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说明文

来源 :中学文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点聚焦
  
  [重点、难点、考点]
  近年来,在中考中,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常见考查重点难点如下: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把握说明特征;③明确事理的因果关系;④辨析说明顺序;⑤辨析说明方法,明确方法作用;⑥品析说明语言;⑦联系文本生活,运用科学原理,领会科学精神。
  
  [误区警示]
  在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中,考生由于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理解不够深入、答题不够规范等因素,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如:
  1.筛选信息不够完整。如解答2005年南京市中考题“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的词称呼水葫芦”时,许多同学只是说了一点理由:“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即“危害大”,而对其第二条理由——根治水葫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则鲜有同学能够解答出来。
  2.语言效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未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因而答题缺少针对性,显得十分空洞。如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第21题“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第22题“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中答题时,许多考生就没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答题。
  3.积累与拓展迁移类试题的解答随意性很大。联系生活实际解题,当然需要开放的思维空间,但是不能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与文本内容一定要相关联,如2006年陕西省课改区第10题“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许多考生所说的理由十分荒谬,显然是没有认真地研读文本,也没有严肃地答题。
  
  二、名师攻略
  
  [基础知识]
  初中阶段的说明文阅读常涉及到如下的知识:
  l.从说明的内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侧重介绍建筑物的事物类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凡尔赛宫》等等;一类是侧重介绍科学原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沙漠里的怪现象》等等。对于前者,应当能够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后者,一定要能够理清其内在的联系。
  2.明确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①时间顺序(程序),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介绍克隆实验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而《活板》一文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刻字、制板、排板及拆板,就是按照程序进行说明的。②空间顺序。这种顺序主要体现在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中,如《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等。③逻辑顺序侧重于运用在介绍科学原理的说明文中,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3.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首先应当能够识别这些说明方法,其次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说明语言。说明的语言以准确见长,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或平实,或生动。
  
  [解题技巧]
  一要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旬。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要把握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要准确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要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要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领会说明的重点: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一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要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地辨析语言特点及作用: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阅读说明文首先应明确说明的对象,应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事理性说明文布景方位,则弄清楚说明对象的前因后果,也属于把握说明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今后还会侧重于此方面的考查,只是考查的方式可能会多样化一些,考查题的表述可能会更巧妙更隐蔽一些。这需要在阅读与解题时细加辨别。有的试题侧重于考查全面的内容与特征及关系。有的则考查某一段或几段的说明对象,这些都是此能力点考查变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中考试题对说明的顺序的考查,更注重的是对采用相应的说明顺序的原因的分析与探究,而不是只要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名词就行了,客观地说,实际上是对学生说明顺序的理解剖析能力的考查得到了加强,而绝不是淡化。此能力点的试题,主要有两种题,其一是指出所用的说明顺序,其次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采用此种顺序的作用与效果。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均需要对说明的顺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说明的思路有一个 理性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对说明方法的考查越来越多样化,对名词术语的考查少了,要求写一个名词的试题少了,但是对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的考查却更加深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首先明确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等等;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说出具体的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有时还要求考生运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进行拓展训练,如2005年南京市中考题就要求考生给“绿色污染”下一个定义。
  品味语言的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对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一直穿插在各种文体的教学中。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见长,体现了科学的求实精神。当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的语言有很多种风格,有的平实朴素,有的以生动见长,以体现被说明对象的趣味性,这种语言风格在科学小品文中特别多。常见的考查试题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说出语言的效果;二是比较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的优劣;三是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仿写相应的句子,通过句子来体现语言特征。
  
  [典型考题例析]
  (2007年南京课改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思考题。
  
  在节日里徜徉
  
  ①有的日子,值得人们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②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情,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会议,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③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它们从历史烟尘中逶迤而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弥散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霏霏细雨,浸湿了祭祖怀亲的心绪,使中国历史长卷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思。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人们赛龙舟、插菖蒲,千百年来,沿袭不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共享一轮明月,吃月饼,叙家常,念亲人,表达浓浓的祝福和思念,成为每个家庭最温馨的生活亮点。“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节日旋律中最高的音符,人们心灵深处的情绪在这时得到彻底爆发。灯笼、爆竹、春联成了节日的经典形象,绚丽的色彩和欢庆的声浪使春节尽情绽放。围绕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主题,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着春节气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灯会就颇为有名。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延续至今。现在的灯会集中在夫子庙举办,自春节始,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灯如海,人如潮,一派盛世景象。传统节日承载了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情,像水一样拍打着你,让你感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穿透你的肌肤,进入你的灵魂深处。
  ④人的生命之树缀满了节日的彩灯。有些节日不具有公众性而具有个体性,只属于你自己。生日,就是隶属于你名下的日子。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时间、老人认领了你,你从此来到莽莽天地间面对尘世的快乐和忧伤,你踏着这个日子走向成熟。这一天,是你年轮的标志,是你生命的刻度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加减法规则越来越明晰而透彻了。婚庆日,也是隶属于你的特殊日子,它是婚姻的里程碑。因为婚姻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有太多的跌宕起伏,这个日子就显得特别珍贵,值得庆贺纪念。婚姻的进程伴随了岁月的风霜雪雨,但婚庆日始终是婚姻的常青树,使婚姻充满盎然的绿意。这些节日没有公众性,也许不像公众性节日那样有确切的指向和鲜明的主题,但是,它们依然蓬勃在你的生命家园里,不管你珍视还是遗忘,它们总是按时来按时去,脚步匆匆而踏实,使你的生命丰满起来。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用自己的话概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①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②染成了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________
  传统习俗:_________
  (2)从①③两处画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对( )处简要品析:__________
  4.③段中写春节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灯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一项是( )
  A.每逢这样的节日……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
  B.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共享一轮明月,吃月饼,叙家常,念亲人,表达浓浓的祝福和思念,成为每个家庭最温馨的生活亮点。
  c.若干年前的这一天,时间老人认领了你,你从此来到莽莽天地间面对尘世的快乐和忧伤。
  D.婚姻的进程伴随了岁月的风霜雪雨,但婚庆日始终是婚姻的常青树,使婚姻充满盎然的绿意。
  [解析与答案]题1考查本文的说明内容,同时兼顾了对说明对象间的关系的考查;题2属于对说明内容的感知,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题3是对说明语言的理解;题4考查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题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1.(1)公众节日 (2)民族传统节日 (3)生日 2.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纪念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节日。(意对即可) 3.(1)历史故事:屈原投江;传统习俗: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2)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纪念屈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②准确传神地表 现出屈原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或: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屈原的精神随着端午习俗传遍中华大地。(意对即可) 4.以金陵灯会为例,说明各地衍生出许多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着春节气氛;体现了传统节目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意对即可)5.C。
  
  [权威预测]
  2008年各地中考卷对说明文阅读考查,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考查力度:
  1.引导学生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弄清楚说明对象的内在事理,今后还会侧重于此方面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可能会多样化一些,考查题的表述可能会更巧妙更隐蔽一些。这需要在阅读与解题时细加辨别。有的试题侧重于考查全面的内容与特征及关系。有的则考查某一段或几段的说明对象,这些都是此能力点考查变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中考试题对说明的顺序的考查,更注重的是对采用相应的说明顺序的原因的分析与探究,而不是只要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名词就行了,客观地说,实际上是对学生说明顺序的理解剖析能力的考查得到了加强,而绝不是淡化。此能力点的试题,主要有两种题,其一是指出所用的说明顺序,其次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采用此种顺序的作用与效果。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均需要对说明的顺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说明的思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3.对说明方法的考查越来越多样化,对名词术语的考查少了,要求写一个名词的试题少了,但是对说明方法的效果与作用的考查却更加深入了。
  4.常见的考查品味语言的能力的试题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说出语言的效果,二是比较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的优劣,三是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仿写相应的句子,通过句子来体现语言特征。
  5.阅读说明文,特别注重将先进的科技理念转化成生产力,造福于生活。阅读科技说明文后,能否指导生活、服务生活就是近年来中考命题者的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今后的试题中还将会大行其道。作为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对文体信息的解读,因为有许多献策与建议实际上就已经蕴含在文章的内容之中了,此外自己的良好的建议与意见,在表述时也注意简洁性,因为说明是必须简洁的。
  6.对多种素材进行整合探究。《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关注学生整合不同资料的能力,因而,2008年的说明文阅读中会大量出现一些整合资料探究规律类试题。
  
  三、破关训练
  
  [基础题]
  (一)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迭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_广泛流传。
  2.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3.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①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②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③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④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⑤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 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⑥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洗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中加点的“零门槛”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从本文看,博客的意义有哪些?
  4.第⑦段提到,博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你是怎样看待博客的呢?请结合本文,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提高题]
  
  (一)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地震造成海底断层移动的幅度过大时,就会导致断层间产生空洞,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就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美国和日本属于海啸预警做得非常好的国家。美国夏威夷海啸预警中心在太平洋设有近百个监测站,可以随时监视海面波动、海啸的发生和强度,及时发出警报。1983年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海啸发生后第7分钟,最靠近震中的验潮站观测到海啸波的到达,第14分钟时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制作的警报已向日本全国发布,并同时传达到太平洋沿岸各国政府指定的海啸防御机构。从而使这次海啸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1.为什么说海啸的预警工作非常重要?
  2.海啸发生时,为什么“越在外海越安全”?
  3.“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的作用?
  4.文中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从下列三组数据中选择一组数据,简要说明运用该方法的好处。
  A.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B.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沿岸。
  C.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l米左右,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
  5.读了本文后,再结合你对2004年末印度洋海啸情况的了解,谈谈这次灾难造成近二十万人生命和数以亿计财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海啸的产生和预报》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谈谈你对海啸、地震等新的认识。
  2005年3月28日的地震之所以未引发大海啸,是因为该地震的震源位于东经97.O度、北纬2.2度的海底地表以下约30公里处。地震引起海啸的条件是地震导致深海海底地表上下剧烈错动。去年12月的地震虽然与此次地震的震级差不多,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上一次深了大约20公里。因此引起的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比上一次小。据外电报道,澳大利亚方面在这次地震发生后,测到了浪高约25厘米的“微型海啸”。据此推断,此次地震确有可能只引起了较小的海底地表错动,没有引发大海啸。此外,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去年印度洋大地震震源以南约200公里,距离我国更加遥远,且震级更小,因此不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尽管此次印尼地震也造成近千人的伤亡,这与去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数十万人遇难的惨状相比,情况要好得多。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破坏性地震,这次伤亡人数会相对少很多呢?
  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专家罗伯特·赛萨罗认为,此次地震能量释放方向的差异,是导致伤亡人数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表示,此次地震的主要能量释放方向是西南,那里人烟稀少,因此人员伤亡情况不大。至于地壳剧烈运动向北部地区所传递的压力,早就被地震的威力所抵消。赛萨罗说:“我们认为地震主要向l西南方释放能量,即(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斯群岛方向。”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 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来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清代中期是杨柳青年画的全盛时期,那时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面壁作画17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宽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鲜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具独特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年画《万事如意》,画面上的娃娃,一手拿莲花,一手拿如意,身旁有万年青和柿子,取“万”、“柿”与“万事”谐音,寓意是连年万事如意,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神话传奇,也有历史故事、世俗风情,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历史,将下表中①④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5.贴年画是我们民族过春节时的民俗,请你判断下作品所反映的是哪一个节日的民俗。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答:①反映的是____________;②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
  
  [冲刺题]
  
  (一)筷子
  ①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作为独特的餐具,我国先人拥有筷子的发明权,当无争议,故而属于“四大发明”之外之第五大发明也。
  ②筷子之起源,似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可以想像,当时是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亦经历过直接使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或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③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上古时代,无金属器具,而兽骨则短而脆,不易加工。当时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④筷子古名曰“箸”,考我国史籍,《礼记·典礼》有“饭黍毋以箸”之语,这是筷子最早的文字记载;《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按:“象箸”是象牙所制的筷子,“唏”是哀叹的意思,因纣之奢华而箕子哀叹)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⑤关于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著为“快”;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⑥筷子源远流长,种类甚多;制材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造型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世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⑦筷子与人们日常生活十分密切,所以文学作品和史籍中,多有对筷子的记载。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时,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 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一侧,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使用筷子有多种禁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禁忌有些已显得可笑,但大多仍具有参考价值。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犬方,就应在使用筷子时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1.②反映的②反映的上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筷子作了介绍
  2.根据文义,用一句话给“筷子”下个定义。
  3.第④段画线句有人说要删去加点的“似”,还有人认为要在这句末尾加“之前”两字,关于这两种说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你对它的看法,并讲明理由。
  4.完成下面两个小问题。
  (1)如果让你来介绍筷子,你还会从哪些方面介绍?(除了作者已介绍过的)至少答两点。
  (2)下面关于筷子的诗句,哪一句放在第①段比较合适?并简要说说理由。
  A.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朱淑贞: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出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c.冯骥才:莫道筷子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D.程良规:殷切向竹筷,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二)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胡龙成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的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好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其二是饮食结构。北方人的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使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的适应严寒的环境;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削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北方人的鼻粱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而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同时愈往南方,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南方气候湿润,风沙少,眼睛的开度大,外形显得大而圆;北方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多风沙天气,眼裂较狭长,上眼皮不显横纹,双眼皮少,泪阜被蒙古褶遮住,以免风沙吹入眼中,并保证眼球表面湿润。
  ⑤最后,从皮肤的颜色深浅来看,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与太阳的辐射有关。南方纬度位置低,太阳高角度大,紫外线辐射比较强,深色表皮能将大部分紫外线吸收,使皮肤下面的组织不会受过多紫外线的照射而损害,因此南方人体肤色较深;北方纬度位置高,太阳低角度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比较少,而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浅色皮肤有利于吸收紫外线,所以北方人的肤色一般都比较浅。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和地势有关。东部山地丘陵区雨水充沛,树林茂盛,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削弱了太阳的辐射,人体接受紫外线比较少,皮肤比较白;西部高原地区,空气中氧气不足,人体中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红细胞增多,加上紫外线和风沙的刺激,皮肤颜色比较深。
  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例如,江淮地区,地处南北的过渡地带,这里的男子既有北方的高大剽悍,也有南方的精瘦刚强;女子既有南方姑娘纤细婀娜的身姿,又有北方姑娘白皙红润的皮肤。
  1.通读全文后填空。
  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从全文看,“形体”是从______和________方面说明;“容貌”从____________方面说明;“肤色”是从________方面说明。
  2.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1)“地理环境”是指_________
  (2)人体特征差异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一
  3.阅读第②③段,引用文中语句填表。
  
  4.阅读第④段,分析本段的写法。
  (1)本段除了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内容更加________________。
  (2)本段采用“总分”结构,请加以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肤色深浅来看,为什么南北方差异和东西部的差异都与太阳的辐射有关?(要求:简答,点到为止)
  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需要说明”最后一段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名题]
  (2007年江西课改区)
  
  (一)“植物大熊猫”——四合木  王海艺
  
  ①四合木,蒺藜科四合木属于落叶小灌 木,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是1.4亿年前古地中海孑遗种,目前公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
  ②四合木高30-50厘米,成簇生长。根节上生有白色的毛根,有光泽或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叶片很小,肉质,圆润翠绿,表面有一层白毛。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花期5-6月。在荒原上,它的长相可算得上是植物中的“美人”。四合木果期是7-9月,果实为蒴果,四深裂,形成像四个小翅膀一样的结构,很多资料把它称为“四翅油葫芦”。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近几年,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砍伐四合木的事情已经不见了,“油柴”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四合木还是长寿植物,根据DNA检测结果,四合木的遗传多样性接近130。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③四合木的主要分布区地中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陆性气候强烈,年均降雨量1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很低,植物种类很少,四合木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至今,堪称奇迹。
  ④可是这种在高温,缺少水分、养分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成功存活的孑遗植物,在水分、养分充足,温度阳光适宜的环境下,却难以适应。[甲]1999年,昆明世博园种植了四合木,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⑤[乙]四合木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强干旱地区生存的植物,固沙效果很好,沙子飘落至四合木生长的地区,都会在植株下方不断堆积,最后形成像小沙丘一样的小山包,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⑥[丙]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四合木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但平均正常开花植株仅占植株总数的11%,由于干旱和盐碱,种子发育和萌发常受到抑制,故其中又只有1%的种子能够成熟繁殖。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但与山羊剪刀般的嘴巴和当地居民的砍柴刀相比,大量工厂的建设,给四合木带来的破坏远远要严重得多。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四合木分布区便利的水利、交通、丰富的矿产以及低廉的地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大片四合木连同它生长的地皮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厂房,而这些工厂对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给四合木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⑦近年来,沙漠已越过了黄河,乌海成了沙尘暴的必经之路。[丁]一系列环境教训使乌海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大意义。四合木的保护工作也成了当地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的重点。对四合木的砍伐行为被禁止,四合木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实行人工看护。
   ⑧2002年,中国首家四合木珍奇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2006年,四合木在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繁殖成功。
  ⑨2006年11月,105棵四合木小苗落户北京植物园,大约经过一两年的生长之后,将分栽在植物园景观道路两侧,成为新的景观植物。成为城市绿化植物,也许将成为四合木数量发展壮大、告别濒危现状的新途径。
  1.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一句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正确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中的一处。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四合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都生长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B.四合木存活期长,它的遗传多样性超过130多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D.在人们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发展前景广阔。
  6.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地球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每次消失的生物种数在65%-95%之间。近年,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种群正在步入濒危植物行列,英国科学家提出“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观点,引起人们深思……
  
  (2007年重庆)
  
  (二)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形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形“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远古巴渝”: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
  5.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人们(包括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校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虽是立足课本,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我们还应从课本、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引导他们关注现实和社会,关心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比如党的“十七
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咏雨诗篇,在这些诗中,诗人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倾注于“雨”这一自然事物之中,或表现出安闲自适的情怀,或表现出不尽的相思哀愁,或表现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宽广胸襟。  春雨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最善解人意,在春天到来时悄然而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如此,它还总能勾起诗人的情思,引发他们对春天乃至人生的赞叹感慨,表现他们闲适恬淡的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编制了计
单项选择    ( )1.—Look at_______girl under the big tree.Is she Mrs Black’s daughter?  —Yes,she is.  A.a B.an C.the D./  ( )2.—Conld I use your markers,please?  —Of course,you________.They are inmy ba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达到让学  生终生受益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读、写”能力一直就是语文教师紧抓的重点,“说”的能  力也渐被关注和重视,但一般很少对学生“听”的能力作系统训练。其实,“听、说、读、  写”,“听”排在首位,足见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单从语文学科来讲,会“听”,就能“听”出一堂课的纲目重点和课堂内容的层次感,就能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消化教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学生,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积极探寻着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期,是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具备更进一步的创新阅读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以课文的最后一段为“钥匙”,通过有效提问,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文末说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读包括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语感的建立和提高。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反复品味作品内涵、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重视朗读训练,不是浪费学生时间的行为,而是回归教学本位的
小宇是一名校园小记者,此次负责采访青少年绘画大赛的四名得奖者平平、冉冉、洋洋和兵兵。小宇并不认识四人,只知道平平和冉冉是兄弟,洋洋和兵兵是兄弟。首先,小宇要搞清楚他们四人分别擅长作什么画,才能顺利进行采访。  关于自己所擅长的画作,四个人进行了如下描述——  ①正在画国画的少年说:“画油画的少年是洋洋。”  ②坐在油画面前的少年说:“画水彩画的少年是兵兵。”  ③画水彩画的少年说:“画水粉画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