下表格:
学生在自主复习完以后,一定能填写出来。通过整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别人眼中的鲁迅到自己心中的印象,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鲁迅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立体的丰满。
综上所述,小小的表格真是大有乾坤!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表格,让表格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