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巧设悬念、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情景、研讨释疑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培养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事迹,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二、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三、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方志敏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另如教学中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置于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当手帕上火自动熄灭后,学生竟发现手帕安然无恙,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让大家针对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经过激烈辩论与理性分析后,大家终于对实验结果有了正确认识,同时大家对物质燃烧条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研讨释疑,增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实验熄灭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培养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事迹,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二、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三、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方志敏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另如教学中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置于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当手帕上火自动熄灭后,学生竟发现手帕安然无恙,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让大家针对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经过激烈辩论与理性分析后,大家终于对实验结果有了正确认识,同时大家对物质燃烧条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研讨释疑,增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实验熄灭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