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贵族教育有多高大上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zeng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上古时期的贵族教育最初是宗教性的,比如地中海东部的教师多由祭司担任,他们知识不太多,巫术却不少。
  因为希腊天气炎热,大家穿衣服少,户外活动又多,动辄去广场演讲、朗诵戏剧;农业落后,航海发达,战时又是全民出征,做这些事都得有个好身体。所以古希腊上等公民的教育项目便是锻炼身体、跳舞、音乐,再是基本政治理论(教你怎么表决)、修辞学(教你怎么说话)、基本的战术素养、航海学等,每个公民都用得上。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大多豪门家族也得作亲民状,而且教育课程紧随希腊:舞蹈、音乐、修辞学、打架等。
  这就算是上古的好教育了——那时能接受教育的公民地位就不算低了,毕竟许多人还只是奴隶呢。
  后来进入封建时代,封地列爵,贵族就是地主,平时农忙,战时随征。既然如此,贵族的教育也得偏于实用:会骑马且会马上决斗,还得学着怎么打赢而不弄死对手——因为当时陛下常不发军饷,打仗很亏本,要挣钱得把对方打落马下,可以勒索赎金。
  11-12世纪,中央宫廷与地方城堡有各类觐见规程,于是欧洲大小贵族都以宫廷礼仪为榜样。因此,贵族孩子自小学说官廷式的语言、仪态,等把日常礼仪学烂熟了,然后便是舞蹈、唱歌及下象棋——那会儿欧洲人学下国际象棋,似乎主要是冲着教育去的。男孩、女孩基本都是这么一路过来的。
  到六七岁,男女开始分班。男孩要学读写,除了当地语言,通常还有拉丁文;女孩学读写就闲散多了,而且拉丁文并非必修。男孩得学骑马、射猎、使用各色武器,最晚从14岁开始学一些骑士的基本功,目的是锻炼身体以便穿得起盔甲,还锻炼使剑和投枪。
  女孩不学打架,但也得学骑马,还有女侍或贵族夫人教她们如何持家。12世纪挂毯艺术盛行时,全欧洲的贵族姑娘多少也得会点儿这个——至少得学会在手帕上缝自己家的徽章。
  这就是中世纪的贵族教育,极重仪态、风范,下跪、鞠躬、舞蹈、使剑都得风度翩翩,打架够狠,说话不能土气。
  文艺复兴后,科技腾飞,时代变革。到16世纪,骑士成了中古遗物;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发展,欧洲贵族开始尴尬了——他们不再有骑士的威严,学击剑也打不了仗了,在知识浪潮中难免显得有点落后。然而这时的贵族还得摆着“兄弟我是骑士传家”的老范儿,遍身盔甲叮当作响的时代已过去,盔甲、兵刃多是装饰。意大利的新兴富豪、法国的廷臣、英国的爵爷便格外重视“正确的宫廷仪态”,阳刚的战场之气减弱了,闲适的贵族范儿流行了。
  1500年,佛罗伦萨的贵族应当会跳舞、音乐、辩论、懂拉丁文、说警句;男士应当懂得陪伴女士,学识渊博(虽然不一定是书面知识)且有趣味;表现出互相尊重、恰如其分的殷勤,说些奇闻野史;通晓希腊文学与拉丁文学、历史、哲学,会吟诗、骑马;舞蹈和音乐的教育日益优先。一言以蔽之,你所受的教育得够你参加各类聚会和谈话。
  在16世纪的英国,贵族相信大学根本教不了什么东西,只能让你成为小资产阶级。1594年,安托万内·德·普鲁维内尔在巴黎开了个贵族学院,教骑马、击剑、仪态、弹琉特琴、画画、数学、文学、诗歌、历史。这事得到了法国宫廷的支持,比巴黎大学红多了。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教育大概可以这么描述:当贵族没必要再为打仗练骑士范儿后,便以日益精致的仪态来维持体面。
  到18世纪,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主义兴起,旧贵族制度被认为是黑暗的。因此,贵族教育也有些尴尬,于是巴黎的贵族学校开始在课程里加经济和农学。老贵族气坏了,觉得有辱斯文。
  英国在18世纪流行“大陆旅行”,比如你是个地方贵族,那么你会在成长中学到意大利语与法语,到一定年纪后游历欧洲,回来后有了宫廷仪态,最好还能说一口漂亮的法语,你就能当文官、大使、校长、法官。
  18世纪后期,大革命前夜,先前那种闲适的宫廷式贵族教育被新一代認为惺惺作态、毫无价值。老贵族痛心疾首,觉得新贵族都是暴发户,可新贵族觉得老贵族都是土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18-19世纪,资产阶级接管权柄后,老式贵族教育真的到头了。19世纪的法国,经过大革命折腾,传统贵族折了大半,顶着贵族头衔的多是新兴资产阶级,比如《基度山伯爵》里折射的法国背景:银行家、军人都能有爵位,大富豪买个岛也有爵位。当然,您不能小看这些暴发户,他们更怕被别人看轻。
  所以,19世纪中期,英国和法国都有新贵族提倡贵族教育,其实是一种混合产物:除了骑马、跳舞、音乐、上台表演般的宫廷仪态,还要掺杂新学问,结果多少有些滑稽。因为老贵族的教育如射猎、骑马是为住在乡下的贵族准备的,许多伦敦金融新贵也学猎赤狐,就是附庸风雅了。
  当然也有真的老贵族传家,虽没了荣光和财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做做乡绅,开开舞会,写书、翻译、养马,挺好。
  19世纪,英国许多翻译家、教授和学者的家世都很好。当然,这里有些讽刺:英国老贵族是鄙夷大学的,觉得仕途经济没意思;维多利亚时期的新贵族则鄙夷老贵族,觉得他们陈腐无趣。
  到一战和二战时,新老贵族的子弟参军,大家忽然回忆起老英国式的荣誉、祖国、家族,开始彼此欣赏。
  在贵族忙于封疆裂土的全盛时期,贵族教育多是教你怎么仪态端正、礼貌周到、骑马击剑,做个好骑士;当贵族开始衰落时,贵族教育便成了宫廷礼仪,用高雅的舞台腔来生活。也就是说,真正的贵族教育其实是摒弃实用的——贵族才不用考虑生活呢。
其他文献
二战期间,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八百多人死亡,刚刚担任首相的丘吉尔面临巨大压力。  面对德国的狂轰滥炸,英国政府决定修建几个军用机场,以便用更多战机来对抗德国空军。一天,丘吉尔在国会和议员们开会,一名议员反映有一处新机场需要占用一些居民住宅,但有一家人执意不肯搬离,导致机场没法建设。丘吉尔听后点点头,說:“这件事已经被媒体报道,我也留意了,人们也纷
1846年,爱尔兰自治运动领导人查尔斯·帕内尔出生于爱尔兰(1801年并入英国)一个条件优渥的地主家庭,其祖父和父亲均毕生反对英国对爱尔兰的政治控制,认为位于伦敦的议会离英格兰太远,难以反映爱尔兰人的呼聲。受此影响,帕尔内从小便立志为实现爱尔兰自治而奋斗。29岁时,他加入爱尔兰自治党,并很快成为其领导人。不久,他又成功当选为英国议会议员。  在他的领导下,爱尔兰自治党迅速强大起来,并且与英国政府进
蒋介石性情多变,为数不少的地方大员就因为看不懂他的脸色,吃亏不小;而能看懂蒋介石脸色的人,即便犯了错,也不会着急发慌,因为蒋介石的脸色中写着自己的安危祸福。  有一次,蒋介石的侍卫长王世和随蒋介石去湖南,临行前,蒋介石对他谆谆告诫:不准吃宴请,不准收受地方官员礼物。王世和在蒋介石身边待久了,知道他喜怒无常,通常不敢任意胡为。但到湖南后,省主席一心想结交他这位“天子近臣”,对他恭敬有加,不仅吃好喝好
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便在应天府(今南京)的集庆路附近开办了明朝第一所国立重点大学——国子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及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乡试。洪武十五年三月,国子学改称“国子监”。朱棣夺位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于是明朝有了两所国立重点大学,即南京国子监(南雍)和北京国子监(北雍)。  国子监是出贤人的地方,招
19世纪的欧洲人卫生观念很落后,连勤洗手的意识都没有,尤其是本就充满病菌的医院更是弄得脏兮兮的,很多病人因此死亡。此时,一位洁癖患者用洗手这种方式拯救了万千生命。他就是匈牙利妇产科医师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  塞麦尔维斯从小就特别爱干净,1844年,26岁的他进入维也纳总医院担任妇产科医师。当时在医院分娩的产妇非常容易患上产褥热,即分娩后就开始发高烧,最终在痛苦挣扎中死去。医院对此束手无策,而塞麦
在菩提祖师那里学会72变后,孙悟空一路从地下砍到天上,最后惊动了玉帝。在太白金星的举荐下,孙悟空被天庭招安,封为弼马温,后因不满弼马温的职位,擅自回到了花果山。一般认为,孙悟空不愿当弼马温是因为嫌弃官职太小,配不上他的能力。但事实上,他罢官并非如此。  弼马温的工作确实不起眼,就是养马,但天庭这样的小官比比皆是。镇守天庭的四大天王主要职责就是看守四个天门,充其量就是门卫保安,工作还不如弼马温有趣。
母爱如伞,在寒风大雨中为你遮风挡雨;母爱如热茶,在你伤心时温暖你的心田……  放學后,我放下沉重的书包,坐下来埋头开始写作业。这时,我身后响起了轻快的脚步声——原来是母亲,她来检查作业了。她的神情是那么严肃、认真。突然,一阵哭声传来,妹妹醒了,妈妈连忙过去哄她。  天色不早了,妈妈放下妹妹,开始做饭。烟火熏着妈妈,一滴滴汗珠滴落下来,妹妹还在那“咿咿呀呀”地吵闹,妈妈只好边应付她,边炒出一盘盘丰盛
滑铁卢战役让威灵顿公爵声名显赫,路上时常有人对他挥舞手帕,或脱帽致意,像国王般备受礼遇。他的官衔也步步高升,于1827年就任陆军总司令,并进入政府核心。次年,当英王乔治四世面对首相空缺的难题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国家英雄。就这样,著名的战争英雄成了英国首相。  乔治四世选择威灵顿公爵,是希望他的国家英雄形象能凝聚内阁,提升政府形象。但出身托利党的威灵顿公爵一旦成为首相,内阁中就有一大批天然的反对
1913年,德国为它的非洲殖民地制造了一艘客貨混装轮船,命名为“戈岑伯爵号”。可惜,戈岑伯爵号的运气不太好,在非洲刚试水航行就遭遇了第一世界大战,被迫参军入伍。更不幸的是,德国战败,戈岑伯爵号作为战败品被沉入湖底。  但戈岑伯爵号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一名瑞典人花了很大心血把戈岑伯爵号打捞上来。可戈岑伯爵号重见天日没多久,一场大风暴又把它吹回了湖底。五年后,英国人偶然发现了湖底的戈岑伯爵号,又把它打捞
一  嘉靖十二年(1553年)七月,大同(今山西大同)巡抚上奏朝廷,说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将渡过黄河、大举内犯。经过商议,朝廷决定派兵部侍郎刘源清为总制(相当于总督),领兵前去抵抗。外敌来犯,朝廷如此部署也算应对得当,万万没想到,这一看似稳妥的方案在执行中出了大问题。  当年十月,大同总兵鉴于大同辖下的天城防务不足,便提议在天城左边疏浚壕沟40里,用来阻挡蒙古骑兵。刘源清对此颇为赞赏,批准了,但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