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把物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始于问题,学习的创造性也源于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诺贝尔获奖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试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学生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能力,不经过思考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十分重要的任务。
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多记一堆语句和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应试时多考一点分数;为了取得自己教学的“卓有成效”,奉行“严”师出高徒,实行“填鸭”式教学。只满足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多讲多练,搞“题海”战术,尽可能多地布置作业,大量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不管学生的需要,不管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没有时间问、不想问、不敢问、不愿意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当然不善问了。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呢?
一、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学的艺术,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而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不可平铺直叙,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不断创设新颖、有创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以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和物理事实,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的魅力,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想问“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更加刻苦更加勤奋地学习。例如,讲解惯性时,首先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茶杯,茶杯下压一张纸条,第一次缓慢拉纸条,第二次快速拉纸条,看到第一次茶杯随纸条移动,第二次茶杯不动,学生很奇怪,自然会问:为什么?再例如,讲解冲量时,让两个相同的鸡蛋从相同高度自由下落,一个落在石板上,一个落在草地上。看到一个破碎了,另一个没碎,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
二、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个性有情趣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同样有个性有情趣有思想的学生;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被学生爱戴。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明确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学生将来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不能求“稳”怕“乱”,因循守旧。要相信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让学有充分的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追求教学民主,尊重学生意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民主和谐、活泼健康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在知识和情感的两条主线作用下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学生生病,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犯错误,教师要耐心教育,切不可挖苦呵斥学生,更加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害怕心理。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激励性,使学生乐问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探究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尽量保证更多的人都有机会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把思考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也可以在上课时,允许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前,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提问。还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鼓励,积极评价。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改正,允许大家讨论,允许有人保留意见,及时鼓励和赞赏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肯定学生的成果,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敢于提问,也乐于提问。例如,在教室课间可以提问;在操场可以提问;在饭厅可以提问。可以口头提问,可以书面提问。经常表扬提问多的学生,特别是提出有价值、高质量问题的学生。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
学生想问、敢问、乐问还不够,还要善问,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提问,积极有效地提问,循序渐进地提问。不能让学生脱离学习目标,无边无际地随意发问,这样的课堂仅仅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收效可能不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第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井然有序地,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第二,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要向学生暴露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己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寻疑、质疑、释疑,在探究中优化提出的问题,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讲到超重、失重时,我这样引入: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说说你对它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播放录像“在上升的电梯中与在静止的地面上分别称物体的重力,为什么读数不同?”逐步深入,再让学生分组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物体竖直运动时有没有超重、失重现象。经过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学生自然会问出实质性问题:超重、失重现象中是重力变化还是弹簧秤读数变化?弹簧秤的弹力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学生几年,为学生想几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几百年”,我们只教学生几年,但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知识诚然可贵,能力更加重要,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创造一切机会,多想一些方法,创设各种物理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使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多记一堆语句和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应试时多考一点分数;为了取得自己教学的“卓有成效”,奉行“严”师出高徒,实行“填鸭”式教学。只满足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多讲多练,搞“题海”战术,尽可能多地布置作业,大量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不管学生的需要,不管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没有时间问、不想问、不敢问、不愿意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当然不善问了。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呢?
一、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学的艺术,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而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不可平铺直叙,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不断创设新颖、有创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以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和物理事实,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的魅力,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想问“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更加刻苦更加勤奋地学习。例如,讲解惯性时,首先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茶杯,茶杯下压一张纸条,第一次缓慢拉纸条,第二次快速拉纸条,看到第一次茶杯随纸条移动,第二次茶杯不动,学生很奇怪,自然会问:为什么?再例如,讲解冲量时,让两个相同的鸡蛋从相同高度自由下落,一个落在石板上,一个落在草地上。看到一个破碎了,另一个没碎,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
二、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个性有情趣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同样有个性有情趣有思想的学生;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被学生爱戴。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明确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学生将来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不能求“稳”怕“乱”,因循守旧。要相信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让学有充分的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追求教学民主,尊重学生意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民主和谐、活泼健康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在知识和情感的两条主线作用下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学生生病,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犯错误,教师要耐心教育,切不可挖苦呵斥学生,更加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害怕心理。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激励性,使学生乐问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探究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尽量保证更多的人都有机会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把思考的问题记录在本子上;也可以在上课时,允许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前,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提问。还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鼓励,积极评价。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改正,允许大家讨论,允许有人保留意见,及时鼓励和赞赏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肯定学生的成果,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敢于提问,也乐于提问。例如,在教室课间可以提问;在操场可以提问;在饭厅可以提问。可以口头提问,可以书面提问。经常表扬提问多的学生,特别是提出有价值、高质量问题的学生。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
学生想问、敢问、乐问还不够,还要善问,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提问,积极有效地提问,循序渐进地提问。不能让学生脱离学习目标,无边无际地随意发问,这样的课堂仅仅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收效可能不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第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井然有序地,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第二,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要向学生暴露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己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寻疑、质疑、释疑,在探究中优化提出的问题,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讲到超重、失重时,我这样引入: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说说你对它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播放录像“在上升的电梯中与在静止的地面上分别称物体的重力,为什么读数不同?”逐步深入,再让学生分组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物体竖直运动时有没有超重、失重现象。经过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学生自然会问出实质性问题:超重、失重现象中是重力变化还是弹簧秤读数变化?弹簧秤的弹力大小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学生几年,为学生想几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几百年”,我们只教学生几年,但是“问题”意识,“问题”能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知识诚然可贵,能力更加重要,我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创造一切机会,多想一些方法,创设各种物理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使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