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语言”的考查,即对实词、虚词的考查;二是对“文意”的考查,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前者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道选择题上,后者主要是集中在第二、三道选择题上。那么,怎样来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呢?
从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选文来看,已经打破了“传记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史传类、游记类、赠序类、论说类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规律不同,显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以文解文”,才是最好的方法。
所谓“以文解文”,就是指根据不同文章的写法特点去解读文章,即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规律,去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下面,我们分门别类,具体谈一谈以文解文的方法运用。
一、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传记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集写人、叙事于一体。一般是先介绍人物身世、背景,然后叙写人物生平事迹,以时间为序,以叙事为主,伴随地点的转移或职位的变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基于此,我们先要作这些方面的分析:一是文章记了哪些人,主要记的是谁,这些人与他是什么关系;二是文章记了他哪几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才能、品质。文章中的次要人物,或是站在主要人物的对立面,进行反面对比烘托;或是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起正面陪衬的作用……总之,他们都是为表现传主服务的。
归纳、概括时,先以时间为序,或以职位变迁为界限,梳理传主每个阶段的主要事迹,将这些事迹的详略、主次、性质、作用等,进行合并、删除、求同存异。然后归纳这些事迹表现出的不同性格或精神品质。由这些事迹表现出的不同性格和精神品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主次之分,需要进一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进行归纳、概括,但必须全面,准确。值得注意的是,传主的主要性格与精神品质,作者必然以详细的、主要的事实加以表现。
通常,作者为传主立传的目的,就是要对传主的才能、品质、精神进行肯定、赞扬,使他们彪炳史册,以不朽于世。这便是传记文的中心思想。
二、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游记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游记类散文要记游,既要记游览经过,又要写景,但这都不是目的。游记类散文,往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或是借事说理。因此,归纳游记类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也应从这里入手。
在归纳、概括之前,先弄清游记散文的写法特征,明确作者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还是借事说理。有了这一层理解后,再按照游记散文的顺序,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果是按照“游览地点——描写景物——抒发感受”的思路写的,就分析、归纳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的特征,理解、概括这些景物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按照“游览经过——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的思路写的,就要分析、归纳作者从游览经过引申而出的史实、典故和作者议论的观点,理解作者的叙事与说理的关系;如果是按照“游览地点——事物形象——寄托理趣”的思路写的,则重点分析、归纳物体的形象特征,物象与理趣的融合,物象中寄托的理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有了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条分缕析式的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明晰了。就是作者寄托的“志”,表达的“情”,阐发的“理”。
三、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赠序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赠序散文的写法,因其具体的内容、写作目的不同,其写作方法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既然是赠序,都要“赠人以言”。简单地说,每一篇赠序都少不了赠言的内容、赠言的方式、赠言的目的,这些内容便构成了赠序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赠序散文的中心意思,显然就与作者赠言的目的密切相关了。
明白了赠序散文的写法特点后,先归纳赠言的内容,看作者向对方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每一层意思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然后看作者赠言的方式,是通过叙事直接表达的,还是通过写景委婉暗示的,还是通过引用典故巧妙暗示的……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与作者赠言的目的有什么关系。通常,作者赠言对方都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具体的处境。因为针对对方的情况予以赠言,才能集中表达作者赠言的目的,也才能使对方接受作者的赠言。最后,分析归纳作者在赠言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寄托的希望。
通常,作者赠言的目的都要通过一些关键语句,含蓄地暗示出来,这时候抓住这些关键词句,结合文章的内容要点,是不难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的。
四、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议论类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议论散文与一般议论文是相同的,都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的。论点统摄论据、论证。因为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不同,论证的结构模式不同,因而对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的把握,也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能忽视的。
首先,从文章的首尾着眼,兼顾全文,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中心论点为线,串起文章使用的所有论据。其次梳理文章所有的论据,事实的,道理的;正面的,反面的,对这些论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再次,分析这些论据论述的角度、作用,论证的观点。最后,分析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方法及作用。
梳理了文章的主要要素以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段意与层意。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的整体框架: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围绕话题论述了哪几层意思;每层意思,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角度、方法是怎样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轼“无所往而不乐”的一组是( )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③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④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⑤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⑥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弘扬他超然物外思想的绝妙文字。
B.作者以“凡物皆有可观”起篇,由此句生发开去,“苟有可观,亦有可乐,非必怪丽奇伟者也”。最后点出主旨:“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C.文章主体部叙写了三层意思:一、叙写自己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超然自处,优然自乐;二、叙写自己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三、叙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本文构思新颖,由议而叙,由叙而写景、抒情,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的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归隐”之志。
3.人们求福辞祸,得到的却是求祸辞福,是什么原因呢?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A(③讲的是人的欲望的问题,与“无所往而不乐”无关。⑤叙述的是,我生活环境的变化,不能表现这一观点。⑥记“超然亭”得名的缘由,与“无所往而不乐”无关。故答案选A。)
2.D(折射出作者的“归隐之志”,于原文无据。本文虽然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但不能说他就有归隐的理想。)
3.①人的欲望无限,而满足人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②求福辞祸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斗争过程;③在这个过程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
从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选文来看,已经打破了“传记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有史传类、游记类、赠序类、论说类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规律不同,显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以文解文”,才是最好的方法。
所谓“以文解文”,就是指根据不同文章的写法特点去解读文章,即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规律,去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下面,我们分门别类,具体谈一谈以文解文的方法运用。
一、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传记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集写人、叙事于一体。一般是先介绍人物身世、背景,然后叙写人物生平事迹,以时间为序,以叙事为主,伴随地点的转移或职位的变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基于此,我们先要作这些方面的分析:一是文章记了哪些人,主要记的是谁,这些人与他是什么关系;二是文章记了他哪几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才能、品质。文章中的次要人物,或是站在主要人物的对立面,进行反面对比烘托;或是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起正面陪衬的作用……总之,他们都是为表现传主服务的。
归纳、概括时,先以时间为序,或以职位变迁为界限,梳理传主每个阶段的主要事迹,将这些事迹的详略、主次、性质、作用等,进行合并、删除、求同存异。然后归纳这些事迹表现出的不同性格或精神品质。由这些事迹表现出的不同性格和精神品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主次之分,需要进一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进行归纳、概括,但必须全面,准确。值得注意的是,传主的主要性格与精神品质,作者必然以详细的、主要的事实加以表现。
通常,作者为传主立传的目的,就是要对传主的才能、品质、精神进行肯定、赞扬,使他们彪炳史册,以不朽于世。这便是传记文的中心思想。
二、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游记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游记类散文要记游,既要记游览经过,又要写景,但这都不是目的。游记类散文,往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或是借事说理。因此,归纳游记类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也应从这里入手。
在归纳、概括之前,先弄清游记散文的写法特征,明确作者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还是借事说理。有了这一层理解后,再按照游记散文的顺序,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如果是按照“游览地点——描写景物——抒发感受”的思路写的,就分析、归纳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的特征,理解、概括这些景物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按照“游览经过——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的思路写的,就要分析、归纳作者从游览经过引申而出的史实、典故和作者议论的观点,理解作者的叙事与说理的关系;如果是按照“游览地点——事物形象——寄托理趣”的思路写的,则重点分析、归纳物体的形象特征,物象与理趣的融合,物象中寄托的理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有了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条分缕析式的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明晰了。就是作者寄托的“志”,表达的“情”,阐发的“理”。
三、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赠序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赠序散文的写法,因其具体的内容、写作目的不同,其写作方法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既然是赠序,都要“赠人以言”。简单地说,每一篇赠序都少不了赠言的内容、赠言的方式、赠言的目的,这些内容便构成了赠序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赠序散文的中心意思,显然就与作者赠言的目的密切相关了。
明白了赠序散文的写法特点后,先归纳赠言的内容,看作者向对方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每一层意思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然后看作者赠言的方式,是通过叙事直接表达的,还是通过写景委婉暗示的,还是通过引用典故巧妙暗示的……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这与作者赠言的目的有什么关系。通常,作者赠言对方都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具体的处境。因为针对对方的情况予以赠言,才能集中表达作者赠言的目的,也才能使对方接受作者的赠言。最后,分析归纳作者在赠言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寄托的希望。
通常,作者赠言的目的都要通过一些关键语句,含蓄地暗示出来,这时候抓住这些关键词句,结合文章的内容要点,是不难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的。
四、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归纳议论类散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议论散文与一般议论文是相同的,都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的。论点统摄论据、论证。因为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不同,论证的结构模式不同,因而对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的把握,也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能忽视的。
首先,从文章的首尾着眼,兼顾全文,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中心论点为线,串起文章使用的所有论据。其次梳理文章所有的论据,事实的,道理的;正面的,反面的,对这些论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再次,分析这些论据论述的角度、作用,论证的观点。最后,分析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方法及作用。
梳理了文章的主要要素以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段意与层意。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的整体框架: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围绕话题论述了哪几层意思;每层意思,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角度、方法是怎样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轼“无所往而不乐”的一组是( )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③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④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⑤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⑥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弘扬他超然物外思想的绝妙文字。
B.作者以“凡物皆有可观”起篇,由此句生发开去,“苟有可观,亦有可乐,非必怪丽奇伟者也”。最后点出主旨:“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C.文章主体部叙写了三层意思:一、叙写自己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超然自处,优然自乐;二、叙写自己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三、叙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本文构思新颖,由议而叙,由叙而写景、抒情,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的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归隐”之志。
3.人们求福辞祸,得到的却是求祸辞福,是什么原因呢?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A(③讲的是人的欲望的问题,与“无所往而不乐”无关。⑤叙述的是,我生活环境的变化,不能表现这一观点。⑥记“超然亭”得名的缘由,与“无所往而不乐”无关。故答案选A。)
2.D(折射出作者的“归隐之志”,于原文无据。本文虽然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但不能说他就有归隐的理想。)
3.①人的欲望无限,而满足人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②求福辞祸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斗争过程;③在这个过程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