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浅绛彩瓷”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_2003_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浅绛彩瓷,是指1911年-1949年期间生产的浅绛彩瓷。民国是瓷器生产继承与创新的时代,既有仿古瓷等传统瓷,也有“珠山八友”等创新瓷。减少铅粉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就在这继承与创新中悄然绽放。民国浅绛彩瓷的继承和探索虽然短暂,但因产量大、时代近,留存颇丰,便于我们赏析减少铅含量的浅绛彩瓷艺术效果新变化。
  一、民国浅绛彩瓷的特点
  晚清咸丰年间程门创新的“浅绛彩瓷”,是在传统粉彩釉料中主要加入适量铅调配的含铅粉彩釉,由文人或职业画家用较少的水绿、草绿、淡蓝、鹅黄釉,在瓷坯上作画入窑烧制的瓷器。浅绛彩瓷用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之法绘画烧制,艺术效果如将纸绢上画移植到瓷上。浅绛彩瓷画同中国传统画一样,主要有山水人物和花鸟两大类。晚清主要承“元四家”风格,抒情言志,艺术风格清雅淡逸,民国主要承“明四家”和“清六家”强调美感、笔墨情趣,艺术风格疏秀清丽。浅绛彩瓷较早出现以“点、皴、擦”的山水人物瓷画,其艺术效果宁静淡雅,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稍晚出现以“染、擦”的花鸟瓜果瓷画,其艺术效果热烈欢快,世俗味颇为浓厚。两者艺术青睐者不同,前者受文人居士达官贵人青睐,但瓷画“点”处小、“皴”处薄彩釉易脱落。活跃于晚清光绪年间御厂画家张云(字子英),1911年春作浅绛彩瓷《富贵绵绵果盘》仅牡丹稍有脱釉实属不易(图1)。后者主要受商贾、市民百姓喜爱,“染”涂厚、“擦”面大,彩釉不易脱落,流传至今的作品大多数画面较清晰。
  民国浅绛彩瓷的探索高峰,主要集中在1938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绘画上在师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的基础上,也将西方油画笔触技法揉入中国传统绘法之中。民国减少清晚期浅绛彩釉加铅含量的新浅绛彩,其瓷绘主要特点有三:一是重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笔法,干笔薄釉“点(笔式)、皴(塞色)”绘画,浅绛彩瓷山水色淡彩涩,其艺术效果依然宁静淡雅。二是重吴镇用墨之法,湿笔厚釉“染(涂釉)、擦(填色)”,浅绛彩瓷花鸟色亮彩润,其艺术效果热烈抢眼。三是用新浅绛彩与洋彩混搭,在瓷坯上绘画,其艺术效果艳丽。另民国浅绛彩的绘者中有部分文化素养较低的艺人和工匠摹“文人画”,匠气十足是另一特点。
  二、民国浅绛彩人物山水瓷
  施改良后的减铅浅绛彩釉,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点”、“皴”笔法,习“明四家”赏心悦目、自娱怡人的风格,在瓷坯上“点”穷笔式表现不同树木,“皴”尽釉彩体现山势,普遍以文人画的山水人物形式出现,如邹大兴浅绛人物山水直壶(图2),背书“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中。癸亥年(1923年)夏月客次邹大兴作”。底款:红彩四字篆书“官窑内造”。直壶瓷画局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樊圻的《柳村渔乐图》比较,树木依旧用传统的纸绢绘画设色方法施釉彩,山峦远处设色浅绛彩蓝色雾罩远处山峰。瓷画点、皴、擦釉虽然稀薄却釉色稍亮,明显有点匠气。这些减铅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日趋成熟和市场扩大。
  三、民国浅绛彩花鸟瓷
  五四运动砸烂“道、佛、儒”三家店的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新思想,影响着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求,人们不再追捧清末浅绛彩含蓄灰冷的艺术表现形式。民国浅绛彩花鸟瓷,重元四家之一吴镇“染”墨法,习明代徐渭水墨大写意在瓷坯上“染”涂釉彩写意无骨瓜果花卉,“擦”填彩釉肥腻夸张,花鸟饱满健硕,常署名“六如之法”。与此同时,瓷匠艺人开始借鉴西方油画大笔触技法,使“染”釉明显油画笔触效果,满足新文化、新生活的需要。民国浅绛彩芦雁帽筒(图3),背面书“丙辰(1916年)秋七月轩画昭潭”。芦雁翅膀羽毛用象牙或竹条刮出明暗,极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明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画家广州人林良《荷塘集禽图》图中芦雁羽翼之效果,芦雁踏石和邹大兴浅绛彩直壶远山之巅用石绿点矾头,表达天边山巅雾罩以淡蓝设色相同。民国艺人努力让浅绛彩瓷绘跟上民国新思潮,又恰恰被民国疯狂的新思潮所摒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已少见“浅绛彩瓷”踪影。
  四、民国浅绛彩与洋(新)彩混搭瓷
  色泽亮丽的舶来洋彩与仿洋彩,被民间瓷匠与艺人惊喜地称之为“民国新彩”。民国改良浅绛彩与新彩混搭使用,秉元代绘画之法,承“明四家”和“清六家”风格绘瓷。不论山水还是花鸟瓷绘,均写明“仿元人之法”或“仿六如之法”,以明示属浅绛彩瓷之作,是留存最多最普遍的浅绛彩瓷。改良浅绛彩与新彩的混搭使用,釉彩稳定、色彩繁多、色阶明快。上世纪20年代汪顺花鸟冬瓜罐(图4-1)背书“喜上梅梢冬瓜罐”、“文章千古事,花香一枝春”。施彩肥厚,潇洒中透着一股笨拙。彩釉不洁,芥绿与柳绿复施,皴、点不辨,油彩蛤蜊光浮于釉面,带着匠气。浅绛橘色和墨彩与红绿彩绘于一器,书“仿六如之法汪顺作”(图4-2)。这狂“点”、猛“皴”、强“染”、硬“擦”,使得文人浅彩瓷画乡俗化,成为后人评价民国瓷业衰败的口实,为“珠山八友”新“文人瓷”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民国瓷匠艺人在浅绛彩釉减铅的基础上,将瓷绘“文人画”与生活紧密相连,少了些山水田园静怡恬淡、花鸟鱼虫安静淡雅的风格,多了些福禄寿喜艳丽热烈、花鸟鱼虫嬉戏喧闹的画面,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民国生产出的 “浅绛彩瓷”,虽然良莠不齐风格迥异,却能雅俗共赏,为我们记载了民国彩釉与瓷绘同时变化的史实。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陈丽华,1941年生于北京,满族,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主席、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美国佐治亚州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荣誉博士。倾心黄花梨、紫檀古家具,收藏、修缮、复制逾40年。  采访者:据说您儿时就接触到紫檀家具,家中有一对皇族祖传的紫檀大柜,请您回忆描述一下那件宝贝?它在家中是否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陈:我的祖上是满族清八旗之一的正黄旗人。记得小时候,家里摆设的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硬木家具,有架子床、顶竖
期刊
珐琅彩瓷正名为“瓷胎画珐琅”,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是专为清宫御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由于烧造难度较高且数量稀少,故多是帝王独享,仅有小部分用于犒赏功臣。其创烧于康熙晚期,雍乾两朝日渐盛行,清后期仅有少量烧制。尤其是发展至鼎盛期的乾隆朝,其数量不但远超康雍两朝,深得乾隆爷的喜爱,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仅瓶类造型就有双连瓶、葫芦瓶、蒜头瓶、象耳瓶、玉壶春瓶等多种。现今笔
期刊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之田黄寿山石印章及把件(四)
期刊
11月2日,第三届古陶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古代陶塑艺术展在西安开幕。本次活动是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陶雅网、含光门博物馆共同主办,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陕西省收藏家协会、《收藏界》杂志社协办。来自海内外著名学者、收藏家以及全国各地的古陶瓷博物馆及古陶学会会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展示和研讨两部分展示部分包含不同时代、地域、类别的中国古代陶塑。研讨部分通过交流
期刊
期待已久的王昌楷水墨画作品终于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了,我感到无比的兴奋。  三年前,当王昌楷告诉我将计划创作一批水墨作品时,我想已经从事了油画创作数十年的七十多岁画家,能否在另一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中取得成就吗?其中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成功亦是一个很大的疑问。然而王老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本来就该是一个苦行僧,他愿意接受挑战,并有信心取得突破。  如是一晃就过了一年多,当他拿
期刊
春日午后的睡意朦胧中,接海淡先生约稿电话,只迷迷糊糊匆匆应了差事,没来得及多聊几句浅绛圈里圈外的奇闻逸事。自去年开始,由浅绛彩瓷收藏引发的故事和话题纷纷扰扰,加之手机微信传播的普及,更是常常会因一则瞬间转来的熟悉的人物或器物的惊人消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但话又说回来,故事总归是故事,是真真假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浅绛彩瓷与生俱来的风雅精神,终究无法让它的每一个传承者都能秉承高贵文雅、健康向上的人生
期刊
导 言:  徐也力的青铜镜收藏史近20年。随着藏品的累积,2015年5月,徐也力成立了“大唐青铜镜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从西周至唐宋到明清的珍贵藏品。  浏览这些青铜镜,就像走了一遍中国古代史。馆长徐也力说:我的收藏记忆了我们的中国文明史。  清冶铜华以为镜  青铜镜最早是贵族所用之物。在春秋战国之前,达官贵族们才用得起如此奢侈品,寻常人家以水为鉴。“鉴”便是镜的古称。青铜镜的主要功能有:一,用来照
期刊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鼎盛繁荣时期,其生产的瓷器以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装饰工艺精湛而令世人注目。本世纪初,河南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时,清理了一批宋代墓葬,出土了七十余件制作精美的瓷器。现择取其中的精品介绍如下,供大家品鉴。  ← 1.白釉瓜棱罐  口径9.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6厘米,高9.6厘米。广口卷沿,圆唇,小折肩,六出瓜棱形腹较深,圈足。器外表施白釉
期刊
松花砚,作为中国石砚的一种类型,其生产始于明代,在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不管是开采用量,还是制作工艺,均达到了高峰。这种通体布满各色条纹的石材,取自于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松花石,因此得名。由于石材产地为长白山,其在满清政府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松花石的开采,也只能由满清政府根据实际需求,设立专业机构负责。也由于其产地的特殊性加之材料优良,使得清王朝对松花砚推崇有加,倾国家之力加以利用,成为宫廷御砚,庶
期刊
几乎每隔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都有一两种艺术品成为新宠。一方面是拍卖公司、古玩界、收藏经纪人“事先看好”了某些类别的藏品有潜力,就先期大量“囤货”, 通过人脉之口口相传,专场拍卖的推动,更多以众媒体及舆论之“概念引导”炒作这类拍品;另一方面,在此类古董或名家书画被炒热、追捧,此后的一年半载或较长的时间里,这些艺术品被一般收藏者因从众心理驱使而“争购”,使其逐渐“干涸”。而由于市场“永远逐利”的本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