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文学,她们的声音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p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看到南开大学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徐颖果、马红旗主撰),竟不忍释卷,由衷地感谢书作者的潜心钻研,为我国喜爱美国文学的读者奉上这部拓荒性的倾力之作,全面地、系统地展示了美国女性文学发生发展全貌。该书召唤出128名光彩夺目的女性作家,使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她们进行智性的交流,领略她们独特的风采。该书不但扩大了我国的美国女性文学研究范围,而且给我国的美国女性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源。
  1949年,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大声疾呼:“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这声呐喊固然是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呼应,但更多的是对女性沦为“他者”命运的愤怒控诉,其余音至今仍然回荡不绝。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历史的每个时期仍然会涌现出一批批文思敏捷的空灵女子,以笔代言,在精巧细致的文字中庄严地宣告着她们的存在,形成一股回响不止的、铿锵有力的和声。《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正是以国别为界,构建一个专门记录女性声音的安然之所,它致力于梳理美国女性文学的谱系,尤其是将那些一度湮没不闻的文学女性和她们的作品推介出来,为有志于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拓宽了研究的思路。书中还附有每位作家的肖像画或小照,使人对她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无形中拉近了与她们的距离,观之可亲,读之可敬。
  为了突出女性文学史的断代不同于传统史书,女性文学的内容也与传统文学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正是女性文学一直在边缘徘徊的主要原因,因为历史乃是男性书写的历史,文学乃是男性定义的文学),作者避免了人为的断代以及定义和分类,以作家的出生年月为顺序,具体分为四章: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该书凸显了美国女性文学史有别于传统美国文学史,从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以往我们所认知的美国文学史,其研究视角的创新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不仅框定了美国女性作家群的主体结构,也为进一步研究美国女性文学史的断代问题和文类划分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17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系统挖掘,使得五位曾在美国殖民地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女性得以精彩亮相。第一位是被誉为“美国文学之母”的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这是目前国内学界已经开始关注的一位女诗人。其他四位女性分别是安妮·芬恩奇·康威女士、玛丽·罗兰森、萨拉·肯布林·奈特和伊丽莎白·汉森,这几个名字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她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和留下的文字足以震动人心。康威女士在女性的智慧受到轻视甚至无视的时代勇敢地涉猎哲学,写下了《古今哲学原理》一书,挑战了男性在哲学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其思想和成就亦足以与男性哲学家比肩。玛丽·罗兰森开创了被俘叙事(captivity narrative)这一文学流派,她以亲身经历的被俘经过为蓝本创作的《罗兰森的被俘与被释》是美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女性文学作品,其意义自然不同寻常;伊丽莎白·汉森是另一位同样以被俘叙事而列入书中的17世纪作家,这两位命运跌宕起伏的妇女用文字记录了早期的白人移民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展现了在美洲大陆生存的艰辛和危险,但她们并没有将所有的印第安人妖魔化,而是客观地描述了她们所接触到的不同品行的印第安人,此举在当时有利于缓解种族敌对的心理,而在今天更有利于研究者们公允地看待自人清教徒进入美洲大陆后在与土著的相处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萨拉·肯布林·奈特更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细心地将旅途见闻写在日记中,引发了一股日记文学和旅行记事的热潮,她还被认为是为美国幽默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位女性。
  《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一书中占据着最大篇幅的是20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和作品。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时间的优势,易于找到相关的材料;其次是20世纪的女性运动涵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规模最大,妇女的解放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从事挖掘工作,寻找女性的文学遗产,整理出那些被遗忘的女性作品,另一方面投身创作活动,由此催生了数目可观、质量上乘的作品,丰富了女性的思想文库;最后是随着妇女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她们的写作素材更加丰富,写作范围更加广阔,在性别偏见并未完全消除、两性仍未取得真正平等的现状中主动出击,毅然决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徐颖果所言,美国女性文学并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还是关于妇女史和妇女文化的,美国女性文学除了对美国主题文学有贡献以外,还对美国人的妇女观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综观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不啻于是浏览一幅流动着的生动画卷,我们品味到的是妇女从未放弃的自由诉求,感受到的是社会不断迈向文明、进步、和谐的步伐。
  (责任编辑 袁剑)
其他文献
假如让我在纸上画妈妈,我要先画妈妈的嘴巴。因为妈妈的嘴巴爱唠叨,整天让我干这干那,一开口就是“好好学习”……
今天的中国人除了谴责慈禧祸国殃民的丧权辱国之外,更应该反省的是整个文明以及传承这一文明的几乎所有个人,与以人为本、人人平等、遵守法治、尽职尽责的现代宪政文明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劣根惯性。    重读晚清六十年  端木赐香著,华文出版社,2010  叶赫那拉杏贞,1835年11月29日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材胡同(今辟才胡同)。她的父亲惠征是满洲镶蓝旗人,祖辈里面最著名的人物有康熙重臣
提到晚清,你会痛吗?  相信每个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国人,在提到晚清的时候,必定会把它和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封闭落后、媚外欺内、丧权辱国……那是一个令所有国人备感沉重的年代。直至今世,晚清所背负的东西已经超过了一个正常意义的历史范畴,它是中华民族耻辱的近代史的开始,它是东西方文明的悲剧性撞击,它开启了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复杂认知之门。李鸿章直言,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然而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
2007年金融危机在美国产生初期,美国政府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伴随着危机的蔓延,各个国家受形势所迫,相继介入救市,“被迫”回归。直到危机接近顶峰时,许多国家才开始寻求救市良
时光匆匆,转眼我已快十二岁了。在我的童年印象中,妈妈是那么模糊。因为在我刚学走路时,妈妈为了家里的生活能更好,便到遥远的广东打工了,把我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直到现
中国图书出版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已经是注定的了。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这个问题应该很认真地加以论证。  在我的观察中,目前启动了很多走出去的工程。其中重点之一就是“翻译”,似乎只要把中文的翻译成外文的,这个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是不是只要在国外出版了就是走出去了,我看未必。  图书要走出去,不像普通商品那么简单。便宜点、有用并且质量可靠,这并不是图书的要义。一本书必须要深入人心,摇撼灵魂,才能成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着独特、深刻的时代背景:实物总量巨大、人口数量巨大、人均资源匮乏、经济正在转轨、开放环境日趋复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内涵是:短期内,粮食安全表现为国
在我家的一个角落里,一直放着一件“古董”——“飞人牌”缝纫机。听奶奶说,它的年龄比我大多了。奶奶年轻时,一家人的缝缝补补全靠它了。当年的它,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