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区域性的影响很大,从风土人情到地名,无一不涵盖其中,本文就针对南北方的区域性不同影响,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地名的差异进行简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名;差异
1.地名——区域性名片
悠远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一笔,而挥洒这一笔的,正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宏观的概念上,一些具体的人情事物其实也被囊括其中,以最简单的地名文化而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地方的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作用,深度的解读地名,也是深入了解区域性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契机,因为地名已经越来约彰显出其区域性名片的作用了。
2.传统文化对于地名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这期间,为民众所居住的地区命名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的。
2.1南方地名多注重“迁移文化”
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客家人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里,一些以“寨”命名的村庄是十分普遍的。就目前而言,人们对于寨的认识可能与村大致等同了,但是在明朝初年以前的时候,人们对于寨的认识还是往往停留在较为负面的称谓上的。这一点,从一些历史小说中,土匪的老窝大多都被称之为“寨”可以完全体现出来。那么为什么这种称呼能在闽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而人们并不排斥呢,仔细研读下来,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震慑作用。这些被称之为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客家人本身就是“外来户”,相对于本乡本土的人而言其生存基础本身就略显不足,起一个较为“彪悍”的地名,首先可以填充一部分人略显不足的自信心。
其二,氏族标签。被牢牢地贴上了迁移人员的标签之后,人丁兴旺的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在本地的发展前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一些较大的氏族就完全掌控了寨中的话语权,由此将一些寨打上姓氏的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来,寨中的人基本上被一个庞大的亲属关系网所笼罩,一旦寨中有突发状况发生的话,想不出手都难了,久而久之,这些大姓的宗族长老就是这些寨的绝对掌控者,有足够的能力与本地人进行抗衡。
在传统文化中,客家人的这种寨影响力是着实不小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尽管他们还是被赋予了“客”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哪一个角度上来说,都已经不能小觑这个本身是外迁但是已经完全融入于本地文化的人群了。而且这些客家人带来的农业、纺织、建筑等技术,也的确让南方地区的民众基础生活水平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2.2黄河地区多注重“农业文化”
黄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十分注重黄河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地区的稳定,因为只有确保了黄河地区的稳定,才能确保有充足的粮食作为稳固政权的基础。随着这种农业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镇”这个概念也得以逐步的成熟起来。
所谓镇,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突出生产资源为主了,其中也涵盖了许多以过剩物资进行交换、交易的场所这样一个概念,当然了,其物质基础仍然是以农业资源为主导的。经过发展和壮大,一个以农业产品为主,农工商相结合的小型区域性资源密集区一旦成熟,那么其势力范围就要比一些发展的相对较为薄弱的村落比起来就强势的多了。
2.3东北地区做注重“军事文化”
要是说起东北地区的地名,其实就简单的多了,因为东北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根本不适合长期居住,即便是在现在,东北地区也是以地广人稀著称的。之所以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能够备受关注,其实是和其特殊的军事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在东北的地名中,“屯”是最常見的,现代人可能因为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认为这种称谓极为老土,但是殊不知这个定位在清朝的时候是极具特殊的军事作用的。作为屯来讲,就是说有着长期且稳固的驻军的,这些驻军的作用绝非是随意性的,而是要时刻面对外敌袭扰的。再加上满族人的“发源地”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在极为讲究氏族观念的满清皇族而言,在东北地区有这么多屯存在就太容易解释了。
3.地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地名的区域性文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力绝非是一个时间节点内达到的短期效果,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名中原有的含义可能已经不再被世人所关注了,但是这些地名,作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还是值得我们去予以关注和重视的。在一些地方,处于突出所谓的“经济挂帅”的前提下,对本地的地名申报变更,特别是一些地方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申请更换地名,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十分的欠妥。
其一,地名文化记载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绝非是因为它的地名土不土,是要看区域性范围内的综合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撑可持续性发展来决定的。当然,类似于“思茅市”变更成“普洱市”的成功例子,应该是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例,并不是一个可复制的经验。在大多数的地方,一个地方的地名已经被生活在这里的人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感情因素,在这里他们留下了绝非是一代人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被融入的也绝非是一个文化的切入点这么简单,如果单纯的靠改名字而抹杀掉这一段历史的话,反倒是有些违背初衷了。
其二,地名文化承载的是一段丰富的记忆。国人讲究“叶落归根”,许多远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来大陆寻根的时候,可能凭借的就是依稀记得的那个地名,可能这个地名小的连地图上都不曾被收录进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名,却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在这一个小小的地名中,蕴含了太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以外的内容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无论是哪个区域的,都不能忽视掉这个给世人带来“根”的希望的地名。
传统的既然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其有强大的影响力,也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聪慧的头脑,要远比某些西方国家的殖民者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地域的时候,简单的以一个“新”字来代替强太多了,更毋须说用数字来命名的街道了。也许这个地名现在看起来的确很“土”,土的可能真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如果仔细的研读这个地名的话,很可能从中能够发掘出一段深刻的历史,也许在这段历史中,恰恰有我们祖辈的身影在其中,这就是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这也是传统文明独有的作用和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小小的地名,就可以显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影响和作用,其本质是悠远的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结晶。作为现代人,既要站在全面的解读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认识地名,也要站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上解读地名。因为被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地名,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个地域的象征,更多的历史内涵被融入其中了。 [科]
【参考文献】
[1]吴增伟,张胜茂.基于GIS的姓氏地名制图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1(04).
[2]李建华,米文宝,冯翠月,杨显明.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人文地理,2011(01).
[3]朱竑,周军,王彬.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03).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名;差异
1.地名——区域性名片
悠远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一笔,而挥洒这一笔的,正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宏观的概念上,一些具体的人情事物其实也被囊括其中,以最简单的地名文化而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地方的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作用,深度的解读地名,也是深入了解区域性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契机,因为地名已经越来约彰显出其区域性名片的作用了。
2.传统文化对于地名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这期间,为民众所居住的地区命名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的。
2.1南方地名多注重“迁移文化”
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客家人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里,一些以“寨”命名的村庄是十分普遍的。就目前而言,人们对于寨的认识可能与村大致等同了,但是在明朝初年以前的时候,人们对于寨的认识还是往往停留在较为负面的称谓上的。这一点,从一些历史小说中,土匪的老窝大多都被称之为“寨”可以完全体现出来。那么为什么这种称呼能在闽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而人们并不排斥呢,仔细研读下来,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震慑作用。这些被称之为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客家人本身就是“外来户”,相对于本乡本土的人而言其生存基础本身就略显不足,起一个较为“彪悍”的地名,首先可以填充一部分人略显不足的自信心。
其二,氏族标签。被牢牢地贴上了迁移人员的标签之后,人丁兴旺的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在本地的发展前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一些较大的氏族就完全掌控了寨中的话语权,由此将一些寨打上姓氏的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来,寨中的人基本上被一个庞大的亲属关系网所笼罩,一旦寨中有突发状况发生的话,想不出手都难了,久而久之,这些大姓的宗族长老就是这些寨的绝对掌控者,有足够的能力与本地人进行抗衡。
在传统文化中,客家人的这种寨影响力是着实不小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尽管他们还是被赋予了“客”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哪一个角度上来说,都已经不能小觑这个本身是外迁但是已经完全融入于本地文化的人群了。而且这些客家人带来的农业、纺织、建筑等技术,也的确让南方地区的民众基础生活水平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2.2黄河地区多注重“农业文化”
黄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十分注重黄河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地区的稳定,因为只有确保了黄河地区的稳定,才能确保有充足的粮食作为稳固政权的基础。随着这种农业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镇”这个概念也得以逐步的成熟起来。
所谓镇,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突出生产资源为主了,其中也涵盖了许多以过剩物资进行交换、交易的场所这样一个概念,当然了,其物质基础仍然是以农业资源为主导的。经过发展和壮大,一个以农业产品为主,农工商相结合的小型区域性资源密集区一旦成熟,那么其势力范围就要比一些发展的相对较为薄弱的村落比起来就强势的多了。
2.3东北地区做注重“军事文化”
要是说起东北地区的地名,其实就简单的多了,因为东北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根本不适合长期居住,即便是在现在,东北地区也是以地广人稀著称的。之所以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能够备受关注,其实是和其特殊的军事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在东北的地名中,“屯”是最常見的,现代人可能因为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认为这种称谓极为老土,但是殊不知这个定位在清朝的时候是极具特殊的军事作用的。作为屯来讲,就是说有着长期且稳固的驻军的,这些驻军的作用绝非是随意性的,而是要时刻面对外敌袭扰的。再加上满族人的“发源地”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在极为讲究氏族观念的满清皇族而言,在东北地区有这么多屯存在就太容易解释了。
3.地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地名的区域性文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力绝非是一个时间节点内达到的短期效果,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名中原有的含义可能已经不再被世人所关注了,但是这些地名,作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还是值得我们去予以关注和重视的。在一些地方,处于突出所谓的“经济挂帅”的前提下,对本地的地名申报变更,特别是一些地方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申请更换地名,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十分的欠妥。
其一,地名文化记载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绝非是因为它的地名土不土,是要看区域性范围内的综合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撑可持续性发展来决定的。当然,类似于“思茅市”变更成“普洱市”的成功例子,应该是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例,并不是一个可复制的经验。在大多数的地方,一个地方的地名已经被生活在这里的人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感情因素,在这里他们留下了绝非是一代人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被融入的也绝非是一个文化的切入点这么简单,如果单纯的靠改名字而抹杀掉这一段历史的话,反倒是有些违背初衷了。
其二,地名文化承载的是一段丰富的记忆。国人讲究“叶落归根”,许多远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来大陆寻根的时候,可能凭借的就是依稀记得的那个地名,可能这个地名小的连地图上都不曾被收录进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名,却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在这一个小小的地名中,蕴含了太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以外的内容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无论是哪个区域的,都不能忽视掉这个给世人带来“根”的希望的地名。
传统的既然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其有强大的影响力,也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聪慧的头脑,要远比某些西方国家的殖民者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地域的时候,简单的以一个“新”字来代替强太多了,更毋须说用数字来命名的街道了。也许这个地名现在看起来的确很“土”,土的可能真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如果仔细的研读这个地名的话,很可能从中能够发掘出一段深刻的历史,也许在这段历史中,恰恰有我们祖辈的身影在其中,这就是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这也是传统文明独有的作用和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小小的地名,就可以显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影响和作用,其本质是悠远的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结晶。作为现代人,既要站在全面的解读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认识地名,也要站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上解读地名。因为被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地名,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个地域的象征,更多的历史内涵被融入其中了。 [科]
【参考文献】
[1]吴增伟,张胜茂.基于GIS的姓氏地名制图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1(04).
[2]李建华,米文宝,冯翠月,杨显明.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人文地理,2011(01).
[3]朱竑,周军,王彬.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