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到多载的和解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不论是《春》《背影》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背影》当属最为经典、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席,也是我微小的阅读量里,最让我喜爱的一篇散文。《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经历了多年的教材改革洗礼,“我自岿然不动”,学汉语的地方,就有《背影》。可以说,《背影》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标本,全然是因其为经典,全然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那么,《背影》何以成为经典之作?我想,它承载的是一场迟到多年的亲情和解,一场迟到多年的文化和解。
  一、迟到多年的亲情
  谈起《背影》的情感主题,人们最常说的莫过于是歌颂父爱,是父子情深,忽略了背后更加深刻的意义。“父爱”缅怀这没有错,但绝不仅仅止于此。更充分的说,这是既父子亲情出现裂痕后很多年的某一刻,作者顿悟,心生愧疚,对重建父子亲情关系充满渴望。父子情、愧疚感和希望,三者融为一体,是一种传承,缔结。毕竟,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被爱者和爱人者这般融洽。文章的第一句话,作者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字上由内而外看,那便是“我”和父亲很久没有见面了,“我”很想念他,他的背影更是让“我”念念不忘。这里,我们往往忽略一个点:既然如此想念,却又为什么“不相见”?那个年代,交通也许算不上发达,但必然是不至于落后到“我”和父亲二年余无法相见的地步。可见,“不相见”的原因更是出于主观,个人认为,朱自清在这是有含蓄暗示的。据记载,朱先生的父亲朱鸿钧是一位旧时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政府官员,有能力;同时也有着旧式官僚的不良嗜好,比如说,爱讲排场、爱喝花酒,还娶了一妻一妾,因此闹得满城风雨,丢了职位。破屋偏逢连夜雨,朱先生的祖母听闻这些风波过后,悲伤辞世。此时,朱先生的家庭经济压力颇大,经济全靠其支撑,父亲还领走了他的工资;因此,矛盾在父子之间爆发。也许是子不言父过的传统,朱自清并未在文中提起此事,然而实际上当他从北京回到徐州,知道这些变故时,对父亲是颇为不满的。文章末尾“他触目伤怀……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写得含糊,但字里行间,我们仍知近几年父子关系并不好。知晓了朱自清先生与父亲的这些过往,便为了解《背影》中并不单纯的情感做了铺垫。
  送别的前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又因为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接着他又“踌躇了一会”,最终“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二十多岁,且已婚,属于是个独立的男人了,可以自己前往火车站,并不需要别人担心。父亲却为了送还是不送这一件小事,三番两次踌躇不定,犹豫不决,显然,父亲的表现有些不正常。这是一个非典型的父亲,过于担心。到了车站,父亲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又是“不要受凉”,多么细致的父亲啊,这些关心,反而不像父爱,像母爱。父亲奇怪的表现,过度的关爱,当然不是出于“我”是孩子,需要保护这一层面的考虑,是出于愧疚。父亲想要通过这些弥补自己这些年对家庭的错失,弥补情感需求,获得原谅。但“我”不领情,对父亲的关爱不以为然,“我”享受父亲的照顾,承认父亲应该无条件关心孩子这个格局,认为其正常。不仅如此,“我”还挑毛病,暗笑他迂。父亲的关爱,“我”全然不懂,直到后来,多年以后,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渐渐懂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的,太聪明了,是个反语。“我”什么都懂,却疏于懂父爱,写到这里,朱自清先生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并为后续愧疚感的深化埋下了伏笔。
  送别的重头戏当然是火车站深情送别的描写,尤其是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那段文字,毫无疑问是非常动人的,更是父子和解的强大推动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经典的动作描写中,父亲步履蹒跚,动作笨拙,费劲儿地攀爬。在儿子眼里,父亲的形象最初总是高大威严、无所不能的,可是这一天“我”看到的父亲却大不相同——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软弱笨拙的一面,有卑微渺小的一面。在风尘里老了,谁老了,父亲老了;在风尘里衰了,谁衰了,父亲将衰了。父亲的背影,显得格外沧桑,不禁让人惆怅,看见他的背影,“太聪明”的“我”转而很快地留下了眼泪。沉默而深沉的父爱与父亲的落魄联系起来,有一种浑厚的感人力量,朱自清先生开始懂了。父亲衰老,儿子壮年,父亲和儿子,谁是照顾者,谁是被照顾者,这一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
  二、迟到多年的新文化
  《背影》自问世之后,一直被现代中国人奉为经典,这一地位可谓是雷打不动。现代中国人为何如此看重《背影》?我认为,一定是因为其展现了时代特点,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朱自清与父亲离别发生于1917年,文章写于1927年,从故事发生到文章写成历经8年,这个过程正处于“五四”时期。众所周知,“五四”时期是反传统的时代,反对旧文化,推崇新文化。那些日子里,中国大地上新的东西在萌动,一批“新青年”走上了和父母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试图变革社会的同时,也开始反思“父子关系”,并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诸如1919年10月鲁迅不再专注于古碑古文,而是洋洋洒洒写下六千多字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批判过往的父子观,首先反对子女应以“顺从”作为“孝道”的观点,提出“幼本位”的主张。但在被泛伦理化、泛国家化的教育理念包围中,“父为子纲”观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人的个性的舒展在当时可以说是妄想。父亲享有家庭独有的尊严与无条件尊重,而儿子则变成了正义的有着“五四”新思想的形象,却总被无可奈何地压制着,这就是当时亦旧亦新的父子关系,《背影》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梳理文中的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的变化,是这样的:父亲照顾、管束儿子,父亲是主导,是强势的一方,儿子从属于父亲;后来,儿子开始独立,对变得慈爱的父亲不以为然,开始反抗,父亲被当成坏人。但是,父亲依然是在上层。“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礼的规范下,朱自清保留着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还是搀扶父亲一把。直到很久以后,关系才有了反转。导致反转的便是父亲的背影,透过背影,朱自清对父亲的形象重新审视。朱自清意识到父亲的衰老,父亲的软弱,意识到了父子关系的颠倒变化,自己是时候背负起照顾的责任了。认真分析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究其本源,不过是旧传统和新观念的冲突,父亲的封建家长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冲突,换句话说,这是一对三观不合的父与子。好在随着“背影”再现,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也慢慢从破裂走向和解。
  骨肉亲情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中抒发此类感情的比比皆是,但它们往往带有封建时代显亲扬名等陈腐的报恩观念。“五四”以来,新一代青年的骨肉亲情反映着新的社会内容,带有新的时代特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第一次重点、深刻描写父亲的正面形象,“背影”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关系和家庭结构,父亲背影的老去,也是传统的远去,意味着新文化的到来。所以,《背影》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新旧文化的和解,对“五四”以来的散文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背影》全文一千三百余字,文字简洁,叙述朴实,情感真挚。篇幅短小,却道尽朱自清先生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清新、委婉、隽永的文字里,述实事,抒真情,于细腻之处见精神,没有太多的技巧,而是“无技巧”的技巧,大朴而大巧,历久弥新,扣人心弦,让人过目不忘。父亲的背影上,凝聚着舔犊的情深,混合着朱先生感动的泪水,隐藏着亲情的治愈和延续,暗含着新旧文化的交接,浓缩成一个文化符号,给作者以极大的感染,令人惊叹。
  一场亲情、文化的和解,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可以迟到,但不会缺席。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
  作者简介
  王蕴琦(2000.10—),女,汉族,福建安溪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里,“识字”部分无疑是巩固基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有时对于教授学生识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面对认知尚浅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若在教学时不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师与学生都将会感到吃力,并且学生容易在课后将内容遗忘,导致学过的字又变回陌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识字更加高效呢?本文将浅谈小学低年级“3 3”识字教学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在小学低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立德树人、渗透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注重语文课堂育人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总是关注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等的延续与传承,特别是极为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语文学科有着极为鲜明的人文性,教学实施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的全面、有机统一。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全面
摘 要:证据是指依照相关的诉讼法律规定用来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情况和解决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做出依法裁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由于案件具体情况、复杂程度、社会影响力、涉及的权益大小等不同,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对于证据方法和证据方式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方法和证据方式上做出论述。  关键词:诉讼证据;证
摘 要: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表达,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品质,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造就伟大的光辉品格,雷锋精神高度总结和提炼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体现了一种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精神风貌,完美诠释了个人理想服务于社会理想的伟大情怀。雷锋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而长盛不衰,如今已经融入我国深厚文化基因中,雷锋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即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服务人民,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行;锐意进取,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分析:  2.5倍数的特征”是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
我听过许多公开课,羡慕那些优秀教师行云流水似的教学,也见证过更多的课堂意外的发生,低效运作的现象,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准备、预设生成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措施,让意外生成精彩。  一、课前精心的准备,预设生成  我们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反对精
摘 要:社会飞速的地展,推动着教育前进的步伐,当前的教育展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作为教育者,都希望用创新的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每一种模式的出现都有大批的追捧者追随,“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实践“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模式证明,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活动中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进行课内学习前,先在课外利用自学单自主学
摘 要: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势必要做出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核心素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心素養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随后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带给广大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需要动员自己的语言,使他们能够积累,运用和丰富语言,表达他们的语言是准确、明亮和活泼的。然而,对学生目前使用的语言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该运动中人物的详细描述,让我们得出结论,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准确、生动地描绘人物。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语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描写角度赏
一、主题与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逐渐提高,我们都希望追求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无法吸收太过于复杂的知识,因此幼儿园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通过游戏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教育。创设有意义的游戏,通过游戏开发幼儿的大脑、活跃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看来,对幼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