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浅绛彩瓷,是指1911年-1949年期间生产的浅绛彩瓷。民国是瓷器生产继承与创新的时代,既有仿古瓷等传统瓷,也有“珠山八友”等创新瓷。减少铅粉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就在这继承与创新中悄然绽放。民国浅绛彩瓷的继承和探索虽然短暂,但因产量大、时代近,留存颇丰,便于我们赏析减少铅含量的浅绛彩瓷艺术效果新变化。
一、民国浅绛彩瓷的特点
晚清咸丰年间程门创新的“浅绛彩瓷”,是在传统粉彩釉料中主要加入适量铅调配的含铅粉彩釉,由文人或职业画家用较少的水绿、草绿、淡蓝、鹅黄釉,在瓷坯上作画入窑烧制的瓷器。浅绛彩瓷用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之法绘画烧制,艺术效果如将纸绢上画移植到瓷上。浅绛彩瓷画同中国传统画一样,主要有山水人物和花鸟两大类。晚清主要承“元四家”风格,抒情言志,艺术风格清雅淡逸,民国主要承“明四家”和“清六家”强调美感、笔墨情趣,艺术风格疏秀清丽。浅绛彩瓷较早出现以“点、皴、擦”的山水人物瓷画,其艺术效果宁静淡雅,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稍晚出现以“染、擦”的花鸟瓜果瓷画,其艺术效果热烈欢快,世俗味颇为浓厚。两者艺术青睐者不同,前者受文人居士达官贵人青睐,但瓷画“点”处小、“皴”处薄彩釉易脱落。活跃于晚清光绪年间御厂画家张云(字子英),1911年春作浅绛彩瓷《富贵绵绵果盘》仅牡丹稍有脱釉实属不易(图1)。后者主要受商贾、市民百姓喜爱,“染”涂厚、“擦”面大,彩釉不易脱落,流传至今的作品大多数画面较清晰。
民国浅绛彩瓷的探索高峰,主要集中在1938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绘画上在师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的基础上,也将西方油画笔触技法揉入中国传统绘法之中。民国减少清晚期浅绛彩釉加铅含量的新浅绛彩,其瓷绘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笔法,干笔薄釉“点(笔式)、皴(塞色)”绘画,浅绛彩瓷山水色淡彩涩,其艺术效果依然宁静淡雅。二是重吴镇用墨之法,湿笔厚釉“染(涂釉)、擦(填色)”,浅绛彩瓷花鸟色亮彩润,其艺术效果热烈抢眼。三是用新浅绛彩与洋彩混搭,在瓷坯上绘画,其艺术效果艳丽。另民国浅绛彩的绘者中有部分文化素养较低的艺人和工匠摹“文人画”,匠气十足是另一特点。
二、民国浅绛彩人物山水瓷
施改良后的减铅浅绛彩釉,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点”、“皴”笔法,习“明四家”赏心悦目、自娱怡人的风格,在瓷坯上“点”穷笔式表现不同树木,“皴”尽釉彩体现山势,普遍以文人画的山水人物形式出现,如邹大兴浅绛人物山水直壶(图2),背书“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中。癸亥年(1923年)夏月客次邹大兴作”。底款:红彩四字篆书“官窑内造”。直壶瓷画局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柳村渔乐图》比较,树木依旧用传统的纸绢绘画设色方法施釉彩,山峦远处设色浅绛彩蓝色雾罩远处山峰。瓷画点、皴、擦釉虽然稀薄却釉色稍亮,明显有点匠气。这些减铅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日趋成熟和市场扩大。
三、民国浅绛彩花鸟瓷
五四运动砸烂“道、佛、儒”三家店的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新思想,影响着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求,人们不再追捧清末浅绛彩含蓄灰冷的艺术表现形式。民国浅绛彩花鸟瓷,重元四家之一吴镇“染”墨法,习明代徐渭水墨大写意在瓷坯上“染”涂釉彩写意无骨瓜果花卉,“擦”填彩釉肥腻夸张,花鸟饱满健硕,常署名“六如之法”。与此同时,瓷匠艺人开始借鉴西方油画大笔触技法,使“染”釉明显油画笔触效果,满足新文化、新生活的需要。民国浅绛彩芦雁帽筒(图3),背面书“丙辰(1916年)秋七月轩画昭潭”。芦雁翅膀羽毛用象牙或竹条刮出明暗,极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明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画家广州人林良《荷塘集禽图》图中芦雁羽翼之效果,芦雁踏石和邹大兴浅绛彩直壶远山之巅用石绿点矾头,表达天边山巅雾罩以淡蓝设色相同。民国艺人努力让浅绛彩瓷绘跟上民国新思潮,又恰恰被民国疯狂的新思潮所摒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已少见“浅绛彩瓷”踪影。
四、民国浅绛彩与洋(新)彩混搭瓷
色泽亮丽的舶来洋彩与仿洋彩,被民间瓷匠与艺人惊喜地称之为“民国新彩”。民国改良浅绛彩与新彩混搭使用,秉元代绘画之法,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绘瓷。不论山水还是花鸟瓷绘,均写明“仿元人之法”或“仿六如之法”,以明示属浅绛彩瓷之作,是留存最多最普遍的浅绛彩瓷。改良浅绛彩与新彩的混搭使用,釉彩稳定、色彩繁多、色阶明快。上世纪20年代汪顺花鸟冬瓜罐(图4-1)背书“喜上梅梢冬瓜罐”、“文章千古事,花香一枝春”。施彩肥厚,潇洒中透着一股笨拙。彩釉不洁,芥绿与柳绿复施,皴、点不辨,油彩蛤蜊光浮于釉面,带着匠气。浅绛橘色和墨彩与红绿彩绘于一器,书“仿六如之法汪顺作”(图4-2)。这狂“点”、猛“皴”、强“染”、硬“擦”,使得文人浅彩瓷画乡俗化,成为后人评价民国瓷业衰败的口实,为“珠山八友”新“文人瓷”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民国瓷匠艺人在浅绛彩釉减铅的基础上,将瓷绘“文人画”与生活紧密相连,少了些山水田园静怡恬淡、花鸟鱼虫安静淡雅的风格,多了些福禄寿喜艳丽热烈、花鸟鱼虫嬉戏喧闹的画面,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民国生产出的 “浅绛彩瓷”,虽然良莠不齐风格迥异,却能雅俗共赏,为我们记载了民国彩釉与瓷绘同时变化的史实。
(责编:雨岚)
一、民国浅绛彩瓷的特点
晚清咸丰年间程门创新的“浅绛彩瓷”,是在传统粉彩釉料中主要加入适量铅调配的含铅粉彩釉,由文人或职业画家用较少的水绿、草绿、淡蓝、鹅黄釉,在瓷坯上作画入窑烧制的瓷器。浅绛彩瓷用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之法绘画烧制,艺术效果如将纸绢上画移植到瓷上。浅绛彩瓷画同中国传统画一样,主要有山水人物和花鸟两大类。晚清主要承“元四家”风格,抒情言志,艺术风格清雅淡逸,民国主要承“明四家”和“清六家”强调美感、笔墨情趣,艺术风格疏秀清丽。浅绛彩瓷较早出现以“点、皴、擦”的山水人物瓷画,其艺术效果宁静淡雅,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稍晚出现以“染、擦”的花鸟瓜果瓷画,其艺术效果热烈欢快,世俗味颇为浓厚。两者艺术青睐者不同,前者受文人居士达官贵人青睐,但瓷画“点”处小、“皴”处薄彩釉易脱落。活跃于晚清光绪年间御厂画家张云(字子英),1911年春作浅绛彩瓷《富贵绵绵果盘》仅牡丹稍有脱釉实属不易(图1)。后者主要受商贾、市民百姓喜爱,“染”涂厚、“擦”面大,彩釉不易脱落,流传至今的作品大多数画面较清晰。
民国浅绛彩瓷的探索高峰,主要集中在1938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绘画上在师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的基础上,也将西方油画笔触技法揉入中国传统绘法之中。民国减少清晚期浅绛彩釉加铅含量的新浅绛彩,其瓷绘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笔法,干笔薄釉“点(笔式)、皴(塞色)”绘画,浅绛彩瓷山水色淡彩涩,其艺术效果依然宁静淡雅。二是重吴镇用墨之法,湿笔厚釉“染(涂釉)、擦(填色)”,浅绛彩瓷花鸟色亮彩润,其艺术效果热烈抢眼。三是用新浅绛彩与洋彩混搭,在瓷坯上绘画,其艺术效果艳丽。另民国浅绛彩的绘者中有部分文化素养较低的艺人和工匠摹“文人画”,匠气十足是另一特点。
二、民国浅绛彩人物山水瓷
施改良后的减铅浅绛彩釉,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点”、“皴”笔法,习“明四家”赏心悦目、自娱怡人的风格,在瓷坯上“点”穷笔式表现不同树木,“皴”尽釉彩体现山势,普遍以文人画的山水人物形式出现,如邹大兴浅绛人物山水直壶(图2),背书“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中。癸亥年(1923年)夏月客次邹大兴作”。底款:红彩四字篆书“官窑内造”。直壶瓷画局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柳村渔乐图》比较,树木依旧用传统的纸绢绘画设色方法施釉彩,山峦远处设色浅绛彩蓝色雾罩远处山峰。瓷画点、皴、擦釉虽然稀薄却釉色稍亮,明显有点匠气。这些减铅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日趋成熟和市场扩大。
三、民国浅绛彩花鸟瓷
五四运动砸烂“道、佛、儒”三家店的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新思想,影响着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求,人们不再追捧清末浅绛彩含蓄灰冷的艺术表现形式。民国浅绛彩花鸟瓷,重元四家之一吴镇“染”墨法,习明代徐渭水墨大写意在瓷坯上“染”涂釉彩写意无骨瓜果花卉,“擦”填彩釉肥腻夸张,花鸟饱满健硕,常署名“六如之法”。与此同时,瓷匠艺人开始借鉴西方油画大笔触技法,使“染”釉明显油画笔触效果,满足新文化、新生活的需要。民国浅绛彩芦雁帽筒(图3),背面书“丙辰(1916年)秋七月轩画昭潭”。芦雁翅膀羽毛用象牙或竹条刮出明暗,极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明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画家广州人林良《荷塘集禽图》图中芦雁羽翼之效果,芦雁踏石和邹大兴浅绛彩直壶远山之巅用石绿点矾头,表达天边山巅雾罩以淡蓝设色相同。民国艺人努力让浅绛彩瓷绘跟上民国新思潮,又恰恰被民国疯狂的新思潮所摒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已少见“浅绛彩瓷”踪影。
四、民国浅绛彩与洋(新)彩混搭瓷
色泽亮丽的舶来洋彩与仿洋彩,被民间瓷匠与艺人惊喜地称之为“民国新彩”。民国改良浅绛彩与新彩混搭使用,秉元代绘画之法,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绘瓷。不论山水还是花鸟瓷绘,均写明“仿元人之法”或“仿六如之法”,以明示属浅绛彩瓷之作,是留存最多最普遍的浅绛彩瓷。改良浅绛彩与新彩的混搭使用,釉彩稳定、色彩繁多、色阶明快。上世纪20年代汪顺花鸟冬瓜罐(图4-1)背书“喜上梅梢冬瓜罐”、“文章千古事,花香一枝春”。施彩肥厚,潇洒中透着一股笨拙。彩釉不洁,芥绿与柳绿复施,皴、点不辨,油彩蛤蜊光浮于釉面,带着匠气。浅绛橘色和墨彩与红绿彩绘于一器,书“仿六如之法汪顺作”(图4-2)。这狂“点”、猛“皴”、强“染”、硬“擦”,使得文人浅彩瓷画乡俗化,成为后人评价民国瓷业衰败的口实,为“珠山八友”新“文人瓷”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民国瓷匠艺人在浅绛彩釉减铅的基础上,将瓷绘“文人画”与生活紧密相连,少了些山水田园静怡恬淡、花鸟鱼虫安静淡雅的风格,多了些福禄寿喜艳丽热烈、花鸟鱼虫嬉戏喧闹的画面,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民国生产出的 “浅绛彩瓷”,虽然良莠不齐风格迥异,却能雅俗共赏,为我们记载了民国彩釉与瓷绘同时变化的史实。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