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璧
民谣女歌手、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日本语专业。
2012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晴日共剪窗》;2013年,推出与符瑞合唱的歌曲《心想唱歌就唱歌》;2014年,推出第二张个人音乐专辑《诗遇上歌》;2015年,推出第三张个人音乐专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2016年,推出第四张个人音乐专辑《早生的铃虫》,同年,举行“我和小鸟和铃铛”全国巡回演唱会;2017年1月16日,推出个人单曲《光芒》。
4月份去东京新宿御苑,看到一棵老树,老树上面布满了青苔,但是它旁边是湍湍的溪流,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青苔静默,溪流湍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对比的意象,青苔是非常静的、不变的、固定的东西,但是它旁边的溪流是一直在流动的、活跃的、改变的。这样一动一静的意象,这种对于美的两个层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比如说太阳和月亮。
我是月亮派,因为我喜欢温柔的月光,当然我也喜欢太阳的那种能量感。但是在艺术里面,我愿意去表现更内敛、更温柔的东西。除了太阳和月亮,还有山和海,大地和天空。其实我觉得世间万物永远是这样,有这一面,必然有它的另一面。
我自己的审美体系可能是属于后者,我更愿意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我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去旁听美学课,他们讲西方美学史,我就觉得西方对于美学科性、系统性的阐释,我不是很喜欢,我更喜欢东方式的对于美的感受、直感的东西。我觉得这种直接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东方,我从小对于美的感受来自于这儿。
美的启蒙
最早我对于自然、艺术、诗歌所有的启蒙都来自于我的奶奶,在我四岁的时候跟着她,那时候我生活在北方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她是一位非常诗情画意的人,会带着我去感受,比如夏天雨水落下来,青豆角上全是雨水,然后摘回来洗干净做成蒸饺。
这种很细微、很生活的东西,她都会让我很仔细地感受。同时她会带我去读唐诗宋词,所以后来我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认字,也开始自己尝试创作的时候,十几岁写了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就是写的跟她一起的生活。“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再到后来我读书,很认真地上课,学习那些我们都知道的语文、数学各个学科。我发现我自己最共鸣的还是这种直感的跟美相关的东西。那个时候我记得特别喜欢上语文课,特别喜欢上美术课、音乐课,那些好像都是在文化课之外不被重视的课程,但是每次一到了那样的课程都特别的开心。
等到我一直读书,读完硕士,我都没有选择艺术作为我的专业,我大学是在日语系,硕士的时候还是顺着这个方向读日本文化。当然我选择了我的导师,他是研究日本茶道和花道的,我好像终于可以跟艺术相关了,那时候我学会了弹吉他,发现有一个和弦的时候就有很多旋律出现了。
那时候我也要毕业了,我开始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的路都是很听话的,认真学习文化课的,但是我自己最有共鸣的、最爱的、觉得最能够活得特别有质感的是对于美、对于艺术的接近。所以,我毕业之后在东京工作了兩年时间,我选择去了一家设计事务所。当然那个时候选择去东京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很喜欢那边的独立音乐人,他们的创作方式、创作题材让我觉得音乐原来有这么多样的形态。
因为之前听到的流行歌曲,关于爱情,关于社会,好像需要很宏大的题材才可以。但是到了那边,我发现他们可以把很小的,生活中的,比如把喜欢的食物都写进歌里,这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所以我决定去东京感受,去我特别向往的设计事务所,就是原研哉(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的工作室。他不仅是物的设计,他认为把一个概念清晰地表达出来才是设计师该做的,而不是说把一个东西图象化。
在那儿的工作经验让我有了信心,看着他怎么把一个小小的艺术想法放大做成一个团队来做,我觉得我也想要这样,我想要把我的吉他上的音符旋律,能够完整地变成一首歌,录音、制作、乐手和编曲……这些事情根据他的那种在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我好像得到了一种呼应,得到了一种指引。所以在2014年,我就正式辞职回来做自己的创作,主要还是以音乐为主。
我还没有毕业之前自己设计录制完成了一张小专辑,只印了300张,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毕业纪念,把那时候很简单的一些旋律放进了这张小专辑。名字就叫《晴日共剪窗》。
有些作品,比如说民谣,它是写实的,它用来控诉生活,甚至直接把丑、把社会不好的东西拉到大家面前,这是一种方式。我希望是展现关于美,不是说觉得身边的世界有多美,而是说希望通过作品里的美,去对比和反观。就像我小时候,我犯了错误,我的奶奶从来不是说打骂,而是很温柔的,但是又充满严厉的告知,然后用她的身体力行去引导我。那时候我做错了事,她说你那样不美,用美来定义我的行为准则。所以,这也可能是我现在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的一个原因。
诗遇上歌
辞职以后我的正式第一张专辑叫《诗遇上歌》,这张专辑在东京创作完成,录音是回国在北京做完的。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就是在央美,那个时候很巧,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北岛做演讲,我的这张专辑也是在那一年发布。我跟他是在东京由诗人朋友田原介绍认识,在专辑里我选了一首他的诗——《一切》。
他的这首诗非常非常得工整,他把所有绝望、苦闷的心情都写到了里面,他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专辑里还有其他五位我非常喜欢的诗人的作品,像《春的临终》,是日本的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写的,他说我把活着喜欢过了,我把悲伤喜欢过了,我把等待喜欢过了,我把愤怒喜欢过了,把好的坏的都喜欢过了。这首诗里,我读到的是一种释然的美,它真的在我读到的那一刻就给了我旋律,就变成了我第一次为诗歌谱曲的尝试。
而《火车》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第一次把它翻译的,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如果还在世,应该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但是我觉得这是种很朴素的情感,我们在科技时代或者是说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的那种特别本真的情感,我觉得非常珍贵。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第二张正式专辑名字叫《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和刚刚讲的那些诗歌完全不同,他出自年轻诗人李元胜之手,诗里面表达的也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虚度”这个词好像在之前经常会被我们作为反面否定演绎的词汇,但是很神奇的是,这个词一旦出现在这样的句子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突然变成了一句很温柔的表白,所以,一下它就变美了。这首诗当时非常打动我,它就变成了我的第二张专辑的名字和当时最主要的一首歌。
在这张专辑里还有一首这样的诗歌,名字很奇怪——《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这首诗并不是否定了做事情的彻底性,而是说有些时候我也对生活一些微妙的东西感兴趣。比如第二句说,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就是下雨的时候如果还有一点点太阳,这种不彻底的、这种既不是下雨天,又不是晴天的很微妙的可爱的状态,被他捕捉到了这首诗里。
早生的铃虫
《早生的铃虫》这个名字有一点点费解。“铃”其实是和我喜欢的诗人金子美铃有一个字的谐音。我在去年做完一轮演出之后想给自己一个空白期,去到房总半岛,听到草丛里有虫子的声音。我说这个叫什么虫子?朋友说叫铃虫。这种虫子是秋天出生的,唱歌很好听。我就问,那个时候还是夏末怎么那么早就有了呢?他说有些会在早一些出生,所以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早生铃虫”。
这两个词当时给了我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有一点点微妙的悲凉感,因为早生意味着更早一些死亡,就让我想到了我当时在读的金子美铃,她只活了27岁,生命非常短暂,而且是自己很坦然地选择了死亡。
她的一生非常的不幸,小时候家庭并不和睦,长大后婚姻生活也不幸福,有了女儿之后离婚,她无法照顾女儿。整个一生的不幸好像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但是她却留下那么多对于生活的憧憬、向往,对于美的感受的诗句。她的代表作叫做《向着明亮那方》,其实是一种很温柔的力量。所以,我读了那些诗歌,再去回顾她的身世觉得太难得了,在那样的一个境遇中,仍然给自己留一些向往,留一些憧憬。我覺得这才是生命的质感,才是应该活的样子。
所以,我今年的专辑全部用她的诗歌做了12首,把日文翻译成中文,今年的音乐不再像之前《诗遇上歌》那种更贴近于诗歌的表达,可能会更丰富、更生动。因为金子美铃就是这样的,她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的诗歌,比如说《向着明亮那方》是有力量的,再比如说《我和小鸟和铃铛》就是非常可爱的、有童趣的,她说我和小鸟和铃铛,我们不一样,小鸟可以在天上飞,我不能,但是我可以在地上跑。铃铛可以发出好听的声响,我也不能,但是我可以唱好多好多的歌。“我和小鸟和铃铛,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这种可爱的,小孩的视角,其实里面蕴含的道理又是很深邃的。用可爱的外形去讲述一个很深邃的道理是金子美铃常常采用的方式。
再比如说刚刚提到在房总半岛我有了灵感,这首歌原诗名叫《这条路》,这又是金子美铃的又一面,就是一种决绝,就是一种毅然决然。她认定的方向,她不会停下。
讲了这么多,这四张专辑可能就是我到现在为止对于音乐、对于热爱的诗歌的一种尝试。我经常说我的创作是未知与即兴,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面要展现一个怎么样的程璧,要唱什么歌,我没有(计划)。可能我遇到了什么,它给了我共鸣,在我这儿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它就会变成一个新的东西。
还有就是对于美,我经常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使命不同,但是也许没有所谓使命的说法,只是愿意怎么样活。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去接近世间那些珍贵而无用的东西。比如说诗歌、音乐、摄影、创作这些人类精神层面的表达,这些和医学、建筑、工程这些相比而言,好像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它,好像我们就无法称之为人类了,和动物也许就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去接近这些东西,而且去传递它,一定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整理自程璧2016.11.3 南方周末N-talk演讲实录)
责任编辑:孙云帆
民谣女歌手、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日本语专业。
2012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晴日共剪窗》;2013年,推出与符瑞合唱的歌曲《心想唱歌就唱歌》;2014年,推出第二张个人音乐专辑《诗遇上歌》;2015年,推出第三张个人音乐专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2016年,推出第四张个人音乐专辑《早生的铃虫》,同年,举行“我和小鸟和铃铛”全国巡回演唱会;2017年1月16日,推出个人单曲《光芒》。
4月份去东京新宿御苑,看到一棵老树,老树上面布满了青苔,但是它旁边是湍湍的溪流,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青苔静默,溪流湍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对比的意象,青苔是非常静的、不变的、固定的东西,但是它旁边的溪流是一直在流动的、活跃的、改变的。这样一动一静的意象,这种对于美的两个层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比如说太阳和月亮。
我是月亮派,因为我喜欢温柔的月光,当然我也喜欢太阳的那种能量感。但是在艺术里面,我愿意去表现更内敛、更温柔的东西。除了太阳和月亮,还有山和海,大地和天空。其实我觉得世间万物永远是这样,有这一面,必然有它的另一面。
我自己的审美体系可能是属于后者,我更愿意表现含蓄、内敛、留白的美。我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去旁听美学课,他们讲西方美学史,我就觉得西方对于美学科性、系统性的阐释,我不是很喜欢,我更喜欢东方式的对于美的感受、直感的东西。我觉得这种直接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东方,我从小对于美的感受来自于这儿。
美的启蒙
最早我对于自然、艺术、诗歌所有的启蒙都来自于我的奶奶,在我四岁的时候跟着她,那时候我生活在北方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种满花花草草,她是一位非常诗情画意的人,会带着我去感受,比如夏天雨水落下来,青豆角上全是雨水,然后摘回来洗干净做成蒸饺。
这种很细微、很生活的东西,她都会让我很仔细地感受。同时她会带我去读唐诗宋词,所以后来我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认字,也开始自己尝试创作的时候,十几岁写了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就是写的跟她一起的生活。“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再到后来我读书,很认真地上课,学习那些我们都知道的语文、数学各个学科。我发现我自己最共鸣的还是这种直感的跟美相关的东西。那个时候我记得特别喜欢上语文课,特别喜欢上美术课、音乐课,那些好像都是在文化课之外不被重视的课程,但是每次一到了那样的课程都特别的开心。
等到我一直读书,读完硕士,我都没有选择艺术作为我的专业,我大学是在日语系,硕士的时候还是顺着这个方向读日本文化。当然我选择了我的导师,他是研究日本茶道和花道的,我好像终于可以跟艺术相关了,那时候我学会了弹吉他,发现有一个和弦的时候就有很多旋律出现了。
那时候我也要毕业了,我开始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前的路都是很听话的,认真学习文化课的,但是我自己最有共鸣的、最爱的、觉得最能够活得特别有质感的是对于美、对于艺术的接近。所以,我毕业之后在东京工作了兩年时间,我选择去了一家设计事务所。当然那个时候选择去东京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很喜欢那边的独立音乐人,他们的创作方式、创作题材让我觉得音乐原来有这么多样的形态。
因为之前听到的流行歌曲,关于爱情,关于社会,好像需要很宏大的题材才可以。但是到了那边,我发现他们可以把很小的,生活中的,比如把喜欢的食物都写进歌里,这给了我很大的灵感。所以我决定去东京感受,去我特别向往的设计事务所,就是原研哉(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的工作室。他不仅是物的设计,他认为把一个概念清晰地表达出来才是设计师该做的,而不是说把一个东西图象化。
在那儿的工作经验让我有了信心,看着他怎么把一个小小的艺术想法放大做成一个团队来做,我觉得我也想要这样,我想要把我的吉他上的音符旋律,能够完整地变成一首歌,录音、制作、乐手和编曲……这些事情根据他的那种在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我好像得到了一种呼应,得到了一种指引。所以在2014年,我就正式辞职回来做自己的创作,主要还是以音乐为主。
我还没有毕业之前自己设计录制完成了一张小专辑,只印了300张,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毕业纪念,把那时候很简单的一些旋律放进了这张小专辑。名字就叫《晴日共剪窗》。
有些作品,比如说民谣,它是写实的,它用来控诉生活,甚至直接把丑、把社会不好的东西拉到大家面前,这是一种方式。我希望是展现关于美,不是说觉得身边的世界有多美,而是说希望通过作品里的美,去对比和反观。就像我小时候,我犯了错误,我的奶奶从来不是说打骂,而是很温柔的,但是又充满严厉的告知,然后用她的身体力行去引导我。那时候我做错了事,她说你那样不美,用美来定义我的行为准则。所以,这也可能是我现在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的一个原因。
诗遇上歌
辞职以后我的正式第一张专辑叫《诗遇上歌》,这张专辑在东京创作完成,录音是回国在北京做完的。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公开演出就是在央美,那个时候很巧,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北岛做演讲,我的这张专辑也是在那一年发布。我跟他是在东京由诗人朋友田原介绍认识,在专辑里我选了一首他的诗——《一切》。
他的这首诗非常非常得工整,他把所有绝望、苦闷的心情都写到了里面,他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专辑里还有其他五位我非常喜欢的诗人的作品,像《春的临终》,是日本的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写的,他说我把活着喜欢过了,我把悲伤喜欢过了,我把等待喜欢过了,我把愤怒喜欢过了,把好的坏的都喜欢过了。这首诗里,我读到的是一种释然的美,它真的在我读到的那一刻就给了我旋律,就变成了我第一次为诗歌谱曲的尝试。
而《火车》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第一次把它翻译的,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如果还在世,应该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但是我觉得这是种很朴素的情感,我们在科技时代或者是说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的那种特别本真的情感,我觉得非常珍贵。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第二张正式专辑名字叫《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和刚刚讲的那些诗歌完全不同,他出自年轻诗人李元胜之手,诗里面表达的也是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虚度”这个词好像在之前经常会被我们作为反面否定演绎的词汇,但是很神奇的是,这个词一旦出现在这样的句子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突然变成了一句很温柔的表白,所以,一下它就变美了。这首诗当时非常打动我,它就变成了我的第二张专辑的名字和当时最主要的一首歌。
在这张专辑里还有一首这样的诗歌,名字很奇怪——《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这首诗并不是否定了做事情的彻底性,而是说有些时候我也对生活一些微妙的东西感兴趣。比如第二句说,细雨中的日光,春天的冷,就是下雨的时候如果还有一点点太阳,这种不彻底的、这种既不是下雨天,又不是晴天的很微妙的可爱的状态,被他捕捉到了这首诗里。
早生的铃虫
《早生的铃虫》这个名字有一点点费解。“铃”其实是和我喜欢的诗人金子美铃有一个字的谐音。我在去年做完一轮演出之后想给自己一个空白期,去到房总半岛,听到草丛里有虫子的声音。我说这个叫什么虫子?朋友说叫铃虫。这种虫子是秋天出生的,唱歌很好听。我就问,那个时候还是夏末怎么那么早就有了呢?他说有些会在早一些出生,所以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早生铃虫”。
这两个词当时给了我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有一点点微妙的悲凉感,因为早生意味着更早一些死亡,就让我想到了我当时在读的金子美铃,她只活了27岁,生命非常短暂,而且是自己很坦然地选择了死亡。
她的一生非常的不幸,小时候家庭并不和睦,长大后婚姻生活也不幸福,有了女儿之后离婚,她无法照顾女儿。整个一生的不幸好像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但是她却留下那么多对于生活的憧憬、向往,对于美的感受的诗句。她的代表作叫做《向着明亮那方》,其实是一种很温柔的力量。所以,我读了那些诗歌,再去回顾她的身世觉得太难得了,在那样的一个境遇中,仍然给自己留一些向往,留一些憧憬。我覺得这才是生命的质感,才是应该活的样子。
所以,我今年的专辑全部用她的诗歌做了12首,把日文翻译成中文,今年的音乐不再像之前《诗遇上歌》那种更贴近于诗歌的表达,可能会更丰富、更生动。因为金子美铃就是这样的,她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的诗歌,比如说《向着明亮那方》是有力量的,再比如说《我和小鸟和铃铛》就是非常可爱的、有童趣的,她说我和小鸟和铃铛,我们不一样,小鸟可以在天上飞,我不能,但是我可以在地上跑。铃铛可以发出好听的声响,我也不能,但是我可以唱好多好多的歌。“我和小鸟和铃铛,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这种可爱的,小孩的视角,其实里面蕴含的道理又是很深邃的。用可爱的外形去讲述一个很深邃的道理是金子美铃常常采用的方式。
再比如说刚刚提到在房总半岛我有了灵感,这首歌原诗名叫《这条路》,这又是金子美铃的又一面,就是一种决绝,就是一种毅然决然。她认定的方向,她不会停下。
讲了这么多,这四张专辑可能就是我到现在为止对于音乐、对于热爱的诗歌的一种尝试。我经常说我的创作是未知与即兴,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面要展现一个怎么样的程璧,要唱什么歌,我没有(计划)。可能我遇到了什么,它给了我共鸣,在我这儿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它就会变成一个新的东西。
还有就是对于美,我经常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使命不同,但是也许没有所谓使命的说法,只是愿意怎么样活。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去接近世间那些珍贵而无用的东西。比如说诗歌、音乐、摄影、创作这些人类精神层面的表达,这些和医学、建筑、工程这些相比而言,好像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它,好像我们就无法称之为人类了,和动物也许就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去接近这些东西,而且去传递它,一定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整理自程璧2016.11.3 南方周末N-talk演讲实录)
责任编辑:孙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