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度推进,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逐渐从提升学生应试成绩过渡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后者正是新课改背景下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然而反思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弊病仍然存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還明显不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当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探讨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系统的数学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即如何在当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寻求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刺激与塑造,使学生能透过教材知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数学思维能力被片面地理解为解题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提升的过程。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解题能力强调的是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与数学思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师片面地将数学思维能力等同于解题能力,甚至因此将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而会影响其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探索与深耕。
(二)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激发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量的思维实践活动来作为练习,这意味着学生要具备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空间。但是结合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应试导向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将数学课堂变为教材知识的“满堂灌”,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是如何学习才能提高考试分数[1]。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是被压制的,这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学生处于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会对教师的教学环节产生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难题习惯性等教师的思路总结,或者请教别的同学,深入的思考过程难以发现,进而也难以形成完整深刻的数学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分析
(一)深挖教材关联性,突出教学整体性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性较强,教材的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如同平地建高楼一样,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的,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其他的概念和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关联性,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稳固[2]。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函数的相关知识集中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先以难度较低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为切入,逐步拓展到一次函数的平移、斜率等知识点,使得函数的知识体系逐步扩大,并为后续较高难度知识的学习铺垫基础。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开始学习二次函数,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也更复杂,二次函数的图像也更为复杂,对数形结合有着更高的要求。包括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反比例函数和三角函数,都是在同过往函数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整体性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运作
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性的缺失,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场景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关键在于教师要让位于学生,推进从知识灌输向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过渡,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多的应用与塑造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思维实践活动来使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举例,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比如:学校超市有两种饼干A和B,A的进价比B贵了1元,饼干A的盈利率是20%,饼干B的盈利率为30%,但每一盒A和B的售后利润额是相同的,那么A和B两种饼干的进价分别是多少?因为与自身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往往会更有兴趣去主动思考。
(三)借助例题教学,渗透逻辑思维
教师要利用好例题,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总结,来实现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调度。例题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学生怎么解题,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一类型题目的具体思路,并深入思考这一思路从何而来,如何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来应对题目要求[3]。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会出现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讲的知识,但是下课后自己独立做题的时候就没有头绪。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只是掌握了表层的知识,并未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也没有同过往的旧知识构建起联系,所以难以在解题时做到举一反三。特别是数学中的许多定律、公式、规律等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这种结论式的表述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其中的验证与探究过程大多被省略了。在借助例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需要用到的数学结论进行思路的回溯,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去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这一题为例:如下图所示,已知反比例函数y1=和正比例函数y2=k2x,二者图像相交于A(-1,-3)、B(1,3)两点,若>k2x,那x的取值范围为( )
这一题的解答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题目所求的取值范围也就是反比例函数大于正比例函数时x的取值范围。结合图中A、B两个交点的坐标位置,很容易确定x的取值范围为x<-1或0<x<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师在借助例题讲学时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这一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函数问题同平面图形问题结合起来分析。
四、结束语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实践,教师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认真落实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总结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将课堂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11-14.
[2]杨加干.建构探究模式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26):78-79.
[3]郭海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6):11-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系统的数学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即如何在当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寻求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刺激与塑造,使学生能透过教材知识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数学思维能力被片面地理解为解题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提升的过程。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解题能力强调的是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与数学思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师片面地将数学思维能力等同于解题能力,甚至因此将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而会影响其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探索与深耕。
(二)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激发
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量的思维实践活动来作为练习,这意味着学生要具备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空间。但是结合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应试导向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将数学课堂变为教材知识的“满堂灌”,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是如何学习才能提高考试分数[1]。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是被压制的,这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学生处于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会对教师的教学环节产生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难题习惯性等教师的思路总结,或者请教别的同学,深入的思考过程难以发现,进而也难以形成完整深刻的数学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分析
(一)深挖教材关联性,突出教学整体性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性较强,教材的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如同平地建高楼一样,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的,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其他的概念和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关联性,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新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稳固[2]。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函数的相关知识集中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先以难度较低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为切入,逐步拓展到一次函数的平移、斜率等知识点,使得函数的知识体系逐步扩大,并为后续较高难度知识的学习铺垫基础。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开始学习二次函数,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也更复杂,二次函数的图像也更为复杂,对数形结合有着更高的要求。包括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反比例函数和三角函数,都是在同过往函数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整体性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运作
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性的缺失,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场景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关键在于教师要让位于学生,推进从知识灌输向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过渡,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多的应用与塑造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思维实践活动来使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举例,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比如:学校超市有两种饼干A和B,A的进价比B贵了1元,饼干A的盈利率是20%,饼干B的盈利率为30%,但每一盒A和B的售后利润额是相同的,那么A和B两种饼干的进价分别是多少?因为与自身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往往会更有兴趣去主动思考。
(三)借助例题教学,渗透逻辑思维
教师要利用好例题,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总结,来实现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调度。例题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学生怎么解题,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一类型题目的具体思路,并深入思考这一思路从何而来,如何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来应对题目要求[3]。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会出现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讲的知识,但是下课后自己独立做题的时候就没有头绪。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只是掌握了表层的知识,并未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也没有同过往的旧知识构建起联系,所以难以在解题时做到举一反三。特别是数学中的许多定律、公式、规律等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这种结论式的表述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其中的验证与探究过程大多被省略了。在借助例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需要用到的数学结论进行思路的回溯,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去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这一题为例:如下图所示,已知反比例函数y1=和正比例函数y2=k2x,二者图像相交于A(-1,-3)、B(1,3)两点,若>k2x,那x的取值范围为( )
这一题的解答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题目所求的取值范围也就是反比例函数大于正比例函数时x的取值范围。结合图中A、B两个交点的坐标位置,很容易确定x的取值范围为x<-1或0<x<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教师在借助例题讲学时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这一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函数问题同平面图形问题结合起来分析。
四、结束语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实践,教师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认真落实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总结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将课堂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11-14.
[2]杨加干.建构探究模式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26):78-79.
[3]郭海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