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肖像中的黄金年代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x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气息”不是套话,是历史学“语境”一词的一个高大上的替换词,不过是要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同情心。肖全的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历史同情心”。
  ——吕澎
  2014年12月27日下午3点,“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肖全摄影作品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摄影师肖全一直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和“中国的马克·吕布”,出版于1997年,2006年再版的个人肖像摄影集《我们这一代》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作。
  本次展览共展出300多张照片,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我们这一代》期间的原作,除了书中收录的近百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电影明星之外,此次展览还有部分肖像是首次展出,在“历史语境”单元中展示的那20年成都、深圳、北京等城市的市井民俗也多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展览“我们这一代”从2014年年初开始筹备,历时一年,仅布展就用了3个月——所有的照片输出和配框都在深圳完成,长途运输到成都。展厅的暗灰色墙面也用3周时间前后刷了4次,才达到展出要求的质感。这是肖全目前规模最大的个展,也是成都当代美术馆2011年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美术馆东楼、西楼两处双层独栋展馆,6个展厅全部启用,展示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中西楼老馆全部用于展示肖像和肖全的个人文献,名为“历史的肖像”,而东楼是策展人吕澎特别策划的“历史的语境”和“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单元,展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事件。这座东楼展馆在此次展览结束后将由投资集团收归它用,美术馆再无条件举办如此规模的展览。
  历史的肖像
  肖全生于1959年,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在今天被称为“黄金一代”。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当时正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们具有充沛的创造力和精力,他们吟诵出许多在今天看来仍堪称经典的作品,比如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还有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肖全1984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出生地成都,很快融入了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构成的文艺圈子。时至今日,有诗人朋友回忆起来仍觉得“那是最好玩儿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有意思的事情在发生”。
  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拍摄计划就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钟鸣、柏桦、欧阳江河等成都文艺圈子里朋友们开始。
  1986年冬天,诗人北岛、顾城来成都游玩。肖全和他们一起去了望江公园。“我们在公园里玩得开心死了。”肖全记述道,“北岛像个小孩,跑几步坐在草地上让我拍照,顾城、谢烨在竹林里用枯藤制成花篮戴在脖子上。顾城看着拉大锯的师傅,目不转睛。他对我说,我特喜欢这些刚锯下来的木屑,我常把它们摊在手心上,我感受到这些都是新的生命!在茶馆里,北岛、舒婷讲他们在国外的事。舒婷说,在西方,妇女冬天也露着小腿,进大厅有人给脱大衣,当然你得给人小费。顾城只得在一边静静地听着,他还没出过国门……顾城回北京后,给我邮来了他的诗集《黑眼睛》,并留下两行字:那些花已经走远了。给肖全。1987年1月,北京。”4个月后,顾城第一次远赴德国并开始游历欧洲,第二年隐居新西兰,1993年逝于此地。
  在这一次拍摄中,舒婷、北岛、顾城、谢烨等诗人们在望江公园的合影,以及另一张顾城与谢烨在窗前的合影都多次见诸各家媒体,知名度很高。“我们这一代”展览中的肖像单元正是以顾谢合影和北岛单人像为开端。此次拍摄的其他照片则在“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单元展出。
  在80年代末,肖全的肖像摄影已在圈内小有名气,1990年为三毛拍摄的《天堂之鸟》影集则是他在国内知名度仅次于《我们这一代》的代表作。其中一张,三毛披散长发,赤着脚坐在破旧的木门前,她的表情很难概括,冷漠?好奇?沧桑?天真?似乎都有一点但又都不对。拍这一系列照片之前,三毛完全不认识肖全。关于这一次的相遇,网上已经有太多故事在流传。也是在这次拍摄之后,开始有朋友对肖全说:“你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历史的肖像”单元共展出114张黑白肖像,从文学界的顾城、北岛、张枣、苏童、叶兆言、王朔到艺术界的栗宪庭、高名潞、张晓刚、王广义、周春芽、何多苓,还有音乐界的谭盾、崔健、唐朝乐队、窦唯,以及演艺界的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杨丽萍、巩俐等等,其中艺术家尚扬和学生曾梵志的肖像是第一次公开展出,王广义等几位艺术家展出的照片也不同于前两版《我们这一代》中收录的版本。“我当时为拍了很多很多,并不是只有那一张”肖全说,为了这一次的展览和再版,许多朋友都重新选择了自己的照片。但无论怎样选择,都是20年前真实的记录。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有一股锐气,诗人们都特别纯真,电影导演都不考虑票房……我们很难评价那个时代是好还是坏,但无疑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
  历史的语境
  “历史的语境”单元中的许多照片都是初次与公众见面,这些照片拍摄于“历史的肖像”中所有人物最有创造力的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成都,有1982年一位农妇的手部特写,1983年河边洗衣妇的背影,也有1985年的府南河和1990年的九眼桥。市井民俗,烟火人间。在昏暗的展厅里,观者跟随这些特意冲印成黑白色的老照片重回那个年代——1986年成都的一场晚会,刘欢和毛阿敏在歌唱。电视机前人们看到的是热闹,肖全却将喜气洋洋的背景虚化,只留下人物本身。1990年,几个穿校服的小学生坐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嘻嘻哈哈。1995年,纺织厂的员工们依然在吃着大锅饭。1993年,生长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在木门的老巷子里合影,胸前用结实的绳子挂着钥匙。1997年,邓小平逝世,年轻人自发举着邓小平肖像在天安门广场寄托哀思……这些老照片,一直有人在拍,一直有人在展示,也一直引发人们关于旧时光的感慨。但肖全作为一位对人物更加敏感的摄影师,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人物的表情和衣着上,似乎拍摄这些照片并不是为了展示场景,而只是为了说明——看吧,这个时代的人们是这样的,他们的表情多有趣啊。   策展人吕澎在展览前言中写道:“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故事及其人物,仿佛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一代’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规定着我们的言行。可是,当我们去了解历史的时候,这些故事与人物同样也是历史本身。”
  在展览中,因为这个单元的存在,使得肖像单元中的人物都有了几许生气——那些人现在大多正值壮年,也已成为行业中高不可攀的“大腕”。但你看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看到那些“大腕”年轻时生存在这样的楼房、这样的商业环境和流行文化中,会真实感觉到“我们这一代”这个标题中隐藏的,把青春留在过去的叹息。
  循着展线从“历史的语境”单元开篇语走到展厅出口处,门边有两张照片并排悬挂,一张是1992年,吕澎在“筒子楼”阳台上给正要上幼儿园的小女儿梳头发,一张是同一年的冬天,周春芽在去成都画院的路上给身边的小女儿买包子。生命传承,时间也在延续。
  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
  “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算是介于肖像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存在。于肖像单元来说,“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是更加具体的语境,阐释了肖像中的人们在那个时代所做的事情。如果说“历史的语境”是“中国人的群像”,那么“我所经历的文化事件”则是“肖像中人们的群像”。将肖全关注的文化、艺术、演艺群体剥离出来,在大多数人平凡生活的时候,这些人们正在做着符合他们理想的事。
  这一展览单元分为5个事件,分别是“北岛”、“崔健”、“吕澎与广州双年展”、“杨丽萍舞蹈”和“张艺谋”。其中“北岛”是1986年北岛拜访成都时候的跟拍,从诗人们的公园聚会到严肃的“星星诗歌节”现场,再到朗诵会后台被要签名的观众们堵得无法离开的诗人们。没有这些照片的佐证,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疯狂和天真。同样疯狂的场景还有崔健成都演唱会的台上台下,这是1990年4月,崔健赤裸胸膛在台上嘶吼,通过照片都能听到场面的喧闹。当时像歌迷一样上台献花的唐蕾今天已经成为成都的“摇滚教母”。
  在这场演唱会之后,肖全又多次拍摄了崔健的演出和排练,并在这一个案单元附加了“唐朝”、“魔岩三杰”们的幕后。展厅里肖全对朋友开着玩笑:“看到这张床了吗?当时窦唯和王菲就是在这张床上一起生活。当时他们多年轻啊!”
  同样年轻的是张艺谋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代的巩俐。肖全全程跟拍了这场电影的拍摄过程,张艺谋毫无保留地在镜头前面大笑、怒吼、睡觉,其中一张巩俐给张艺谋按摩肩膀的照片总能招来观众的驻足,这张照片的气氛格外家常,如老式居民楼里每天都会与我们碰面寒暄的邻居。那个时代中国没有“狗仔队”,剧组人员之间的相处也不会以“偷拍爆料”的标题遮遮掩掩地登上媒体头条。
  或许是肖全刻意选择的结果,或许是真的,“我们这一代”里的人们表情都特别干净。
  比如杨丽萍。
  肖全和杨丽萍的合作跨越了20年,从90年代到今天还在延续。肖全说起杨丽萍的美,有时甚至会激动得没有更多言语,只能不断重复“真的太美了,哎呀,真的是太美了。”而他为杨丽萍拍下的照片,也没有太多的故事,只有纯粹的形式感——一个美丽女人和摄影师之间能够达到的默契的典范。
  吕澎作为艺术主持的“1992年广州双年展”也是肖全全程跟拍的活动之一,这个展览以齐备的文献性著称,从当时的几次会议到运画、开箱、评选、颁奖的过程,肖全几乎没有遗漏地拍摄了大量文献照片。艺术家们的眼睛都很亮,没有人在镜头前端着架子,但是各有各的“范儿”。在展览之外,肖全也呈现了更多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穿着到今天几乎没有改变,栗宪庭家里的聚会时不时地还在继续,艺术家们的讨论在画室,在酒店客房,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如果说八九十年代是当代艺术的黄金时代,今天的年轻继任者们或许有质疑,但谁也无法否认那个时代有最后的理想主义。肖全用镜头诚实地记录下整个时代的风貌,通过人们的穿着和表情来刻录时代的语言,这或许正是这批照片存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中的人物有多大的名气——或许再过20年,许多人的名字就和前辈们一样,又湮没在历史的灰烬里。
  “我们这一代”展览在东楼热热闹闹举办开幕式的时候,西楼的肖像展厅非常安静,只有零零星星十几个观众分散在两层楼里。艺术家王广义一个人快步走过墙上的照片,在二楼展柜前稍微驻足之后走向楼梯。他刚刚停留过的展柜里有一本摊开的“广州双年展”画册,扉页右边用黑色的签字笔写着“感谢肖全先生为历史所做下的贡献与记录。王广义92.10.28”
其他文献
靳尚谊  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曾参与革命博物馆组织的历史画创作。  这批历史画作为创作来讲是好的,技术上稍微粗糙一点,但是也还可以,它有很朴素的特点,也还不难看,它不是“文革”的红光亮,是一批很正常也很重要的主题性绘画作品。  请您主要谈一下当时是谁组织革命博物馆的美术创作?  革命博物馆组织历史画创作应该是由1950年代初就开始了,“文革”前是3次,1951年
期刊
高虹  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彭彬  军委总政治部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画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军博作为建国的十大建筑,组织和陈列都很好,军博筹备期间馆长有担当,一边盖大楼,一边内部陈列、设计、创作,当时也是政治需要,风风火火的。开馆时《人民日报》专门登消息介绍这批革命历史主题画。  请您二位谈谈那一段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军博在组织和创作革
期刊
回顾过去的65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总是以更加庞杂态势延续,并扩展往届的模式,今年又将打破以往的纪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届,年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获奖作品展,“全国美展”预计会展出作品约4500件。全国美展与中国艺术的发展总是错位的,它并不能如己所愿的那样全面呈现过去5年里中国艺术发展的成果。8月18日,位于今日美术馆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65年来全国美展首次将实
期刊
“乱世的庶民光景,是战地的底色。”  ——陈琬  草场地东区一间小院尽头的角落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绿色生锈的铁门,打在海报上骑马的加沙男子身上。在距离这场战争硝烟7000余公里的地方,展出了华裔德籍女性纪实摄影师陈琬的摄影系列作品《慢车去加沙》(Slow Bus to Gaza),平静悠闲,丝毫没有战地摄影的沉重和压抑。  从19世纪末早期战地摄影刚刚兴起,就涌现出一批战地摄影记者用胶片记录战争带来
期刊
从第五届的重启到第六届的改变,全国美展从“废墟”中走来,但又走进了人们的批判声中,全国美展在评选和运行机制上的滞后性在从封闭变为开放,一元变为多元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愈发突出。  1979年9月27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中国美术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第五届全国美展”,馆外公园的铁栅栏上,却起起伏伏地挂满了奇怪的油画、水墨画、木刻和木雕。这些怪东西吸引了不少路过或打算进馆看展览的观众。这就是星星美
期刊
这十几年,当代艺术从兴起到沉寂,从出走到寻求自我道路,官方美术一方面反应着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一方面在树立艺术文化标杆上做出了一些努力。而无论当代艺术还是官方美术,创新性和多元性都会是每一个时代探讨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不平凡的十几年。这段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改革重心从乡村步入都市,再从都市逐步推进市场化、现代化,’85美术新潮给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期刊
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展并未赢得太多关注,举国上下被轰轰烈烈的美术体制改造与建设所席卷,从此艺术家协会、美术教育机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展览机构、宣传出版机构等与美术相关的一套组织形式与制度逐步建立。这也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基础,体制本身也决定了美术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方向可以说是以毛泽东思想及其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这一时期也是自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期刊
批评的声音是在展览之前就可以预料到的,无意义的指责和谩骂也是圈内惯有现象,我们不必一刀切的用“体制”来分割好坏,就事论事或许更有效。  8月17日下午,今日美术馆的各个展厅都人头攒动,这也是今日美术馆自成立以来首次动用所有的展厅举办同一个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据了解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排期是在两年前就已经确定的,能集中在半个月内腾出所有展厅,足以显示出对首次设立的实验艺术展区的支持。  
期刊
没有什么是永远的,存留的记忆也都是支离破碎的。为此,我们总是试图为记忆留下点儿什么,以影像、图片、纸张等媒介作为载体,想象着许久之后,翻开这些尘封的记忆,或哭或笑,追念曾经。  9月24日,推广纸张文化的综合平台北京敬人纸语举办了以话说您的故事,用纸留住记忆为主题的“纸语人生”邀请展。家书、世说、情话、心语、游记……每一个作品都讲述了关于记忆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值得驻足聆听。  每一个人都有
期刊
曾经万人挤独木桥要参加全国美展那是因为这是唯一的标准,现在的艺术家一年参加的展览可能比过去一个艺术家十年参加的展览都要多,如今缺的不是展览平台,而是好的的艺术家。虽然体制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不可否认这种力量正在减弱,甚至可以被一些人忽略。  1999年12月24日,随着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落幕,我们迎来了新世纪,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最直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