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色作文”是指着眼于学生的纯真本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抒发情感,使作文从本色中来、到本色中去的一种习作概念。本色作文教学的主要内涵是“三性”(工具’性、生活性、个体性),“三本色”(主体本色、内容本色、形式本色)。“本色作文”的个体性立足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体现学生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写作内动力,从而实现个体化的经历体验、个体化的语言记录、个体化的自我表达、个体化的交流评价,提高个体的写作水平。
一、以文本为载体,倾诉独特的个体性
文本是一个巨大的写作资源库。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探寻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适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个体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完成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产生独特的精神创造,进而获得表达的快感。
(一) 挖掘留白处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作“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联想,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鸟的天堂》一文,巴金在描述了茂密的大榕树后,又展现了百鸟出巢的美景,其中有这样一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如果你是文中的那只画眉鸟,你想唱些什么?学生结合个体感知即兴发挥,妙语不绝:“想一个地方,像童话~样,这是浮在水面的绿洲,这是森林的牧场。”“景色迷人的天堂,是我们温馨的家,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盘旋飞舞,蔚为壮观。我爱我的兄弟姐妹,更爱我的家。”
(二) 创设情境处
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语言实践。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台湾同胞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课堂上,要紧扣这些动人心弦的文字,创设文本情境,“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之花在爱的奉献中重新绽放。如果有朝一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学生就可以由文字之表到心灵之里,水到渠成地开展个体化的对话。
(三) 拓展精妙处
围绕文本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作一些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比如《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中有一处精美语段:“他从街道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了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在此,可以围绕省略号来重锤敲击:“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被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感动了的学生,拓展训练中已是情到深处意更浓,“他从街道两旁茂密的树林里发现了第一片飘零的黄叶,在高山流云的影子里辨别出第一声雁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片飘飞的雪花,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发现第一条结冰的小河……”充满新意的课堂小练笔,激发出学生的延伸想象和个性表达。
二、以阅读为通道,喷薄独特的个体性
(一) 让“采蜜”来承载学生独特的赏析能力
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采蜜”本,在阅读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兴趣爱好,及时做好摘记。读书摘抄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指导,对摘记做得好、做得有特色的同学,要不吝表扬,经常展览优秀采蜜本:对摘记做得不全面或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鼓励进步。在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从“采蜜”向“吐蜜”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体化表达。
(二) 让批注来表达学生与文本独特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之余,还要重视开发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教会学生做批注就是一个有效方法。给学生讲述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故,培育学生的批注意识。鼓励学生动笔读书,对重点阅读内容画线打重点号,对阅读中产生的个体感悟及时做好批注,在学生与书本独特的心灵对话中,丰富学生的个体思想和情感。
(三) 让读后感来抒发学生独特的情感
读后感是结合课外或课内读本展开的一种练笔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读书所得,结合个体的阅读积累,或评文中人物,或议文章写法,或提读后疑点,或由此及彼发表感想,充分体现了阅读者的个体性。比如读了《巨人的花园》后,学生有了如下读后感:
巨人的自私行为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次,老师提议我们把自家的课外书带来,组建一个“漂流书吧”。我心里老大不爽:“我家的书多着呢,干吗要拿给你们看呢?”第二天,同学们都把自己心爱的书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还有很多没见过的书。只有我始终没有把书带来跟同学们分享。我心想:我家的书比他们的好多了,交换了看我不是吃亏了嘛!我偷偷地从书包里拿出《爱的教育》,同桌凑过来想要看看,我一把推开他,并厉声呵斥道:“我的书不要你看,你们书架上不是有书吗?”于是,同学们一个个远离了我,聚集在一起开心地借书、看书,讨论、交流,只有我捧着书孤零零地坐在那儿,好像一个“外星人”。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觉得很后悔,我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我不就是那个自私的巨人吗?在围筑的“花园”里独自“徘徊”着,失去了朋友的关注和关怀。如今,我要感谢《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是他让我明白在生活中不能自私,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因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正是融合了感悟的厚度、经历的独特性和反思的深刻性,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写作主体的个体性。
三、以活动为契机,释放独特的个体性
(一) 以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个体积淀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巨大的“原材料”,积淀学生的作文素材,激发学生的表达情趣。学校要精心组织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班委竞选、社会调查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验生活,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让直接的体验感悟丰富作文的思想内涵。
(二) 加强学科联系寻找作文延伸的交叉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把各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立体整合,拓展更广阔的习作空间。如通过美术作品创作,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通过科学课,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思品课、班队课,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章”;通过信息网络课,指导学生写“网络作文”,丰富学生个体化写作的选择。
(三) 着眼现实生活拓宽个体表达的立体空间
社会生活是学生最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只要是学生亲身参与并积累的素材,都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在此基础上的习作,也就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充满个性。教师应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引路导航,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在个体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叙写的真实性、表述的准确性和感知的合理性。
四、以网络为平台,彰显独特的个体性
(一) 以博客作文倡导原味记录。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载体和全新的体验。因为网络博客的便捷性、虚拟性与互动性,非常契合学生个体性的展现,所以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写博客作文,不作题材、主题等硬性规定,不要求太多的辞藻修饰,不强求过多的感悟和道理,让学生由着自己的喜好和习性记录周围的生活。因为嬉笑怒骂皆成文字,学生的心灵一旦得到解放,“无拘无束”的表达往往会引发思维的纵深发展,文字的个体性也就愈加鲜明了。
(二) 以亲情网页融合家庭智慧
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新鲜的体验,有欢乐、感恩、兴奋、激动,也有惭愧、委屈、难过。教师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指导家庭作文,也可依托“校园网”平台,鼓励家长开设亲情作文网页,以阅读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网页制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在体现学生作文个体性的同时,展示家庭的群体性智慧,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准。
(三) 以网络交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师可借助网络进行作文多元评改的策略。通过建立专用的BBs论坛,让学生自由地把习作挂到论坛上,由来自网络的评价群体进行点评,运用发帖、跟帖形式,让同学、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网友来评点学生作文。让学生在看帖、跟帖与回帖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个体性思考,自由亮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交流对话中,集中各方的点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既减少了教师、家长的“话语霸权”,又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辨和自主完善的能力。
一、以文本为载体,倾诉独特的个体性
文本是一个巨大的写作资源库。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探寻文本中的读写契合点,适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个体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完成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产生独特的精神创造,进而获得表达的快感。
(一) 挖掘留白处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着笔点确定写作“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合理联想,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鸟的天堂》一文,巴金在描述了茂密的大榕树后,又展现了百鸟出巢的美景,其中有这样一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如果你是文中的那只画眉鸟,你想唱些什么?学生结合个体感知即兴发挥,妙语不绝:“想一个地方,像童话~样,这是浮在水面的绿洲,这是森林的牧场。”“景色迷人的天堂,是我们温馨的家,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盘旋飞舞,蔚为壮观。我爱我的兄弟姐妹,更爱我的家。”
(二) 创设情境处
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语言实践。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台湾同胞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课堂上,要紧扣这些动人心弦的文字,创设文本情境,“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之花在爱的奉献中重新绽放。如果有朝一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学生就可以由文字之表到心灵之里,水到渠成地开展个体化的对话。
(三) 拓展精妙处
围绕文本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作一些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比如《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中有一处精美语段:“他从街道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了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在此,可以围绕省略号来重锤敲击:“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被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感动了的学生,拓展训练中已是情到深处意更浓,“他从街道两旁茂密的树林里发现了第一片飘零的黄叶,在高山流云的影子里辨别出第一声雁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片飘飞的雪花,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发现第一条结冰的小河……”充满新意的课堂小练笔,激发出学生的延伸想象和个性表达。
二、以阅读为通道,喷薄独特的个体性
(一) 让“采蜜”来承载学生独特的赏析能力
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采蜜”本,在阅读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兴趣爱好,及时做好摘记。读书摘抄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指导,对摘记做得好、做得有特色的同学,要不吝表扬,经常展览优秀采蜜本:对摘记做得不全面或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鼓励进步。在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从“采蜜”向“吐蜜”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体化表达。
(二) 让批注来表达学生与文本独特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与教师对话之余,还要重视开发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教会学生做批注就是一个有效方法。给学生讲述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故,培育学生的批注意识。鼓励学生动笔读书,对重点阅读内容画线打重点号,对阅读中产生的个体感悟及时做好批注,在学生与书本独特的心灵对话中,丰富学生的个体思想和情感。
(三) 让读后感来抒发学生独特的情感
读后感是结合课外或课内读本展开的一种练笔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读书所得,结合个体的阅读积累,或评文中人物,或议文章写法,或提读后疑点,或由此及彼发表感想,充分体现了阅读者的个体性。比如读了《巨人的花园》后,学生有了如下读后感:
巨人的自私行为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次,老师提议我们把自家的课外书带来,组建一个“漂流书吧”。我心里老大不爽:“我家的书多着呢,干吗要拿给你们看呢?”第二天,同学们都把自己心爱的书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还有很多没见过的书。只有我始终没有把书带来跟同学们分享。我心想:我家的书比他们的好多了,交换了看我不是吃亏了嘛!我偷偷地从书包里拿出《爱的教育》,同桌凑过来想要看看,我一把推开他,并厉声呵斥道:“我的书不要你看,你们书架上不是有书吗?”于是,同学们一个个远离了我,聚集在一起开心地借书、看书,讨论、交流,只有我捧着书孤零零地坐在那儿,好像一个“外星人”。现在想起这件事,我觉得很后悔,我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我不就是那个自私的巨人吗?在围筑的“花园”里独自“徘徊”着,失去了朋友的关注和关怀。如今,我要感谢《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是他让我明白在生活中不能自私,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因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正是融合了感悟的厚度、经历的独特性和反思的深刻性,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写作主体的个体性。
三、以活动为契机,释放独特的个体性
(一) 以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个体积淀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巨大的“原材料”,积淀学生的作文素材,激发学生的表达情趣。学校要精心组织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班委竞选、社会调查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验生活,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让直接的体验感悟丰富作文的思想内涵。
(二) 加强学科联系寻找作文延伸的交叉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把各学科的学习资源进行立体整合,拓展更广阔的习作空间。如通过美术作品创作,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通过科学课,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思品课、班队课,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章”;通过信息网络课,指导学生写“网络作文”,丰富学生个体化写作的选择。
(三) 着眼现实生活拓宽个体表达的立体空间
社会生活是学生最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只要是学生亲身参与并积累的素材,都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在此基础上的习作,也就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充满个性。教师应注重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引路导航,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在个体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叙写的真实性、表述的准确性和感知的合理性。
四、以网络为平台,彰显独特的个体性
(一) 以博客作文倡导原味记录。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载体和全新的体验。因为网络博客的便捷性、虚拟性与互动性,非常契合学生个体性的展现,所以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写博客作文,不作题材、主题等硬性规定,不要求太多的辞藻修饰,不强求过多的感悟和道理,让学生由着自己的喜好和习性记录周围的生活。因为嬉笑怒骂皆成文字,学生的心灵一旦得到解放,“无拘无束”的表达往往会引发思维的纵深发展,文字的个体性也就愈加鲜明了。
(二) 以亲情网页融合家庭智慧
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新鲜的体验,有欢乐、感恩、兴奋、激动,也有惭愧、委屈、难过。教师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指导家庭作文,也可依托“校园网”平台,鼓励家长开设亲情作文网页,以阅读者、参与者、指导者和网页制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在体现学生作文个体性的同时,展示家庭的群体性智慧,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准。
(三) 以网络交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师可借助网络进行作文多元评改的策略。通过建立专用的BBs论坛,让学生自由地把习作挂到论坛上,由来自网络的评价群体进行点评,运用发帖、跟帖形式,让同学、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网友来评点学生作文。让学生在看帖、跟帖与回帖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个体性思考,自由亮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交流对话中,集中各方的点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既减少了教师、家长的“话语霸权”,又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辨和自主完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