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类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向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传授系统的汉语知识的主要课程。本文从教材、教学两方面,探究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语言类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师范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师范认证;语言类;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校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在此背景下,语言类课程要加强师范性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教材调整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文系使用的语言类教材基本上没有师范和非师范的区别,这些教材大多都比较关注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重视抽象规律的归纳和解析。但忽视了教材的使用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应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比掌握抽象规则重要。因此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语言类教材应该不仅让学生掌握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中的问题的能力。要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安排语言类教材的内容。
(一)删去现有教材中偏难偏深,实用性不强的内容
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删去那些不合乎培养目标和超出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例如:删去运用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和音位的内容。因为国际音标不仅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即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掌握了国际音标的拼写,在实际的语文生活中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二)增加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内容
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内容。例如:添加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利于师范生能准确对各种修辞的实例进行分析。
促使师范生在学完语言类课程之后,不但扎实地掌握语言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二、教学调整
目前我国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化学生中心地位的倾向,大都重基础教学,轻能力培养,重视各个基本的概念、术语的理解,语言学基本理论的掌握,轻视运用汉语知识进行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用性。且教学方法单调,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应该贯彻师范认证包含“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能力,使师范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且充分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掌握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具有服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在语言类教学中,应该处处强调和突出师范生的中心地位,以他们为中心来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
老师不要单纯地传授静态的语言知识,不要孤立地分析教材中现成的语言材料,不要让学生死记抽象、枯燥的概念术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在保证汉语基础理论完整的前提下,举办学术讲座、读书会、朗读比赛、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指导小论文写作,搜集新词新语新构式,赏析报刊时文,以及开展街头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活动等,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校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章阅读能力和作文评改能力,使师范生具备解决教学中有关语言类的基本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增强服务中小学教学的意识。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类的方面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主要依赖于语言类课程的学习。高校语言类课程应该让师范生在中学知识的基础上,把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变化,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学生参与到教学整个过程中,可以就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训练师范生中小学教学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在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课练习,完成试教的过程。合理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知識应用于日常生活及今后的中小学教学工作真实环境之中。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来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更加方便和快捷。
参考文献
[1]瞿建慧.加强高校语言类课程的师范性建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2).
[2]杜道流.高等师范院校“语言类”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3]吴汉江.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语言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初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课题:沈阳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语言类课程“双中心课堂”模式建构研究与实践》
1作者姓名:刘易春,1998.12,性别:女,民族:满,籍贯:辽宁东港,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2刘巍, 1983.02,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沈阳,
单位: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语篇语言学
关键词: 师范认证;语言类;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校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在此背景下,语言类课程要加强师范性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教材调整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文系使用的语言类教材基本上没有师范和非师范的区别,这些教材大多都比较关注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重视抽象规律的归纳和解析。但忽视了教材的使用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应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比掌握抽象规则重要。因此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语言类教材应该不仅让学生掌握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中的问题的能力。要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安排语言类教材的内容。
(一)删去现有教材中偏难偏深,实用性不强的内容
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删去那些不合乎培养目标和超出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例如:删去运用国际音标给汉字注音和音位的内容。因为国际音标不仅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即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掌握了国际音标的拼写,在实际的语文生活中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二)增加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内容
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内容。例如:添加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利于师范生能准确对各种修辞的实例进行分析。
促使师范生在学完语言类课程之后,不但扎实地掌握语言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二、教学调整
目前我国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化学生中心地位的倾向,大都重基础教学,轻能力培养,重视各个基本的概念、术语的理解,语言学基本理论的掌握,轻视运用汉语知识进行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用性。且教学方法单调,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应该贯彻师范认证包含“学生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师范生的能力,使师范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且充分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掌握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具有服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在语言类教学中,应该处处强调和突出师范生的中心地位,以他们为中心来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
老师不要单纯地传授静态的语言知识,不要孤立地分析教材中现成的语言材料,不要让学生死记抽象、枯燥的概念术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在保证汉语基础理论完整的前提下,举办学术讲座、读书会、朗读比赛、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指导小论文写作,搜集新词新语新构式,赏析报刊时文,以及开展街头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活动等,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校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章阅读能力和作文评改能力,使师范生具备解决教学中有关语言类的基本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增强服务中小学教学的意识。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类的方面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主要依赖于语言类课程的学习。高校语言类课程应该让师范生在中学知识的基础上,把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变化,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学生参与到教学整个过程中,可以就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训练师范生中小学教学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在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课练习,完成试教的过程。合理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知識应用于日常生活及今后的中小学教学工作真实环境之中。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来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更加方便和快捷。
参考文献
[1]瞿建慧.加强高校语言类课程的师范性建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2).
[2]杜道流.高等师范院校“语言类”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3]吴汉江.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语言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初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
课题:沈阳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语言类课程“双中心课堂”模式建构研究与实践》
1作者姓名:刘易春,1998.12,性别:女,民族:满,籍贯:辽宁东港,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2刘巍, 1983.02,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沈阳,
单位: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语篇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