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学制与技能培养研究

来源 :学习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中高职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出发,认为中高职衔接中的技能培养,应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课程模式为指导,并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分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与素质和岗位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职业技能鉴定 技能培养
  基金项目:1013—2014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重点项目《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制研究》(编号:G2013A008,主持人:洪少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加强中高职衔接,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将从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出发,认识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性并就技能培养进行探讨。
  中高职教育的共性和个性:
  1.中高职教育的共性
  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是:都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特點
  2.中高职教育的个性特点
  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培养层次的不同。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鲁昕副部长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即中职教育要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而高职要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中职学校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而高职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深奥、针对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能在生产领域完成一般技能所不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的技能,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即高级技能。
  3.中高职教育的教养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既要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业基础,又要为适应将来的就业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谋职业的能力。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方面教会学生做人,一方面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应重视德育,从养成教育抓起。做事:应重视知识技能,从技能训练抓起。
  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定位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要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驾驭设备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拓展知识与其它领域相关知识接口的预留,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发展潜力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二、中高职衔接
  毫无疑问,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是:都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但培养的层次和深度不一样他们是分阶段来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院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体现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中职学校从事初、中级(五级和四级)职业技能鉴定;高职学院从事中、高级(四级和三级)职业技能鉴定。依照等级分段教学正是中高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三、中高职技能培养
  1.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保证职业鉴定内容成为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技能,因此,与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适应,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用性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积极稳妥推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依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机制,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产业从业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根据职业技能考试大纲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选编教材.
  2.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改革,保证职业鉴定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思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和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根本,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企业的实际案例,采用逆向处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及提高综合素质、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一岗多能,一专多能。
  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在考核中,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
  3.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立实训基地,保证职业鉴定所需设备和要件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出发,根据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理论知识掌握,在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基础上,搭建一个以工艺设计、方法操作、设备使用与拆装维护、质量检验等实验主题为主线,分层次、个性化的矩阵式实训教学体系.结合课堂教学、大作业、工艺课程设计等,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结合和效果互补,使高职教育的情景教学模式得到切实体现.
  遵循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相关的资源和生产经验,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实训项目,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创设"情景教学"环境,同时兼具技术开发与服务、对外培训与考证等社会服务功能.
  4.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与校企合作,推行"入学职业引导――理论教学――校企实训――顶岗实习――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以"教-學-做"一体化的教学课程模式为指导,对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做出创新和突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注重突出精讲多讲,并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分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与素质和岗位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5. 共享优质实训资源,合作携手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共享学校优质实验设备,积极为兄弟院校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有的院校在某一专业的实验设备比较好,管理和教学都非常好,它就可对周边的学校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就可组织来参观学习,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这里来,利用他们的设备和师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特别是比较大型的实验设备,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培训教师要求比较高。可整合中高职院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让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和地方政府共同使用这些实验设备,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让它在教学、培训、鉴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利用企业先进实验设备,为中高职学生服务。由于企业要生产,所购买的实验、生产设备比较先进,中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培训、鉴定和顶岗实习,以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四、结论
  总之,中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应加大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对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学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以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各行业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健:《试论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第2期16-1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高职衔接
  3.龙德毅:《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第2期45+47页
  4.《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文章来自网络―――――――――――――――――――――――百度文库
  5.鲍贤俊、吴国伟《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上海市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研究报告
其他文献
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好,不能经受严酷的考验。只有在大自然里无人问津的野花,才能开得最鲜艳最迷人。同样学生的成长也需要这样的经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放手,学生才能有足够的空间经历茁壮成长。当然这样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当“甩手掌柜”。根据我的经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放手去做,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语文天地。  一、放手质疑讨论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在信息化、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服务职能、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逐步发生变化,初级指挥院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进一步增強岗位意识和任职能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有一些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初级指挥院校;图书管理员素质;培养  一、初级指挥院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定义  作为部队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初级指挥院校承担着为基层部队培养优秀初级指挥管理人才的
期刊
【摘 要】:感恩教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教育的缺失现状及成因,感恩教育的措施等。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中职德育  感恩是公民重要文明素质之一。学校要将中职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感恩有重要作用。因此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有人认为“感恩”就是给自己的恩惠的认可,并回
期刊
工会的每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工作。而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在职工中是否有凝聚力、影响力,能否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建功立业,与其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要把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上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在组织上,要对现有的各级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做一次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对各级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只有把工会干部培训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做到了位,工会干部培训工作才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如何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已成为中职教育主体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都亟待改革。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规格的需求,剖析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条教学改革措施,最后分析了评价量规的构建方法,文中提出的教学措施或办法可为
期刊
【摘要】:梵净山自然景观优美,宗教历史文化深厚,具有对旅游景区产品开发的能力,但是目前因为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旅游景区产品开发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梵净山旅游业的整体开发机制产生了阻碍。下面本文就详细分析梵净山旅游景区产品开发中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梵净山;旅游景区;产品开发;若干问题  梵净山处于贵州境内,其是当地唯一的一个名山,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待开发名山之一,目前已经被规划为贵
期刊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间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这门课概念多,难记易忘,且比较抽象难明。在技校教育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该课程不易上好。而现在技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没有掌握。要学好这门课犹如雪上加霜。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着重阐述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途径的教
期刊
【摘 要】院校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紧紧围绕时代需求,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专业特色、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方法 人才培养  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必须紧紧围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教学工作创新力度,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
期刊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族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首要目标。行政问责制是实现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关键,它使政府责任制度的落实得以保证。只有推行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才能有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监督。  一、我国构建责任政府的必要性  (一)责任政府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基本前提  责任政府不仅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政府高效廉洁的基本前提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为野外施工提供的一体化自移动电源及焊接设备的组成和主要特点,并介绍了其在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的施工焊接、油气管道施工焊接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自移动 焊接电源 同步传动 整机效率  1.提出研制自移动专业焊接设备的原因和依据  随着公司外部施工项目的不断扩展,野外施工环境的日趋多变,采用以前的老式发电设备由于噪音大、移动不便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的施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