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理解诗歌,离不开诗的意象。所谓诗歌的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 读者再根据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余光中《论意象》)心理学认为意象是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依据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意象的具体含义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以意象指自然景象的形象。诗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的元件、基础和构架。诗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
意象进入诗以某种手段组合起来时,使诗的表层呈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蕴的有序的结构形态。意象结构就是情感结构有序的物化形态。从意象结构与审美情感关系的角度,可把诗歌的意象结构分为几种样式。
一、并列式意象组合
并列式意象组合艺术,在诗歌中较为普遍,即用同一空间或同一逻辑起点的两个以上的意象作平行组合,意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若干个别意象只是作为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置的、铺陈的、互补的。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略),诗人辞官归隐,回到田园生活,心情愉悦。诗人要表达归隐超脱情怀,诗的意蕴既要凝练又要深刻。那么它就不是某个孤立意象所能承载的。因此,诗人选取了系列意象作为“愉悦”的情感载体。“榆柳”、“桃李”、“烟”、“狗吠”、“鸡鸣”,创造了分外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把田园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是对官场的彻底否定。诗中这一系列意象并不借语法逻辑而直接并置、拼合。其所产生的新的意象结构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超越了诸意象之和,构筑起意味不尽的意象世界。从而使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得以表达,使诗的语言更为凝练,更为健满有力。
二、叠加式意象组合
诗歌中也会看到不同的形象承载的是同样的情感意念。诗人用不同形式的语言外壳对某一意象进行累加,或者说是对同一情感意念反复进行强调。对于抒情明理事力求急切透辟的散曲而言,这种意象结构无疑能把曲中要表达的感情强调得尤为突出。如周文质的[正宫·叨叨令]《失题》:
呜呀呀寒雁空中叫,扑冬冬禁鼓楼头报,淅零零疏雨窗间哨,古丁当铁马檐前闹。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纵然有梦还惊觉。
曲中的四种自然声响:寒雁叫、禁鼓报、疏雨哨、铁马闹,无一例外透露的都是诗人的“愁”。全曲即由这些表现愁绪的相同意象叠合而成。
三、递进式意象组合
所谓递进式意象组合,指循着诗人情感流动的曲线,采取顺移推进的手法来采撷形象,构造意象,表现出一种层次的嬗递,常常带有叙述性甚至情节性的特点。如韩愈的《苦寒》一诗,前面刻画苦寒本已穷形尽相,最后还以麻雀的心愿描写苦寒难捱:“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燖。”麻雀受冻不堪,宁愿被弹射而死,因为死了,便可以被汤煮火烤而暖和。递进至此,夸张至极,想象至奇,令人叹绝。
乔吉的[双调·水仙花]《寻梅》也是递进式意象组合的杰作: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全曲写的是诗人“寻梅”的经过,使人可窥见作者的情感:自己的人格与梅一样高洁绝俗。 遗世独立,可谓傲骨,但又郁郁不得志!“两履霜”乃风尘之苦的形象描绘;“孤山”是指宋代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的隐居之地,以林逋自喻;“笛凄”象征从追求高洁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后的忧伤之极。“淡月昏黄”则是巧妙暗用林逋《梅花》诗中“暗香浮动黄昏”一句写尽咏梅之意,更把自己的失意心情与梅花的凄清动人融为一体,构造出一种悠然不尽的意境。这一系列意象的呈现是循着“寻梅不见—随风寻梅—醉赏傲梅—酒醒伤怀”的时间过程层层递进的。
递进式意象组合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时间上没有明显的承续关系,但却有情感逻辑上的承续关系。
四、跳跃式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歌在时空结构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现实和空间进行“超越”。诗人的意念在掌控着意象化的时空。一首诗歌可以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其生发的某种意念和意念的流动,将不同时空的景象汇集在一起。因此,我们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此地与彼地等不同时空界域的景观汇融于一诗的作品。
跳跃式意象组合便是建立在诗歌“超越”性的基础上,构成诗中意象的跳跃式组合,以意象间的张力,造成情感的空间幅度。请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凭借想象描写边地的浴血战斗。一面黑云压城,一面甲光向日,时而角声满天,时而鼓声不起,诗中抒写跌宕起伏,跳跃自如;黑云、紫塞、红旗,交相辉映。全诗并不局限在一个定点的或是静止的现实时空选取意象,其意象与意象的组接是跳跃的,非承续的,由此所构造的是一个多元的延伸的“时空”,但是这个“时空”又没有跨越诗人的情感空间。相反的,时空的错综变化,不用时空意象间的引力,更加拓展了情感的空间幅度,使感情的表达更为深厚。
(责编 雷 艳)
意象进入诗以某种手段组合起来时,使诗的表层呈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蕴的有序的结构形态。意象结构就是情感结构有序的物化形态。从意象结构与审美情感关系的角度,可把诗歌的意象结构分为几种样式。
一、并列式意象组合
并列式意象组合艺术,在诗歌中较为普遍,即用同一空间或同一逻辑起点的两个以上的意象作平行组合,意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若干个别意象只是作为一幅完整画面的局部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置的、铺陈的、互补的。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略),诗人辞官归隐,回到田园生活,心情愉悦。诗人要表达归隐超脱情怀,诗的意蕴既要凝练又要深刻。那么它就不是某个孤立意象所能承载的。因此,诗人选取了系列意象作为“愉悦”的情感载体。“榆柳”、“桃李”、“烟”、“狗吠”、“鸡鸣”,创造了分外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把田园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是对官场的彻底否定。诗中这一系列意象并不借语法逻辑而直接并置、拼合。其所产生的新的意象结构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超越了诸意象之和,构筑起意味不尽的意象世界。从而使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得以表达,使诗的语言更为凝练,更为健满有力。
二、叠加式意象组合
诗歌中也会看到不同的形象承载的是同样的情感意念。诗人用不同形式的语言外壳对某一意象进行累加,或者说是对同一情感意念反复进行强调。对于抒情明理事力求急切透辟的散曲而言,这种意象结构无疑能把曲中要表达的感情强调得尤为突出。如周文质的[正宫·叨叨令]《失题》:
呜呀呀寒雁空中叫,扑冬冬禁鼓楼头报,淅零零疏雨窗间哨,古丁当铁马檐前闹。睡不着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纵然有梦还惊觉。
曲中的四种自然声响:寒雁叫、禁鼓报、疏雨哨、铁马闹,无一例外透露的都是诗人的“愁”。全曲即由这些表现愁绪的相同意象叠合而成。
三、递进式意象组合
所谓递进式意象组合,指循着诗人情感流动的曲线,采取顺移推进的手法来采撷形象,构造意象,表现出一种层次的嬗递,常常带有叙述性甚至情节性的特点。如韩愈的《苦寒》一诗,前面刻画苦寒本已穷形尽相,最后还以麻雀的心愿描写苦寒难捱:“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燖。”麻雀受冻不堪,宁愿被弹射而死,因为死了,便可以被汤煮火烤而暖和。递进至此,夸张至极,想象至奇,令人叹绝。
乔吉的[双调·水仙花]《寻梅》也是递进式意象组合的杰作: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全曲写的是诗人“寻梅”的经过,使人可窥见作者的情感:自己的人格与梅一样高洁绝俗。 遗世独立,可谓傲骨,但又郁郁不得志!“两履霜”乃风尘之苦的形象描绘;“孤山”是指宋代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的隐居之地,以林逋自喻;“笛凄”象征从追求高洁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后的忧伤之极。“淡月昏黄”则是巧妙暗用林逋《梅花》诗中“暗香浮动黄昏”一句写尽咏梅之意,更把自己的失意心情与梅花的凄清动人融为一体,构造出一种悠然不尽的意境。这一系列意象的呈现是循着“寻梅不见—随风寻梅—醉赏傲梅—酒醒伤怀”的时间过程层层递进的。
递进式意象组合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时间上没有明显的承续关系,但却有情感逻辑上的承续关系。
四、跳跃式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歌在时空结构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现实和空间进行“超越”。诗人的意念在掌控着意象化的时空。一首诗歌可以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其生发的某种意念和意念的流动,将不同时空的景象汇集在一起。因此,我们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此地与彼地等不同时空界域的景观汇融于一诗的作品。
跳跃式意象组合便是建立在诗歌“超越”性的基础上,构成诗中意象的跳跃式组合,以意象间的张力,造成情感的空间幅度。请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凭借想象描写边地的浴血战斗。一面黑云压城,一面甲光向日,时而角声满天,时而鼓声不起,诗中抒写跌宕起伏,跳跃自如;黑云、紫塞、红旗,交相辉映。全诗并不局限在一个定点的或是静止的现实时空选取意象,其意象与意象的组接是跳跃的,非承续的,由此所构造的是一个多元的延伸的“时空”,但是这个“时空”又没有跨越诗人的情感空间。相反的,时空的错综变化,不用时空意象间的引力,更加拓展了情感的空间幅度,使感情的表达更为深厚。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