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瓶颈”,知识与兴趣二者如何兼顾就是其中一个。在我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对英语有着与生俱来的惧怕心理,其中不乏心中想要好好学但往往事与愿违的学生。当我看着他们眼中的渴望与无奈的时候,我就会思考我的英语教学:我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一个英语课堂、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national的英语学习氛围?
2006年,我走进了美国一所高中的课堂,课堂让我久布疑云的心瞬间溢满了阳光。其实,这只是一节很简单的物理课——关于运动知识的,然而教师却如魔术般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每一个道具的出现,都引得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关注与唏嘘之声。不仅如此,学生还拿出了与本堂课学习有关的各种道具:玩具球、小自行车、滚珠……凡是与运动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用自己手里的道具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动地阐述着对运动的理解。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也在运动,他们不仅是思想在运动,更是一种兴趣向知识的运动。我的头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我的英语教学不试试用这样的方法呢?利用学生对实物的直观感受,达到真正英语思维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取向从知识向兴趣转变。
在回到学校之后,我开始尝试用道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挂起大连旅游地图的时候,很多学生用惊诧的目光望着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是不是进错了课堂。然而,当我开始讲课,要同学们学会通过旅游图用英语为国外游客进行景点讲解的时候,我看到学生眼中放射出自信的光芒。他们踊跃地跑上讲台,在地图上比划着,从大连沿海的景点讲到每一条到达景点的线路、自己在景点游览的见闻与体会,又慢慢讲到地图上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自己每天必经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沿途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和见闻。一幅地图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实物教学的热情与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他们更乐于借助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或许这也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一直缺少的一个媒介吧!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道具,也有了越来越多愿意表达自己的声音。
2007年4月12日,国家外研社专家张连仲到我们学校调研外语教学工作,我们上的是《古代的哲学家》一课,里面讲述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生平和思想。我是主讲教师,王大力校长、赵宏主任,还有唐素云老师配合我展示了一节课改合作课。这堂课,我们一反常态,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大量关于三位哲学家的书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把预先搜集的有关哲学家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等。我们几位老师融于学生中,引导学生将英语用母语的感觉加以表述与体会。最富创造性的是,我们还在课堂上精选播放了一段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学生们试着用英语对于丹教授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讨论,有赞同的声音,也有反对的调子,但无论学生们争论的结果如何,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了,并且具有了主动性。
人生是“观”的过程。在我的美国之行中,我的“观”换来了我教学上的通达。于是,在我人生无数的“静观”之后,我和我的学生都以通达与豁然回报这一份“舶来”的馈赠。
2006年,我走进了美国一所高中的课堂,课堂让我久布疑云的心瞬间溢满了阳光。其实,这只是一节很简单的物理课——关于运动知识的,然而教师却如魔术般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每一个道具的出现,都引得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关注与唏嘘之声。不仅如此,学生还拿出了与本堂课学习有关的各种道具:玩具球、小自行车、滚珠……凡是与运动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用自己手里的道具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动地阐述着对运动的理解。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也在运动,他们不仅是思想在运动,更是一种兴趣向知识的运动。我的头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我的英语教学不试试用这样的方法呢?利用学生对实物的直观感受,达到真正英语思维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取向从知识向兴趣转变。
在回到学校之后,我开始尝试用道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挂起大连旅游地图的时候,很多学生用惊诧的目光望着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是不是进错了课堂。然而,当我开始讲课,要同学们学会通过旅游图用英语为国外游客进行景点讲解的时候,我看到学生眼中放射出自信的光芒。他们踊跃地跑上讲台,在地图上比划着,从大连沿海的景点讲到每一条到达景点的线路、自己在景点游览的见闻与体会,又慢慢讲到地图上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自己每天必经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沿途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和见闻。一幅地图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实物教学的热情与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他们更乐于借助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或许这也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一直缺少的一个媒介吧!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道具,也有了越来越多愿意表达自己的声音。
2007年4月12日,国家外研社专家张连仲到我们学校调研外语教学工作,我们上的是《古代的哲学家》一课,里面讲述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生平和思想。我是主讲教师,王大力校长、赵宏主任,还有唐素云老师配合我展示了一节课改合作课。这堂课,我们一反常态,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大量关于三位哲学家的书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把预先搜集的有关哲学家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等。我们几位老师融于学生中,引导学生将英语用母语的感觉加以表述与体会。最富创造性的是,我们还在课堂上精选播放了一段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学生们试着用英语对于丹教授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讨论,有赞同的声音,也有反对的调子,但无论学生们争论的结果如何,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了,并且具有了主动性。
人生是“观”的过程。在我的美国之行中,我的“观”换来了我教学上的通达。于是,在我人生无数的“静观”之后,我和我的学生都以通达与豁然回报这一份“舶来”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