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施笃姆后期作品重在人物个性的刻画,结构严谨而富于戏剧性,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细节描写委婉动人。[2]与施笃姆早年脱离社会冲突与矛盾、着重爱情描写与生活场景描写的作品相比,他的后期作品《双影人》、《白马骑者》明显偏向于现实主义,通过对两位主角不幸遭遇的细致刻画,触笔所及,为我们揭示了一幅19世纪晚期德国社会偏远地区中、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对当时社会的落后愚昧、人性的冷酷做出了一定批判。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 施笃姆 双影人 白马骑者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66-02
一、引言
1840年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流派的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大多对尖锐的社会问题避而不谈,力图从世俗琐碎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2]然而作者后期的作品《双影人》、《白马骑者》却抛弃了以往着重于描写资产阶级儿女情长的风格,内容由“不食人间烟火”转而侧重描写小人物的挣扎和悲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关心和强烈同情。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并且都从第三者角度通过回忆的的方式讲述主人公的生平遭遇。《双影人》的主人公约翰·汉森和《白马骑者》的主人公豪克·海因,他们阶级地位迥异、经历迥异、人生观迥异,却不约而同遭到周围人的不理解、诽谤和孤立,唯一能够接纳他们的只有家庭。他们生活在苦闷中,最后都走向了毁灭。通过比较两位主人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我们可以略微观察到19世纪晚期德国偏远地区的社会风貌,窥探当时普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二、殊途
1.阶级地位
《双影人》的主人公约翰·汉森的出生背景在原文中没有明示,从他早年当兵退役后没有找到活计,被迫去抢劫的经历以及将抢劫战利品之一“金表”送给乡下表弟这一事件推断,约翰应当出身于没有土地的贫雇农家庭,也就是彻底的无产者。正因为如此,找到能雇佣他的东家是他可以正当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这种出身注定了约翰?汉森作为底层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是生存权被漠视、尊严被剥夺的浮萍般的角色,他能不能活下去完全取决于是否有人可怜他、肯雇用他,他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白马骑者》的主人公豪克·海因,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薄有田产、略通数字与测量的勤劳农民,还是一位生活中精于算计的厉害人物。当儿子豪克打算去富裕的老堤长家做长工,这位父亲起初并不赞成,可是一听到堤长有个精明的独生闺女艾尔凯,就松了口,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就连少年豪克也思索起“父亲为什么要那么严厉地追问艾尔凯的事”。豪克的父亲临死前,告诉儿子他通过手段给他增加了“五亩五分沼泽地”,为的是最大限度促成儿子今后当“堤长”的愿望。后来豪克和老堤长的独生女儿艾尔凯结婚,依当时的习俗就等于间接继承了堤长家累积三代的财产。豪克的死对头奥勒·彼得斯娶了家有几千亩田地的胖姑娘福莉娜,尚且不够格做堤长。比起福莉娜,可以推断艾尔凯的财产只多不少,因为她对豪克继承她父亲的堤长职位很有自信,“豪克只有二十亩地产,这在眼下当然是不错的。不过,他很快又可以称我父亲的这些地——这些如今归我所有的财产——是他自己的了。这么两下加在一块儿,对于一位堤长来说总该够了吧”。而且豪克婚后的田产牲口在细心地经营下一直持续地增加。由此可以判断,豪克?海因可以算是富裕的地主阶级,在个人经济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和约翰比起来,豪克显然是个“体面人”。
2.个人经历
约翰早年在军队服役,“他是个好样的士兵,只不过在入伍之初,差点儿拿刺刀戳翻了那个喊他‘德国狗’的丹麦连长,如果不是一个同伴有力的胳膊拦住了他的话”。退役后由于长时间找不到活计可做,年轻气盛的他伙同一个因好酒贪杯而被开除的修水闸工人文策尔,对前参议员万茨伯格老人进行了一次抢劫。之后服刑六年。出狱后好不容易找到农场监工的工作,和一位贫苦少女成家。可是信任他的老东家突然去世,再没人肯轻易雇佣约翰这个曾经的“不良分子”,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经济的窘困引起了家庭生活的纷争,在和妻子的一次争吵中,由于她揭他过去的伤疤,他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中“猛的一下将她推开”,这一推让妻子送了命,她临死前坚决阻止约翰叫人来救治她,为的是怕他又坐牢,她悄无声息地“跟所有的穷人一样,被钉在光光的木板中了”。此后他一直怀着对妻子的内疚与思念,挣扎着在贫困的环境中独立抚养女儿克里斯提娜,日子总算又平静下来。然而好景不长,以前犯抢劫案的同伙文策尔出狱后再度出现,并向约翰发出罪恶的邀请,早已改邪归正的约翰严辞拒绝了他。一位宪兵看见他俩在一起说话,到处散播对约翰不利的谣言,人言可畏,新东家解雇了他。失去任何被雇佣的机会,约翰的生活再次陷入绝境,和年幼的女儿一起被饥饿的痛苦所煎熬。我们可以发现,约翰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在贫困中,这个小人物连“糊口”的机会都不易得,更奢谈不上“梦想和事业”,能够让自己和女儿不饿死就是最大的目标。
豪克·海因很早就不甘做一个普通农民,怀有“当堤长”的远大梦想。跟老堤长的女儿结婚后,凭着自身的能力和名下获得的大量田产,顺利当上了新堤长。通过有远见的规划和勤劳的工作,在筑堤防洪、拓展田地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造福一方。但生活总是跟他开玩笑,他做出成绩的同时也得罪了许多人,日益孤僻起来。而且婚后多年妻子没有生育,好不容易生下女儿温凯,却是个傻子,堤长的工作也因小人的挑拨离间、人们的猜疑越干越不顺利,终日生活在苦闷中。可是和约翰不同,豪克自始自终没有为“生计”二字发过愁,他可以有人生的远大目标并实行之,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人生价值
曾经失过足的穷工人约翰,终其一生,除了寻找工作机会糊口,约翰最苦恼的就是“尊严的丢失”,最小心维护的是他的自尊心。然而人们并不宽容他的过去,当然不也会给予他任何尊重,因此约翰只能以超乎常理的方式来维护尊严:当舞会上大家都排斥他的时候,他“只和自己的妻子跳舞”;当桥工们过节,所有的工人都去了后,没有得到邀请的他搂着妻子说:“这样最好,就咱俩在一块儿。”;当妻子在争吵中讥讽他过去的牢狱生涯时,他在激怒中失手杀死了她;当没有活儿干,处于饥饿的痛苦中他也不允许女儿去乞讨;当长期找不到工作机会,陷入即将饿死的绝境中时,他的自尊心既不允许自己再度去向同情他的老市长借钱,也不允许他去偷帮助过他的邻居老木匠家的马铃薯。即便被饥饿的力量战胜,来到荒地中准备偷马铃薯拯救快要饿死的女儿时,他的内心仍旧在“偷与不偷”的矛盾中挣扎了一番。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异乎常理的维护尊严的方式反而揭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他极力维护着尊严,他在别人面前却根本没有尊严。
豪克耿耿于怀的是村子里上上下下说他能当上堤长完全是靠老婆,但他只不过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妻子艾尔凯的财产的力量,重要的是豪克本人也具备当堤长的素质,用艾尔凯的话讲,“一个好样儿的丈夫总该得到妻子的帮助吧”,“只有谁管得了堤长的事,他才配有这个称呼”。虽有妻子的安慰,他强烈的个性还是让他下定决心“干他七年,使这些家伙再不能讲我是靠着老婆当上堤长的!”以后的生活中,他一直努力用勤奋和才华向别人证明自己,“咱要让他们瞧瞧,咱真正是个堤长”。付出巨大心血的新堤坝建起来了,豪克开始思索,“为什么这片没有他便不存在的围地,到头来却要用一位公主的名字来命名,叫做什么‘卡洛琳娜新围地呢?’”,他决定排除异议,给这片围地命名为“豪克·海因围地 ”,他觉得,“他正置身于所有弗里斯兰人中,比他们都要高出一个脑袋。他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同胞们,既严厉,又带着同情”。由此可以看出,豪克的努力与其说是为了维护“自尊”,争一口气,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并追求它和自身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同归
那么,这两位差距如此大的主人公为何都走上了灭亡之路?
约翰·汉森虽然拿着品行良好证书出狱,“可是谁肯雇用一个坐过牢的人呢”,“这小子看上去很危险”,“咱可不愿意在黑夜里单独碰见他呢”。在“苦荬啤酒节”的舞会上,烧火工人弗朗茨用意味深长的话拒绝约翰“一起搬开桌子”的请求,其他人也“笑着散开,个人寻找自己的舞伴去了”,“桥工们过节,所有人都去了,可他们没有邀请你。” 这使约翰意识到周围的人们还是看不起他,尽管他已经改过自新,尽管他已经老老实实凭自己的劳动生活。“世人对他越来越怀有敌意。每当他需要他们帮助时,每当他有事去找他们时,他得到的回答都是对他早年失足的谴责”,看见约翰和以前的犯罪同伙文策尔说话的宪兵,没搞清事实真相就到处散播对约翰不利的谣言,“不多时便闹了个满城风雨,人人都在讲文策尔又与约翰?幸福城勾搭起来,正在酝酿着危险的阴谋”,人言可畏,新东家解雇了他。失去任何被雇佣的机会,约翰的生活再次陷入绝境。“人们对他的怜悯早已用完”,“这样熬到了八月底的一个晚上,父女俩整个白天没吃一口东西”,最终饥饿的力量占了上风,夜里他来到十年前与妻子初次相遇的那片荒地——如今种着马铃薯,打算为女儿偷一些以解燃眉之急。黑暗中他不慎跌入荒地的一口废井,在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中,带着对女儿的无尽牵挂离开了人世。
豪克·海因当上堤长后,死对头奥勒·彼得斯在公众场合宣扬“从前老头子当上堤长靠的是他爸爸,现在这一位靠的是他老婆啊”,全桌人哄堂大笑,他们对于豪克本身的能力却视而不见。豪克有一次机缘巧合买了一匹白马,他迷信的长工小卡尔斯滕“把堤长家鬼马的故事”讲给了奥勒?彼得斯一家,“他们随后又讲给了所有对堤长心怀怨恨的人,以及对这类故事感兴趣的人听”,他们的流言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后来豪克去视察工地,和工人交流,“可他却从来听不到有谁表示赞成”,要不工人们就是“惶恐不安,眼神阴郁地望着他”,牵着他那匹白马的工人“双手捧着缰,目不转睛地瞅着那对如往常一样始终盯在自己主人身上的马眼睛,样子害怕得要命”。热衷于参加秘密宗教集会的家中女仆火上浇油地传播着豪克“否定上帝万能”的流言,使人们对“鬼马事件”更加深信不疑。豪克感到,“包围着自己的是一片孤寂,久而久之,他心中对世人生出了反感和隔阂”。他从迷信的筑堤工人手里救下一条作为筑堤祭品即将被活埋的小狗,竟使得十余条喉咙发出怒吼,有人善意提醒他“当心啊,堤长!他们中间可没个对您好的,那狗就让它去吧”,他仍然故我。在暴风雨来袭的夜里,豪克巡视海堤发现有人奉奥勒?彼得斯的命令在掘开新堤,而奥勒?彼得斯对于海堤工程一窍不通,豪克强硬地阻止众人,却不被理解,“‘老爷,你给我当心!’人群中一个汉子怒喝一声,抡起铁锹向他胯下狂奔乱跳的白马砍来”。在这个可怕的暴风雨之夜,滔滔的洪水来袭,堤坝终究没有抵住这场灾难,妻子艾尔凯担心在外巡堤的丈夫,带着女儿出来找他,被洪水无情吞没。眼见自己最牵挂的两个人都消失了,豪克对人世生活不再留恋,连人带马跃入水中,“上帝啊,把我带去,但宽恕其他的人吧”。
四、结语
我们通过比较这两个主人公,可以发现《双影人》中的约翰之死并非出于自愿,将约翰推向绝境,从而发生意外死亡的恰恰就是他周围的人们。借用同情他的老市长的话,“他变成了他亲爱的同胞们逐猎的对象。如今,他被他们赶进了死亡;要知道他们对他是毫无恻隐之心的啊。我又有什么好讲呢?倘若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是:诸位现在可以放过他啦,因为如今他将受到另一位法官的审判”。《白马骑者》中的豪克之死出于自愿,因为除了被洪水吞没的妻子女儿,他对愚昧冷酷的世人别无留恋。借用讲述这段故事的教员的话,“先生,世道就是这样:人们给苏格拉底喝毒药,把我们的主耶稣订到十字架上!把一个专横霸道的权贵说成圣人,却把一个聪明能干的汉子说成鬼怪——仅仅因为他高过我们一头——却是司空见惯的事”。
我们知道,作者、艺术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首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但经过了作者心灵的陶铸和感情的孕育。[3]我们从施笃姆笔下这两个人物的遭遇,可以得知当时的德国社会人性的冷酷、猜疑、不宽容以及革命失败后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悲观和失望。
参考文献:
[1]杨武能.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译文集 茵梦湖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杨武能.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译文集 茵梦湖.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3]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邹彭莹(1981—),女,汉族,四川乐山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 施笃姆 双影人 白马骑者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66-02
一、引言
1840年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流派的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大多对尖锐的社会问题避而不谈,力图从世俗琐碎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2]然而作者后期的作品《双影人》、《白马骑者》却抛弃了以往着重于描写资产阶级儿女情长的风格,内容由“不食人间烟火”转而侧重描写小人物的挣扎和悲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关心和强烈同情。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并且都从第三者角度通过回忆的的方式讲述主人公的生平遭遇。《双影人》的主人公约翰·汉森和《白马骑者》的主人公豪克·海因,他们阶级地位迥异、经历迥异、人生观迥异,却不约而同遭到周围人的不理解、诽谤和孤立,唯一能够接纳他们的只有家庭。他们生活在苦闷中,最后都走向了毁灭。通过比较两位主人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我们可以略微观察到19世纪晚期德国偏远地区的社会风貌,窥探当时普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二、殊途
1.阶级地位
《双影人》的主人公约翰·汉森的出生背景在原文中没有明示,从他早年当兵退役后没有找到活计,被迫去抢劫的经历以及将抢劫战利品之一“金表”送给乡下表弟这一事件推断,约翰应当出身于没有土地的贫雇农家庭,也就是彻底的无产者。正因为如此,找到能雇佣他的东家是他可以正当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这种出身注定了约翰?汉森作为底层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是生存权被漠视、尊严被剥夺的浮萍般的角色,他能不能活下去完全取决于是否有人可怜他、肯雇用他,他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白马骑者》的主人公豪克·海因,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薄有田产、略通数字与测量的勤劳农民,还是一位生活中精于算计的厉害人物。当儿子豪克打算去富裕的老堤长家做长工,这位父亲起初并不赞成,可是一听到堤长有个精明的独生闺女艾尔凯,就松了口,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就连少年豪克也思索起“父亲为什么要那么严厉地追问艾尔凯的事”。豪克的父亲临死前,告诉儿子他通过手段给他增加了“五亩五分沼泽地”,为的是最大限度促成儿子今后当“堤长”的愿望。后来豪克和老堤长的独生女儿艾尔凯结婚,依当时的习俗就等于间接继承了堤长家累积三代的财产。豪克的死对头奥勒·彼得斯娶了家有几千亩田地的胖姑娘福莉娜,尚且不够格做堤长。比起福莉娜,可以推断艾尔凯的财产只多不少,因为她对豪克继承她父亲的堤长职位很有自信,“豪克只有二十亩地产,这在眼下当然是不错的。不过,他很快又可以称我父亲的这些地——这些如今归我所有的财产——是他自己的了。这么两下加在一块儿,对于一位堤长来说总该够了吧”。而且豪克婚后的田产牲口在细心地经营下一直持续地增加。由此可以判断,豪克?海因可以算是富裕的地主阶级,在个人经济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和约翰比起来,豪克显然是个“体面人”。
2.个人经历
约翰早年在军队服役,“他是个好样的士兵,只不过在入伍之初,差点儿拿刺刀戳翻了那个喊他‘德国狗’的丹麦连长,如果不是一个同伴有力的胳膊拦住了他的话”。退役后由于长时间找不到活计可做,年轻气盛的他伙同一个因好酒贪杯而被开除的修水闸工人文策尔,对前参议员万茨伯格老人进行了一次抢劫。之后服刑六年。出狱后好不容易找到农场监工的工作,和一位贫苦少女成家。可是信任他的老东家突然去世,再没人肯轻易雇佣约翰这个曾经的“不良分子”,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经济的窘困引起了家庭生活的纷争,在和妻子的一次争吵中,由于她揭他过去的伤疤,他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中“猛的一下将她推开”,这一推让妻子送了命,她临死前坚决阻止约翰叫人来救治她,为的是怕他又坐牢,她悄无声息地“跟所有的穷人一样,被钉在光光的木板中了”。此后他一直怀着对妻子的内疚与思念,挣扎着在贫困的环境中独立抚养女儿克里斯提娜,日子总算又平静下来。然而好景不长,以前犯抢劫案的同伙文策尔出狱后再度出现,并向约翰发出罪恶的邀请,早已改邪归正的约翰严辞拒绝了他。一位宪兵看见他俩在一起说话,到处散播对约翰不利的谣言,人言可畏,新东家解雇了他。失去任何被雇佣的机会,约翰的生活再次陷入绝境,和年幼的女儿一起被饥饿的痛苦所煎熬。我们可以发现,约翰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在贫困中,这个小人物连“糊口”的机会都不易得,更奢谈不上“梦想和事业”,能够让自己和女儿不饿死就是最大的目标。
豪克·海因很早就不甘做一个普通农民,怀有“当堤长”的远大梦想。跟老堤长的女儿结婚后,凭着自身的能力和名下获得的大量田产,顺利当上了新堤长。通过有远见的规划和勤劳的工作,在筑堤防洪、拓展田地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造福一方。但生活总是跟他开玩笑,他做出成绩的同时也得罪了许多人,日益孤僻起来。而且婚后多年妻子没有生育,好不容易生下女儿温凯,却是个傻子,堤长的工作也因小人的挑拨离间、人们的猜疑越干越不顺利,终日生活在苦闷中。可是和约翰不同,豪克自始自终没有为“生计”二字发过愁,他可以有人生的远大目标并实行之,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人生价值
曾经失过足的穷工人约翰,终其一生,除了寻找工作机会糊口,约翰最苦恼的就是“尊严的丢失”,最小心维护的是他的自尊心。然而人们并不宽容他的过去,当然不也会给予他任何尊重,因此约翰只能以超乎常理的方式来维护尊严:当舞会上大家都排斥他的时候,他“只和自己的妻子跳舞”;当桥工们过节,所有的工人都去了后,没有得到邀请的他搂着妻子说:“这样最好,就咱俩在一块儿。”;当妻子在争吵中讥讽他过去的牢狱生涯时,他在激怒中失手杀死了她;当没有活儿干,处于饥饿的痛苦中他也不允许女儿去乞讨;当长期找不到工作机会,陷入即将饿死的绝境中时,他的自尊心既不允许自己再度去向同情他的老市长借钱,也不允许他去偷帮助过他的邻居老木匠家的马铃薯。即便被饥饿的力量战胜,来到荒地中准备偷马铃薯拯救快要饿死的女儿时,他的内心仍旧在“偷与不偷”的矛盾中挣扎了一番。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异乎常理的维护尊严的方式反而揭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他极力维护着尊严,他在别人面前却根本没有尊严。
豪克耿耿于怀的是村子里上上下下说他能当上堤长完全是靠老婆,但他只不过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妻子艾尔凯的财产的力量,重要的是豪克本人也具备当堤长的素质,用艾尔凯的话讲,“一个好样儿的丈夫总该得到妻子的帮助吧”,“只有谁管得了堤长的事,他才配有这个称呼”。虽有妻子的安慰,他强烈的个性还是让他下定决心“干他七年,使这些家伙再不能讲我是靠着老婆当上堤长的!”以后的生活中,他一直努力用勤奋和才华向别人证明自己,“咱要让他们瞧瞧,咱真正是个堤长”。付出巨大心血的新堤坝建起来了,豪克开始思索,“为什么这片没有他便不存在的围地,到头来却要用一位公主的名字来命名,叫做什么‘卡洛琳娜新围地呢?’”,他决定排除异议,给这片围地命名为“豪克·海因围地 ”,他觉得,“他正置身于所有弗里斯兰人中,比他们都要高出一个脑袋。他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同胞们,既严厉,又带着同情”。由此可以看出,豪克的努力与其说是为了维护“自尊”,争一口气,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并追求它和自身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同归
那么,这两位差距如此大的主人公为何都走上了灭亡之路?
约翰·汉森虽然拿着品行良好证书出狱,“可是谁肯雇用一个坐过牢的人呢”,“这小子看上去很危险”,“咱可不愿意在黑夜里单独碰见他呢”。在“苦荬啤酒节”的舞会上,烧火工人弗朗茨用意味深长的话拒绝约翰“一起搬开桌子”的请求,其他人也“笑着散开,个人寻找自己的舞伴去了”,“桥工们过节,所有人都去了,可他们没有邀请你。” 这使约翰意识到周围的人们还是看不起他,尽管他已经改过自新,尽管他已经老老实实凭自己的劳动生活。“世人对他越来越怀有敌意。每当他需要他们帮助时,每当他有事去找他们时,他得到的回答都是对他早年失足的谴责”,看见约翰和以前的犯罪同伙文策尔说话的宪兵,没搞清事实真相就到处散播对约翰不利的谣言,“不多时便闹了个满城风雨,人人都在讲文策尔又与约翰?幸福城勾搭起来,正在酝酿着危险的阴谋”,人言可畏,新东家解雇了他。失去任何被雇佣的机会,约翰的生活再次陷入绝境。“人们对他的怜悯早已用完”,“这样熬到了八月底的一个晚上,父女俩整个白天没吃一口东西”,最终饥饿的力量占了上风,夜里他来到十年前与妻子初次相遇的那片荒地——如今种着马铃薯,打算为女儿偷一些以解燃眉之急。黑暗中他不慎跌入荒地的一口废井,在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中,带着对女儿的无尽牵挂离开了人世。
豪克·海因当上堤长后,死对头奥勒·彼得斯在公众场合宣扬“从前老头子当上堤长靠的是他爸爸,现在这一位靠的是他老婆啊”,全桌人哄堂大笑,他们对于豪克本身的能力却视而不见。豪克有一次机缘巧合买了一匹白马,他迷信的长工小卡尔斯滕“把堤长家鬼马的故事”讲给了奥勒?彼得斯一家,“他们随后又讲给了所有对堤长心怀怨恨的人,以及对这类故事感兴趣的人听”,他们的流言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后来豪克去视察工地,和工人交流,“可他却从来听不到有谁表示赞成”,要不工人们就是“惶恐不安,眼神阴郁地望着他”,牵着他那匹白马的工人“双手捧着缰,目不转睛地瞅着那对如往常一样始终盯在自己主人身上的马眼睛,样子害怕得要命”。热衷于参加秘密宗教集会的家中女仆火上浇油地传播着豪克“否定上帝万能”的流言,使人们对“鬼马事件”更加深信不疑。豪克感到,“包围着自己的是一片孤寂,久而久之,他心中对世人生出了反感和隔阂”。他从迷信的筑堤工人手里救下一条作为筑堤祭品即将被活埋的小狗,竟使得十余条喉咙发出怒吼,有人善意提醒他“当心啊,堤长!他们中间可没个对您好的,那狗就让它去吧”,他仍然故我。在暴风雨来袭的夜里,豪克巡视海堤发现有人奉奥勒?彼得斯的命令在掘开新堤,而奥勒?彼得斯对于海堤工程一窍不通,豪克强硬地阻止众人,却不被理解,“‘老爷,你给我当心!’人群中一个汉子怒喝一声,抡起铁锹向他胯下狂奔乱跳的白马砍来”。在这个可怕的暴风雨之夜,滔滔的洪水来袭,堤坝终究没有抵住这场灾难,妻子艾尔凯担心在外巡堤的丈夫,带着女儿出来找他,被洪水无情吞没。眼见自己最牵挂的两个人都消失了,豪克对人世生活不再留恋,连人带马跃入水中,“上帝啊,把我带去,但宽恕其他的人吧”。
四、结语
我们通过比较这两个主人公,可以发现《双影人》中的约翰之死并非出于自愿,将约翰推向绝境,从而发生意外死亡的恰恰就是他周围的人们。借用同情他的老市长的话,“他变成了他亲爱的同胞们逐猎的对象。如今,他被他们赶进了死亡;要知道他们对他是毫无恻隐之心的啊。我又有什么好讲呢?倘若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是:诸位现在可以放过他啦,因为如今他将受到另一位法官的审判”。《白马骑者》中的豪克之死出于自愿,因为除了被洪水吞没的妻子女儿,他对愚昧冷酷的世人别无留恋。借用讲述这段故事的教员的话,“先生,世道就是这样:人们给苏格拉底喝毒药,把我们的主耶稣订到十字架上!把一个专横霸道的权贵说成圣人,却把一个聪明能干的汉子说成鬼怪——仅仅因为他高过我们一头——却是司空见惯的事”。
我们知道,作者、艺术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首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但经过了作者心灵的陶铸和感情的孕育。[3]我们从施笃姆笔下这两个人物的遭遇,可以得知当时的德国社会人性的冷酷、猜疑、不宽容以及革命失败后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悲观和失望。
参考文献:
[1]杨武能.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译文集 茵梦湖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杨武能.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译文集 茵梦湖.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3]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邹彭莹(1981—),女,汉族,四川乐山人,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