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学习在游戏中练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_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从基本的生活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生后续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以内加减法”既是学生学习计算的起点,也是学习计算的重点和关键。它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爱说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相对枯燥单调的计算教学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强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了让学生们学得高效、轻松、快乐,经过多年教学的探索、调整及改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在研究中自主学习,在游戏中快乐练习。
  一、在研究中自主学习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力求体现: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及教师的指点,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最优计算方法。
  1.自主研究。
  我校为生本实验学校,在平常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及小组之间的合作,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基础。数学小研究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创造机会,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机会。他们会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对问题的探索,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加上家长的指点,得出计算几加几的方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如“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研究出了“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看小数拆大数)、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接着数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法。
  (1)动手操作。
  学习“7的组成”时分组进行投球游戏,每组一个小盒子及一个乒乓球,每人投7次球,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汇报、补充、交流等,学生一般能把7的组成情况说完全。
  (2)研究学习。
  课前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目的编制一份小研究,这份小研究有一定的指引性、开放性。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书本、做实验等途径及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儿童的认知规律, “9加几”的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若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和画、看、数、说算理等手段,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后,能进一步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然后运用迁移规律,把已经掌握的计算规律类推到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等的计算中去。
  2.交流提高。
  因为我们平常采用研究性学习,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已基本熟悉,也适应了先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课堂上先是小组内交流,说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别人的解法提出不同意见或作补充。然后是小组汇报,一个小组汇报完后,可以对别组的解法作出肯定或提出不同意见或作补充。这样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促进生生互动,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3.教师引导。
  教师首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或引导,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因为计算方法多样化不仅需要优化,而且需要适时优化。如“9加几”的口算,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这么多的方法教师要适当优化,让学生感悟数数、画一画或摆小棒并不是每次都可行,有时太麻烦、速度太慢,相对来说看大数拆小数的凑十口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而不是自己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虽然我不想强加给学生给定的方法,想让他们在逐步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但有家长反映,通过交流学习后,有孩子回家后不肯再用自己的方法,而说同学们大都用“凑十法”。教师或优等生的“权威性”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喜是忧?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二、在游戏中快乐练习
  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许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将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引入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计算教学也应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在计算教学中,我首先会通过浏览网页、购阅图书、参与教研、请教同行等手段,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游戏。课堂实施中会努力丰富游戏形式,加强互动合作。我们经常采用的游戏形式有动作表演类、语言儿歌类等,也可适当利用电脑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我们会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心理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提高学习效益。
  1.语言儿歌类。
  认识数字及学习数的组成时,可借助朗朗上口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加深记忆。例如,学习“十的组成”时,会学习两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一加九,十只小蝌蚪;二加八,十只花老鸭;三加七,十只老母鸡;四加六,十只金丝猴;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2.操作表演类。
  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学习数的加减时,常利用学生喜爱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理解、巩固数学知识。我们经常采用的游戏有玩扑克、掷骰子、猜拳、夺红旗、拍手、森林运动会、送信等。如开森林运动时,制作了十几种小动物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进行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做数学游戏。又如,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我们经常分组玩骰子, 两人一组,每人丢一个骰子,然后根据朝上的数字抢说算式,赢者可以加1分。再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和学生做拍手游戏,我拍两下,然后让学生拍,拍后学生会说“2和5组成7”。除了师生对拍,还可以同桌互拍。这些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始终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游戏化学习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3.动画类。
  动画游戏给学生提供一个集文字、图形、声音和动画为一体的学习环境,它在某些方面具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游戏软件的内容丰富, 数学游艺模块利用动画的虚拟性和仿真性,提供大量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益智性游戏,让学生在娱乐的情境中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
  当然,教师把游戏带入课堂,在设计上要考虑其层次性,既要有供优等生选择的较难的游戏题,也要有供后进生选择的较易的游戏题。这样,优等生不会因游戏太简单而感到乏味,学困生也不会因游戏太困难屡屡失败而丧失积极性。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游戏,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整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及激励评价方面下工夫。如适当地让学生选择计算练习的内容、形式、难度和数量。同时不断激励学生,授予学生“口算大王”“计算能手”“估算高手”“解错专家”“最佳小老师”等荣誉称号,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对计算学习乐此不疲。
  为了突破课堂计算学习的时空限制,开家长会时,我们鼓励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教家长如何与孩子玩扑克、猜拳、对口令等游戏,也告诉家长适当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及虚荣心,创设机会让孩子赢,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创造机会,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的学生绝对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和家长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此外,游戏活动还具有社会化功能。这些游戏,有的需要独立思考,有的属于竞赛性质,有的需要合作。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大部分游戏中需要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
  我们知道,“玩”“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可”是人类的共性,更是孩子的天性。为了满足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我们让一年级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为了满足他们“玩”的天性,我们让一年级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为了满足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的天性,我们授予他们光荣称号。“自主学习、快乐练习”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创造机会,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体现素养,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徐斌老师在他的无痕教育世界里,如何关注细节,如何通过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渗透数学思想作一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实践作一参考。  一、细节让
期刊
数学教师的能力,一般关注课堂教学能力。实际上,数学题的命题能力也是我们教师很重要的基本功。好的数学题,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和情感,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设计好的数学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编题时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及差异  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编题时既要考虑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找准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合格水平,使多
期刊
一节课开始的铺垫导入,为的是唤醒学生已有认知,搭建通向新知的跳板,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的生长点。它虽然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但历久弥新,不但能振奋学生情绪,使后续教学更加的跌宕和精彩,而且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最熟悉的开始,设计铺垫导入环节,促使高效学习。  一、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教材安排
期刊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
期刊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是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学生安排的一道习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连续自然数”。生1回答:“像2、3、4……这样的数是连续自然数。”生2回答:“像10、11、12、13、14……这样的数也是连续自然数。”学生的回答说明已理解“连续自然数”的意义,我让学生观察这些连续自然数有什么特点。生3回答:“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我又追问:“你能求出这几
期刊
符号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理解符号感,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符号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呢?下面撷取“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加以解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或感悟。  教学片断一:唤醒经验——感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吗?  生:它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标志。  师:没错,谈到体育,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8月8日在我国北京举行——(29届奥
期刊
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核心。在现实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本文将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寻生生互动的得与失。  一、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发有效的生生互动  在新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往往会根据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设计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复习,安排生生交流,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我出示如下表
期刊
数学教材中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例题和数学习题。对例题的设计与呈现等方面的策略,教师经常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对于数学习题往往较多地关注了习题的评价功能,没有充分挖掘习题的其他教学功能,导致“精讲多练”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容易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离不开数学习题的改革。  新课程需要倡导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期刊
——听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课之感想    不久前,我听了北师大版三年级“分桃子”的试教与展示课,看到了新课改中计算教学的“实在”“扎实”,少了华丽的外表,多了淳朴的个性;少了热闹的活动,多了实在的明理;少了学生之间无效的讨论,多了书写练习的机会……其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采用口算和分一分的方法解答48÷2)  师:48÷2你们会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
期刊
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着重研究并指导学生学法,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地从“学会”到“会学”,让乐学、能学、善学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