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倡导探究式学习”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则取决于实验活动的规范。
关键词:科学;探究;规范;实验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2017年秋季起,全国各小学的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意味着,过去只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学习的科学课程,将覆盖整个小学阶段。这一举措,进一步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于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这是重任,也是挑战。《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以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倡导探究式学习”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筆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而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则取决于实验活动的规范。
一、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科学探究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实践一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就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科学探究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然后得到一个现象,形成一种认识,即先得出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种途径,假设一检验。就是先作出假设,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验。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学习”,就属于“假设一检验”。它由一个个环节来组成,在每一个环节有什么能力要求,都是很明确的。
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通过调研不同学校的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包括8个基本环节:发现问题一设立假说一制定计划一探究活动一整理信息一验证假说一交流评议一解决问题。探究学习也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实践并形成方法、达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二、规范实验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就是观察和实验。小学科学的课堂实验按操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不宜学生操作,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与分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先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实验),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分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扎实开展。
(一)规范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需要在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的前提下,站在操作的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和程序化的预设,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的选择,对所需要的材料和操作方法等作出准备。
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一个渐进的、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帮助学生树立“先方案,后实验”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勾勾画画,更多的是口头的交流与商定;到了三、四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五、六年级,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
(二)规范实验操作。
1.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教师的演示,应该科学、严谨、规范,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操作的依据和榜样。教师的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语言要科学、规范,不可随意。尤其注意在演示中,切忌故意进行错误的演示,然后以此“反面教材”为例,提醒学生:“这种操作错误,你们不能这样做”,这样的“反面示范”往往会干扰、混淆学生的认知。
目前,小学科学的师资并不完备,专职的教师多数还不专业。笔者在长期调研中发现“实验材料认知不清、操作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老师不在少数。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尤其是要进行“实验预演”,即在课前,教师个体先做一做实验,明确材料与操作、体验过程与问题、梳理现象与效果。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规范演示。
2.学生认知材料,掌握使用方法。科学实验需要借助各种材料进行,只有明确了材料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等,才能确保实验目标的达成。
很多材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酒精灯,要从侧面由下而上点燃,要用灯帽盖熄灭;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这些操作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强调,让学生在使用中形成习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与指导,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耐心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进行有效地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科学在于求真,实验记录贵在于实事求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验记录,主要是口头的总结,强调把话说清楚;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符号、图画、数字以及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规范材料整理。实验结束后,规范有序地整理材料,可以巩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减压教师课后的收尾工作。
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提醒整理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操作:还在发热的材料不可直接接触,要使用夹子;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等易碎材料,要轻拿轻放;废弃液体,尤其是化学品,要先倒入“废水皿”,再放到指定位置……
科学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管理层做实课程的开齐与开足,逐步加强师资培养,关注课堂教学常规;需要任课老师们扎实完成教学任务,因地制宜地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科学;探究;规范;实验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2017年秋季起,全国各小学的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意味着,过去只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学习的科学课程,将覆盖整个小学阶段。这一举措,进一步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于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这是重任,也是挑战。《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以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具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倡导探究式学习”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筆者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而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则取决于实验活动的规范。
一、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科学探究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实践一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就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科学探究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然后得到一个现象,形成一种认识,即先得出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种途径,假设一检验。就是先作出假设,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检验。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学习”,就属于“假设一检验”。它由一个个环节来组成,在每一个环节有什么能力要求,都是很明确的。
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通过调研不同学校的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包括8个基本环节:发现问题一设立假说一制定计划一探究活动一整理信息一验证假说一交流评议一解决问题。探究学习也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实践并形成方法、达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二、规范实验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就是观察和实验。小学科学的课堂实验按操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不宜学生操作,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与分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先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实验),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分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扎实开展。
(一)规范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需要在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的前提下,站在操作的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和程序化的预设,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的选择,对所需要的材料和操作方法等作出准备。
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一个渐进的、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帮助学生树立“先方案,后实验”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勾勾画画,更多的是口头的交流与商定;到了三、四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五、六年级,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
(二)规范实验操作。
1.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教师的演示,应该科学、严谨、规范,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操作的依据和榜样。教师的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语言要科学、规范,不可随意。尤其注意在演示中,切忌故意进行错误的演示,然后以此“反面教材”为例,提醒学生:“这种操作错误,你们不能这样做”,这样的“反面示范”往往会干扰、混淆学生的认知。
目前,小学科学的师资并不完备,专职的教师多数还不专业。笔者在长期调研中发现“实验材料认知不清、操作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老师不在少数。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尤其是要进行“实验预演”,即在课前,教师个体先做一做实验,明确材料与操作、体验过程与问题、梳理现象与效果。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规范演示。
2.学生认知材料,掌握使用方法。科学实验需要借助各种材料进行,只有明确了材料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等,才能确保实验目标的达成。
很多材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酒精灯,要从侧面由下而上点燃,要用灯帽盖熄灭;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这些操作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强调,让学生在使用中形成习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与指导,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耐心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进行有效地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科学在于求真,实验记录贵在于实事求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实验记录,主要是口头的总结,强调把话说清楚;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符号、图画、数字以及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规范材料整理。实验结束后,规范有序地整理材料,可以巩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减压教师课后的收尾工作。
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提醒整理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操作:还在发热的材料不可直接接触,要使用夹子;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等易碎材料,要轻拿轻放;废弃液体,尤其是化学品,要先倒入“废水皿”,再放到指定位置……
科学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管理层做实课程的开齐与开足,逐步加强师资培养,关注课堂教学常规;需要任课老师们扎实完成教学任务,因地制宜地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