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课程,它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这对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搞“精英”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比如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推荐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表达感情,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要从“教书匠”往“向导型”转变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写”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而获得的。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教学《月亮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钻研、共同讨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只要把学生带进语文知识的海洋,他们就会在这个“海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我要学”的决心,有“我想学”的兴趣。
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和“动口”,实现“师生”和“生生”双边互动。
“动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音、形、义的积累及写作训练上,这强调学生要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比如,词语听写,成语造句,句子仿写,情境作文等。通过动手,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写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
“动口”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上。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大胆地质疑和提问。比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质疑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变,取决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动”起来了。只要学生真正“动”起来,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就得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树立新形象,培养新理念,掌握新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激励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搞“精英”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比如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推荐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表达感情,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要从“教书匠”往“向导型”转变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写”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而获得的。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教学《月亮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钻研、共同讨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只要把学生带进语文知识的海洋,他们就会在这个“海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我要学”的决心,有“我想学”的兴趣。
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和“动口”,实现“师生”和“生生”双边互动。
“动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音、形、义的积累及写作训练上,这强调学生要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比如,词语听写,成语造句,句子仿写,情境作文等。通过动手,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写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
“动口”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上。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大胆地质疑和提问。比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质疑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改变,取决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动”起来了。只要学生真正“动”起来,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就得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树立新形象,培养新理念,掌握新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激励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热爱语文,热爱教育,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