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问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而设计;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问题设计要给学生思维预留想象空间;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障碍”“冲突”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问题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而设计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学习和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让学生先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最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欢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四、问题设计要给学生思维预留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怀丙捞铁牛的方法进行深究,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敢于创新,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例如:“如果当时你在场,你能想出更好更巧的方法吗……假如是现在,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捞铁牛?”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从多种假设和想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效率那就更不用说了。
五、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問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蓉.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文史月刊,2012,(S3).
[2]范丽敏.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成功,2013,(05).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障碍”“冲突”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问题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而设计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学习和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让学生先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最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欢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四、问题设计要给学生思维预留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怀丙捞铁牛的方法进行深究,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敢于创新,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例如:“如果当时你在场,你能想出更好更巧的方法吗……假如是现在,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捞铁牛?”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从多种假设和想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效率那就更不用说了。
五、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問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蓉.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文史月刊,2012,(S3).
[2]范丽敏.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成功,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