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县已试行五年,通过全员培训和广大-教师的亲身实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落实,教师课堂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了继续深入推进课改工作,规范和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通过研究、探索和借鉴,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新授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运用。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在“问题解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为框架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它将会有力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并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它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反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应有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模式基本结构及操作流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
1 创设问题情境。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问题情境。该环节旨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准备,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做好情境上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所教内容,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创设情境,课堂上大约需要三分钟左右时间。
2 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借助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具体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解决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这一环节大概需要5-8分钟时间。
3 探索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指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创设平等化和自主化的学习空间,让问题解决的方案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最优化。该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个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
4 解释与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系,这个环节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
5 应用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这里的“反思”,在主体上不仅包括学生“学”的反思,而且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在时空上不仅包括“课中”的反思,而且也包括“课后”的反思;在内容上不仅应该包括“知识与方法”的反思,而且包括“策略和效果”的反思。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反思后的所得,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教训,也可能是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它们都是下一节课或者今后学习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该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一般以积极评价为主,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括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教师自身也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课堂运行状况进行理性的评价和科学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时间。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在课堂时间的掌握和安排上,不搞“一刀切”,要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落实,又要允许学生的个别需求。
2、实践性原则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的实际,必须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等让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和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对知识的感知、感受和体验。
3、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而数学学科知识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抽象性,要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以外,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以及其他能为我所用的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将学生所熟知的事例,生动活泼的叙述、激趣逗乐的游戏、动手动脑的操作实验,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比赛以及其它趣题、趣事等,恰当地引入课堂,应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愉快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4、成功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这里不仅包括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技能的训练,包括问题解决探索过程的经历和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积累,还包括问题解决后的愉悦感受和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提倡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在问题解决探索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树立成功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在“问题解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为框架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它将会有力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并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它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反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应有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模式基本结构及操作流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
1 创设问题情境。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问题情境。该环节旨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准备,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做好情境上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所教内容,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创设情境,课堂上大约需要三分钟左右时间。
2 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借助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具体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解决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这一环节大概需要5-8分钟时间。
3 探索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指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创设平等化和自主化的学习空间,让问题解决的方案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和最优化。该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个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
4 解释与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系,这个环节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
5 应用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这里的“反思”,在主体上不仅包括学生“学”的反思,而且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在时空上不仅包括“课中”的反思,而且也包括“课后”的反思;在内容上不仅应该包括“知识与方法”的反思,而且包括“策略和效果”的反思。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反思后的所得,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教训,也可能是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它们都是下一节课或者今后学习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该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一般以积极评价为主,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括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教师自身也应该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和课堂运行状况进行理性的评价和科学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时间。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在课堂时间的掌握和安排上,不搞“一刀切”,要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落实,又要允许学生的个别需求。
2、实践性原则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的实际,必须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等让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和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对知识的感知、感受和体验。
3、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而数学学科知识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抽象性,要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以外,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以及其他能为我所用的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将学生所熟知的事例,生动活泼的叙述、激趣逗乐的游戏、动手动脑的操作实验,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比赛以及其它趣题、趣事等,恰当地引入课堂,应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愉快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4、成功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这里不仅包括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技能的训练,包括问题解决探索过程的经历和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积累,还包括问题解决后的愉悦感受和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提倡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在问题解决探索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树立成功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