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基本立足点,着重从构建新理念、改革旧方法、坚持互尊重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学生;新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衡量师生之间关系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经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不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合情合理地、公平公正地、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彰显出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等方面新一轮改革的实效已经初见端倪。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再唯老师是从,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行为空间,师生在各自既定的权利和义务上的一种平等民主、积极互动、互尊互爱的新型关系。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与学习观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新型关系的影响下,师生关系上的平等,不光是地位上的平等,还应包括学生和教师人格的平等、情感的平等、认知的平等。这就打破了以往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那种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一相情愿”式“说教”的活动,而是要在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下,教师指导、帮助、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上难于解决的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时,教师应该以一种协商解决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体现出一种师生合作探究的先进教育理念,消除过去那种“凡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解答的就是权威”的不合理现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不光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育者的任务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教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书匠”。然而教育的本意并不仅仅在于教学,其内涵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完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和经济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不仅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发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必须要着眼于未来,首先从转变观念,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开始。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保留着“教书是本职工作”的思想,正由于我们自身观念的陈旧而影响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使得素质教育在推行之初举步维艰。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符合我国现阶段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就是要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广泛建立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处理与社會、他人的关系,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二、改革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在师生心头上的烦恼。不少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有的学生甚至不懂装懂。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地位上的明显差异,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权威式的语气往往使学生畏惧、害怕老师,担心言语上的冒失会激怒老师,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学生在老师面前能少说则少说,能不说则不说,最好希望课余时间在校内校外不要遇见老师。所以,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刻意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交往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愉快气氛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具有双边性、平等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是其核心所在,亦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相应地,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发布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与目标,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道理,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形成;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倾情演绎的独角戏、徒有形式的单边“表演”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学习、学生凸显个性、独立思考、人人参与的双边学习,所以在这一学习体系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坚持理解与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教师更加理解学生,去关心帮助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彼此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心情愉快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灵负担。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当师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时,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和谐良好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教育、自我锻造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尊重、信任和理解历来是每个学生对老师最基本的迫切要求,教师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尊重理解每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更高层次的尊敬。随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基本义务。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激励、支持和鼓励。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要多鼓励学生、认同学生,要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第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弃自己固有的认知体系,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落实,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我刚刚送出的毕业生中,有一位学生,由于小时候入学年龄较大,所以到了初中后,显得比同班同学成熟许多,随着青春期到来,学业优秀的他不可自拔地陷入了恋爱之河,为此上课心不在焉,心事重重,成绩直线下滑。作为班主任的我,很为他着急。在一次班会课后,我邀他坐下来长谈他的未来,并有意识地将话题自然转移到学生的早恋问题上。我没有讥讽、嘲笑这种现象,而是换位思考,说我很理解青春期的学生产生这种冲动,因为任何人都是从这个过程经历过的。他的脸红红的,羞涩地低下了头。我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关键看你将这件事情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转化为对自己学业有利、积极的动力,比如你们双方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竞争,把对方作为学习超越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他抬起头,坚定的目光望着我说:“马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吧!”果真,他用他一如以前的努力和勤奋,完成了中考,考入理想的高中。后来,他给我发来了短信:“老师:谢谢那次你和我的谈话,也谢谢老师能换位理解我们。我们有你——真好!”
第二,教师要相信并珍视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和珍视学生潜能和首创精神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从责任和职业角度出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第三,教师要真诚地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面容,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记得有一次上课时,内容涉及我们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比如地震、海啸产生的次声波等。在课上,我跟学生讲,这几年自然灾害频繁,我们要掌握一些防灾常识,尤其说到看到网上发的视频——南方发生水灾时,汪洋的水面上漂着一堆堆积物,一位老人趴在堆积物上顺水漂下来,而好心人抛绳子救助失败、老人又被激流冲走时,我抑制不住流泪了。顿时,教室里静静的,一块块纸巾传到我手中,我的学生也是泪花闪烁。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从思想上要对学生高度负责、行为上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神上要和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合理引导、启发他们,让学生在理解中相信老师,在感恩中需要老师,在关爱中尊敬老师。这样,教师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深入体会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和选择。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通过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和谐,课堂气氛会更加轻松、民主,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高效,必将促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顺利实施、健康发展,也必将为基础教育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使素质教育成为令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傅刚善.现代教育技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拉萨江苏中学)
关键词:学生;新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衡量师生之间关系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经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不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合情合理地、公平公正地、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彰显出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等方面新一轮改革的实效已经初见端倪。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再唯老师是从,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行为空间,师生在各自既定的权利和义务上的一种平等民主、积极互动、互尊互爱的新型关系。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与学习观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与学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新型关系的影响下,师生关系上的平等,不光是地位上的平等,还应包括学生和教师人格的平等、情感的平等、认知的平等。这就打破了以往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那种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一相情愿”式“说教”的活动,而是要在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下,教师指导、帮助、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上难于解决的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时,教师应该以一种协商解决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体现出一种师生合作探究的先进教育理念,消除过去那种“凡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解答的就是权威”的不合理现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不光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育者的任务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教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书匠”。然而教育的本意并不仅仅在于教学,其内涵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完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和经济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不仅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发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必须要着眼于未来,首先从转变观念,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开始。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保留着“教书是本职工作”的思想,正由于我们自身观念的陈旧而影响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使得素质教育在推行之初举步维艰。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符合我国现阶段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就是要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广泛建立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处理与社會、他人的关系,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二、改革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在师生心头上的烦恼。不少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有的学生甚至不懂装懂。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地位上的明显差异,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权威式的语气往往使学生畏惧、害怕老师,担心言语上的冒失会激怒老师,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学生在老师面前能少说则少说,能不说则不说,最好希望课余时间在校内校外不要遇见老师。所以,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刻意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交往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愉快气氛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具有双边性、平等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是其核心所在,亦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相应地,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发布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与目标,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道理,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形成;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倾情演绎的独角戏、徒有形式的单边“表演”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学习、学生凸显个性、独立思考、人人参与的双边学习,所以在这一学习体系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坚持理解与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够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教师更加理解学生,去关心帮助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彼此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心情愉快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灵负担。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当师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时,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和谐良好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教育、自我锻造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尊重、信任和理解历来是每个学生对老师最基本的迫切要求,教师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尊重理解每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更高层次的尊敬。随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基本义务。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激励、支持和鼓励。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要多鼓励学生、认同学生,要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第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弃自己固有的认知体系,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落实,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我刚刚送出的毕业生中,有一位学生,由于小时候入学年龄较大,所以到了初中后,显得比同班同学成熟许多,随着青春期到来,学业优秀的他不可自拔地陷入了恋爱之河,为此上课心不在焉,心事重重,成绩直线下滑。作为班主任的我,很为他着急。在一次班会课后,我邀他坐下来长谈他的未来,并有意识地将话题自然转移到学生的早恋问题上。我没有讥讽、嘲笑这种现象,而是换位思考,说我很理解青春期的学生产生这种冲动,因为任何人都是从这个过程经历过的。他的脸红红的,羞涩地低下了头。我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关键看你将这件事情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转化为对自己学业有利、积极的动力,比如你们双方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竞争,把对方作为学习超越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他抬起头,坚定的目光望着我说:“马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吧!”果真,他用他一如以前的努力和勤奋,完成了中考,考入理想的高中。后来,他给我发来了短信:“老师:谢谢那次你和我的谈话,也谢谢老师能换位理解我们。我们有你——真好!”
第二,教师要相信并珍视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和珍视学生潜能和首创精神不是教师好心恩赐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被迫给予学生的,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从责任和职业角度出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第三,教师要真诚地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面容,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记得有一次上课时,内容涉及我们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比如地震、海啸产生的次声波等。在课上,我跟学生讲,这几年自然灾害频繁,我们要掌握一些防灾常识,尤其说到看到网上发的视频——南方发生水灾时,汪洋的水面上漂着一堆堆积物,一位老人趴在堆积物上顺水漂下来,而好心人抛绳子救助失败、老人又被激流冲走时,我抑制不住流泪了。顿时,教室里静静的,一块块纸巾传到我手中,我的学生也是泪花闪烁。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从思想上要对学生高度负责、行为上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神上要和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合理引导、启发他们,让学生在理解中相信老师,在感恩中需要老师,在关爱中尊敬老师。这样,教师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深入体会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和选择。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通过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和谐,课堂气氛会更加轻松、民主,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高效,必将促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顺利实施、健康发展,也必将为基础教育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使素质教育成为令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傅刚善.现代教育技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拉萨江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