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作文兴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爱世界,用童言写世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在命题上顺童心,在教学中导童心,在评改中暖童心。
【关键词】学生;教师;习作;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培养作文兴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爱世界,用童言写世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一、春风化雨润童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文学素养、语文水平、教学水平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浸润”。大凡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成绩的老师,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风格、独具的人格魅力。只有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把一次次作文指导课上得深得童心:教师娴熟地驾驭语言,或旁征博引,或妙语连珠,或风趣幽默,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作文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深受感染和影响。教师要形成独特的作文教学风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語言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巧设情境引童心
优秀的作文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作文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他们带到创设的作文氛围中,并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为引导学生顺畅地表达制造气氛。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特别的活动》时,一开课,教师就说自己像刘谦一样会变魔术,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并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魔术表演当中来。话刚一说出,全班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营造了一种细观察、重体验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充满了神秘感的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作文兴趣。学生愿表达、乐表达、善表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巧命题目顺童心
1.教师命题。想象作文:作文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命题,小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强,想象作文题目很受欢迎,这类题目,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广阔的想象空间。校园作文:以校园生活为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困难。活动作文:结合学校、班级、社区开展的活动来命题。童眼看世界,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学生命题。周末的周记,平时的日记、练笔,可以考虑学生来命题。由同学们集体出题,选择其中的2—3个,自由选择其中之一来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的形式可以是记叙文、童话故事、寓言、诗歌、书信……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自由度更大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容易在作文中显现。
四、读写巧合导童心
1.导在课内。模仿是儿童学习的特点。父母教孩子说话,绝对不会用一套所谓的理论来教。同样的道理,要想孩子善于写,也绝对不能用生硬的写作方法来灌输,需要引导孩子从阅读范本中领悟。教师在教阅读的时候,心里面要放着读中学写的理念。不要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怎么写的,要引导孩子在读文中,领悟思想的深刻、表达的恰当、结构的严谨、逻辑的严谨、感情的真挚。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仿写、续写、改写,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
2.导在课外。作文是抒发,是表达。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从这个角度说,阅读兴趣是写作兴趣的根本和前提。古诗有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课外也要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应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文学作品。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如中外名著的青少版、古文经典的普及版、名家散文等,每介绍一本书,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领悟其中的某一种表达方法。每介绍一本书,就是给学生指出了一条通往文学天才的道路。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小小作家梦,作文兴趣也会日趋浓厚。
五、温情批改暖童心
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语言、知识、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批改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的原则,以鼓励为主,尽量多肯定、多发现、多欣赏,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较高的等级评价。评语也要尽可能地多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措辞要温暖,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成功的希望,树立能写好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内心是敏感和脆弱的,幼小的作文苗子需要悉心地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师,要用巧妙的作文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说真话,述真情,追真、向善、求美;作为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达到愿写、乐写、善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文畅.先趣后情——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J].课外语文,2016(3).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学生;教师;习作;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培养作文兴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爱世界,用童言写世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一、春风化雨润童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文学素养、语文水平、教学水平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浸润”。大凡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成绩的老师,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风格、独具的人格魅力。只有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把一次次作文指导课上得深得童心:教师娴熟地驾驭语言,或旁征博引,或妙语连珠,或风趣幽默,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作文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深受感染和影响。教师要形成独特的作文教学风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語言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巧设情境引童心
优秀的作文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作文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他们带到创设的作文氛围中,并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为引导学生顺畅地表达制造气氛。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特别的活动》时,一开课,教师就说自己像刘谦一样会变魔术,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并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魔术表演当中来。话刚一说出,全班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营造了一种细观察、重体验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充满了神秘感的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作文兴趣。学生愿表达、乐表达、善表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巧命题目顺童心
1.教师命题。想象作文:作文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命题,小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强,想象作文题目很受欢迎,这类题目,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广阔的想象空间。校园作文:以校园生活为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困难。活动作文:结合学校、班级、社区开展的活动来命题。童眼看世界,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学生命题。周末的周记,平时的日记、练笔,可以考虑学生来命题。由同学们集体出题,选择其中的2—3个,自由选择其中之一来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的形式可以是记叙文、童话故事、寓言、诗歌、书信……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自由度更大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容易在作文中显现。
四、读写巧合导童心
1.导在课内。模仿是儿童学习的特点。父母教孩子说话,绝对不会用一套所谓的理论来教。同样的道理,要想孩子善于写,也绝对不能用生硬的写作方法来灌输,需要引导孩子从阅读范本中领悟。教师在教阅读的时候,心里面要放着读中学写的理念。不要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怎么写的,要引导孩子在读文中,领悟思想的深刻、表达的恰当、结构的严谨、逻辑的严谨、感情的真挚。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仿写、续写、改写,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
2.导在课外。作文是抒发,是表达。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从这个角度说,阅读兴趣是写作兴趣的根本和前提。古诗有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课外也要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应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刊、文学作品。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如中外名著的青少版、古文经典的普及版、名家散文等,每介绍一本书,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领悟其中的某一种表达方法。每介绍一本书,就是给学生指出了一条通往文学天才的道路。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小小作家梦,作文兴趣也会日趋浓厚。
五、温情批改暖童心
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语言、知识、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批改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的原则,以鼓励为主,尽量多肯定、多发现、多欣赏,不要吝惜给予他们较高的等级评价。评语也要尽可能地多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措辞要温暖,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成功的希望,树立能写好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内心是敏感和脆弱的,幼小的作文苗子需要悉心地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师,要用巧妙的作文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说真话,述真情,追真、向善、求美;作为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达到愿写、乐写、善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文畅.先趣后情——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J].课外语文,2016(3).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