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周易》古经本义解读及当代创新应注意六点:尊重《易》为卜筮之书的历史事实,遵守象数这一基本规范;解读应以传世本为主,既要认识到经传有别,又要坚持经传融合的学术传统,并把握易学史发展历程及不同时代的易学特色;注重文献依据与逻辑推演;妥善处理多元解说与合理取向的关系问题;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董理旧说要遵循经传或前贤原意,创新发挥应保持谨慎态度;勿拘执一说,要开放包容,融汇众人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推进研究.
【机 构】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古经本义解读及当代创新应注意六点:尊重《易》为卜筮之书的历史事实,遵守象数这一基本规范;解读应以传世本为主,既要认识到经传有别,又要坚持经传融合的学术传统,并把握易学史发展历程及不同时代的易学特色;注重文献依据与逻辑推演;妥善处理多元解说与合理取向的关系问题;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合则双美、离则两伤,董理旧说要遵循经传或前贤原意,创新发挥应保持谨慎态度;勿拘执一说,要开放包容,融汇众人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推进研究.
其他文献
先秦时期的巫、史,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职能上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帛书《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数'作为巫、史治《易》的区别所在。巫者幽赞于神明而示吉凶,史官明乎数而推吉凶。先秦史官所处自然理性发展的新时期,又主'天官'掌有天文历法之职,天文历法又指称为'数'。随着近些年彝族十月历的发掘,使得远古历法得以重见天日。而《系辞传》所载的'天地之数'更与以天干为分类体系的十月历法特征相符,使得先秦时期易数与历法的关系的探究更近了一步。历法、占筮的目的皆在于'授以民时',顺时而动,于此可知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
朱熹工夫论具有述行式的特征,工夫就是反复述行'天理'的过程。在'理'之'所当然'的方面,工夫过程可以阐述为'心具众理',以明了心对性、情的主宰;而在'所以然'的方面,由'博'至'约'即工夫由乾转坤,在忠信传习的述行中给出对'天理'的'要约'。'理'的'所以然',是其'所当然'的'要求'给出的。这种要求体现在,义与智的用刚而体柔、仁与礼的用柔而体刚的空阙之间,由诗性的柔和模拟而要约出'理''德'的新意义。述行式的工夫过程,尤其在智、仁之际的空阙处,
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曰创谓)等五个层次,分别涉及原思想家或原典的文献考证、语言分析、注疏历史、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等渐次升高的内容;五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依文解义、依义解文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辩证程序'加以理解。接着创造的诠释学讲,须继承其辩证开放的学术视野,发展其继往开来的学术态度,解决其缺失经学主体内容、未能确立文本的核心地位等学理问题,以期通过范式转换,建立起融贯古今中西学术、兼具中国效
邵雍顺着《易传》追溯三才由来的理路,揭示了造化视域下的三才,重建了易学.他认为,天地来自终极宇宙本原太极,人来自天地,由太极根源性造化力发用,造化之道层层落实为天道、地道、万物之道、人道.人道是天地万物之道充分实现的表征,进而成为道之为道最终实现的表征.圣人法天道立人道,期许人之为人的充分实现.人们应当以三才通贯一身的人之一才的浩然认同承当,期我以圣贤,创拓圣贤事业,为易之谓易增添新的精彩心性生命注脚.这一圣贤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阳明后学对《周易》复卦的诠释主要集中于宇宙图景和工夫次序的表达,在宋明诸儒中特色鲜明.王畿、颜钧、罗汝芳等人主导王门后学的复卦诠释方向,不仅形成了以"天地之心""不远复"与"七日来复"为中心的诠释主题,还在各自的诠释进路中显现出王门后学的易学话语特征与走向.王畿、罗汝芳以主体化的方式将"天地之心"的本体主宰义消解于当下造化之机,从而逸出朱子与阳明的复卦诠释方向."不远复"被阳明后学视为第一义工夫,王畿、罗汝芳将其界定为一念即觉的见在、现成工夫,聂豹则指出其诠释进路易流于自然感应知觉的弊
民国易学在短短四十年间,历经跌宕起伏之发展.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被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落至"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20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被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之新气象.20年代末至抗战初,得益于政治、经济
熊十力受《周易》经传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易学的"隐""显"论说结构.这一论说结构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以"隐""显"论说结构发论体用不二之境,辨明心物合一之说,通过体的功能转变,以翕辟成变的健动外化来沟通体与用,由内而外,由隐及显,最终成就了其内圣外王学说."隐""显"论说结构对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建构具有根基性作用.
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通过"于形见性"这一命题论述了性与形色的同一性;通过"善大性小"这一命题论述了性的必然善;通过"性情互藏"这一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情欲、功效、才具等要素;通过"性日生日成"这一命题批评了前儒的"命于始生"之说;通过对习气存在合理性的接纳奠定了"尽性"工夫的基础.总之,通过对性、形、情、才等"同原"的广泛论述,王夫之在人性论领域实现了对孟子学与朱子学立场的融合,并展现了明代理学发展的新特点.
冯友兰将《周易》哲学诠释为"辩证的宇宙代数学",这是一个以卦爻公式为架构的宇宙代数学体系,又是以流行、对待与发展为原则的辩证法系统.然而,"辩证的宇宙代数学"的重心不在于数学计算,而在于逻辑分析.实际上,逻辑分析视域下的《周易》哲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凸显卦爻所蕴涵的代数学公式,以剥离其经验内容为代价;具有无限变通能力的卦爻体系,被固化为代数学公式的有限集合;卦爻摹拟的大化流行之"动"被抽象为静态的动之"理".冯先生对《周易》哲学的逻辑化改造虽有不足,但亦不应全盘否定.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