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孩不笨1》是一部国语电影,但其中有大量的英文对白,电影中两种语言交错使用,英文成为公共空间的权力语言,华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电影在探讨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就语言进行着思考,两种语言在交错运行的同时也在对话并在不同层面展开。
[关键词] 语言 对话 传统文化
新加坡“星霖电影”于2002年出产的梁志强作品《小孩不笨1》主要探讨了儿童教育问题,表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新加坡社会中三个读EM3(三等学生)的苦恼。然而“读书”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已不再是传统文化中读书求仕、治国平天下的内涵,电影中几种语言交错使用的现实,更让人感受到在新加坡的华人世界中,华文以及由华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尴尬。
一、权力语言与日常语言
电影是以Terry为视角,经由他的视野展开:“我从小学华文,华文很好,英文数学很滥,所以才读EM3的。”他的伙伴刘国彬有美术天赋,但他的妈妈只关注他的功课,具体讲就是英文和数学:“我很担心,将来你怎么在一个只注重英文和数学的环境里生存。”Terry的姐姐Saline在华文课上,对老师说华文的要求,挑战性地回答:“我的愿望就是变成洋人,因为变成洋人就不用说华文了。”
英文成为公共空间的权力语言,不仅在教育行为和人们的观念中。在国彬爸爸工作的广告公司中,英文是工作语言,国彬爸爸的华文很好,但他要承担的工作是为酱油广告担任华文翻译。酱油是华人食品,但广告设计用英文做,在对华人播出时只需将其翻译过来,根本不去重新设计;外籍创意总监抄袭了国彬爸爸的设计概念,而国彬爸爸不想去投诉,因为他的英语使他无力争辩;Terry父亲的老字号肉干要做宣传广告,两组创意人员分别用英文、华文表述基本相同的理念,但华文的表述“太过强调本地风格”让Terry父亲暴怒,英文的表述“行销策略太过传统”让他如遇救星。华人生活、华人产品必须通过英文才能进入公共传播空间。
相对来讲,华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电影中有些华人已经不说华文了,多数人物会在表达中转换语言,交错使用英文和华文,其语言转换一是根据场合,一是根据情绪。在市民化的日常生活中,象家庭、市场摊点,人物用华文交流,自然流畅。并常有平民化的幽默与家常的亲切。在人物情绪激动,急切表达的时候;在传递族群经验的时候,华文也会自然出现,成为率性快意之时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象Terry爸爸口中的“老子”、国彬爸爸设计广告中的“中国人的佳节”、文福妈妈的“不会读书人家会看不起你”等等。
二、语言的对话
《小孩不笨1》本身是一部国语电影,但其中有大量的英文对白,电影在探讨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就语言进行着思考,两种语言在交错运行的同时也在对话。对话在不同层面展开。
学校教师在向学生强调华文价值时充满了忧患:“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根;华文的用途是超越你的想象的;不懂华文就失去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不懂华文就不了解自己的族群;不懂华文我们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失去什么。”她在文化立场上阐释着母语的重要性,她将母语看作是民族记忆的母体,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她表达了对母语的文化思考,以及从族群角度对母语的依恋。有趣的是,和教师的讲述进行呼应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广告公司的总裁,在镜头的闪回中,他用自己在现实中的成功经历逐句回应着教师:“在新加坡不懂华文完全没问题……我的生活仍然很好……不懂华文在新加坡是不会做不成生意的。”总裁的现身说法,似乎句句都有回击的力量,但这场关于语言的对话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他们各自秉持着不同的标准,当文化思考和现实用途相遇时,他们只能自说自话,而在当今工具理性主义占据话语主导的时代,我们在教师的话语中听出更多的焦虑,在总裁的脸上看到更多的自得。
电影的后半部,国彬爸爸为了报答Terry,提出用自己的广告营销方式来帮助陷入危机中的Terry爸爸的肉干企业时,我们发现,关于语言的对话从观念层面进入现实,开始进行实证性辨析。在他的营销策略中,他抓住青年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华人的传统节日食品”这一民俗特征;在包装上采用传统喜庆的红色,呈现传统审美风韵:邀请华人巨星现场宣传。与洋人设计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从民俗入手,用华文的思维与词汇,找到能唤起华人共同兴趣、表达其共同生活喜好的元素。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英文的权威,似乎也续接了华文与中国文化、华文与自己族群的思考。
如今,语言殖民是许多民族面临的问题,就像儿童教育问题一样,它也关系到文化的延续、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 语言 对话 传统文化
新加坡“星霖电影”于2002年出产的梁志强作品《小孩不笨1》主要探讨了儿童教育问题,表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新加坡社会中三个读EM3(三等学生)的苦恼。然而“读书”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已不再是传统文化中读书求仕、治国平天下的内涵,电影中几种语言交错使用的现实,更让人感受到在新加坡的华人世界中,华文以及由华文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尴尬。
一、权力语言与日常语言
电影是以Terry为视角,经由他的视野展开:“我从小学华文,华文很好,英文数学很滥,所以才读EM3的。”他的伙伴刘国彬有美术天赋,但他的妈妈只关注他的功课,具体讲就是英文和数学:“我很担心,将来你怎么在一个只注重英文和数学的环境里生存。”Terry的姐姐Saline在华文课上,对老师说华文的要求,挑战性地回答:“我的愿望就是变成洋人,因为变成洋人就不用说华文了。”
英文成为公共空间的权力语言,不仅在教育行为和人们的观念中。在国彬爸爸工作的广告公司中,英文是工作语言,国彬爸爸的华文很好,但他要承担的工作是为酱油广告担任华文翻译。酱油是华人食品,但广告设计用英文做,在对华人播出时只需将其翻译过来,根本不去重新设计;外籍创意总监抄袭了国彬爸爸的设计概念,而国彬爸爸不想去投诉,因为他的英语使他无力争辩;Terry父亲的老字号肉干要做宣传广告,两组创意人员分别用英文、华文表述基本相同的理念,但华文的表述“太过强调本地风格”让Terry父亲暴怒,英文的表述“行销策略太过传统”让他如遇救星。华人生活、华人产品必须通过英文才能进入公共传播空间。
相对来讲,华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电影中有些华人已经不说华文了,多数人物会在表达中转换语言,交错使用英文和华文,其语言转换一是根据场合,一是根据情绪。在市民化的日常生活中,象家庭、市场摊点,人物用华文交流,自然流畅。并常有平民化的幽默与家常的亲切。在人物情绪激动,急切表达的时候;在传递族群经验的时候,华文也会自然出现,成为率性快意之时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象Terry爸爸口中的“老子”、国彬爸爸设计广告中的“中国人的佳节”、文福妈妈的“不会读书人家会看不起你”等等。
二、语言的对话
《小孩不笨1》本身是一部国语电影,但其中有大量的英文对白,电影在探讨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就语言进行着思考,两种语言在交错运行的同时也在对话。对话在不同层面展开。
学校教师在向学生强调华文价值时充满了忧患:“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根;华文的用途是超越你的想象的;不懂华文就失去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不懂华文就不了解自己的族群;不懂华文我们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失去什么。”她在文化立场上阐释着母语的重要性,她将母语看作是民族记忆的母体,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她表达了对母语的文化思考,以及从族群角度对母语的依恋。有趣的是,和教师的讲述进行呼应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广告公司的总裁,在镜头的闪回中,他用自己在现实中的成功经历逐句回应着教师:“在新加坡不懂华文完全没问题……我的生活仍然很好……不懂华文在新加坡是不会做不成生意的。”总裁的现身说法,似乎句句都有回击的力量,但这场关于语言的对话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他们各自秉持着不同的标准,当文化思考和现实用途相遇时,他们只能自说自话,而在当今工具理性主义占据话语主导的时代,我们在教师的话语中听出更多的焦虑,在总裁的脸上看到更多的自得。
电影的后半部,国彬爸爸为了报答Terry,提出用自己的广告营销方式来帮助陷入危机中的Terry爸爸的肉干企业时,我们发现,关于语言的对话从观念层面进入现实,开始进行实证性辨析。在他的营销策略中,他抓住青年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华人的传统节日食品”这一民俗特征;在包装上采用传统喜庆的红色,呈现传统审美风韵:邀请华人巨星现场宣传。与洋人设计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从民俗入手,用华文的思维与词汇,找到能唤起华人共同兴趣、表达其共同生活喜好的元素。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英文的权威,似乎也续接了华文与中国文化、华文与自己族群的思考。
如今,语言殖民是许多民族面临的问题,就像儿童教育问题一样,它也关系到文化的延续、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