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1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吸收生活中的素材,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材中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语言文字传述上一般较精炼,跳跃,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老师应合理地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如学习“生活中的小数”时,教师要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小数和整数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会出现小数?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更精确。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我在教学开始时,补充了一个环节。“同学们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如果你买了两个商品,一个文具盒7.8元,一盒牛奶2.1元,你应该付给营业员多少钱?”学生兴趣来了,纷纷举起手来。“7元+2元=9元,8角+1角=9角,9元+9角=9.9元。”“算得真快,很好!如果你买的文具盒是6.34元,牛奶是12.6元,又该付多少钱呢?”学生依然信心十足,“6元+12元=18元,3角+6角=9角,4分+0分=4分,18元+9角+4分=18.94元。”“你们运算的方法是什么?”教师进一步追问。“把单位相同的数字相加。”学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如果让你列竖式计算6.34+12.6,你觉得下面哪种对齐方式是正确的?”
A、6.34B、6.34
+12.6+12.6
受平时购物经验的牵引,学生很快选出答案B。通过进一步的辨析和讨论,自然引出了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填充空间。合理地引进生活中的素材,不仅增加学习的乐趣,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3.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3.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2吸收生活中的素材,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材中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语言文字传述上一般较精炼,跳跃,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老师应合理地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如学习“生活中的小数”时,教师要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小数和整数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会出现小数?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更精确。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我在教学开始时,补充了一个环节。“同学们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如果你买了两个商品,一个文具盒7.8元,一盒牛奶2.1元,你应该付给营业员多少钱?”学生兴趣来了,纷纷举起手来。“7元+2元=9元,8角+1角=9角,9元+9角=9.9元。”“算得真快,很好!如果你买的文具盒是6.34元,牛奶是12.6元,又该付多少钱呢?”学生依然信心十足,“6元+12元=18元,3角+6角=9角,4分+0分=4分,18元+9角+4分=18.94元。”“你们运算的方法是什么?”教师进一步追问。“把单位相同的数字相加。”学生脱口而出,因为这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如果让你列竖式计算6.34+12.6,你觉得下面哪种对齐方式是正确的?”
A、6.34B、6.34
+12.6+12.6
受平时购物经验的牵引,学生很快选出答案B。通过进一步的辨析和讨论,自然引出了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填充空间。合理地引进生活中的素材,不仅增加学习的乐趣,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3.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3.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3.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