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亨利·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是他的一部早期非常成功的作品。他的这部作品凭借着他对主人公凯瑟琳这个美国女孩形象的成功塑造,吸引了很多读者以及评论家的关注。本文将拟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对主人公凯瑟琳这个人物的抉择,以及她所面对的荒谬以及她为自己的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存在主义;抉择;责任
亨利·詹姆斯,19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散文集以及剧作家。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著有21部长篇小说,上百部中短篇小说。他的这部《华盛顿广场》出版于1881年,被学者们认为是作品走向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对于这部作品,学者们多从成长小说以及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凯瑟琳对自由的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尝试为读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这部作品。
一、凯瑟琳对父亲的违抗——对自由的选择
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由就是创造自己和拒绝一切规定性”“自由与不自由,不取决于客观,而取决于自己”。自由,作为存在主义者不可规避的话题,同样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他的这部早期创作的《华盛顿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起初凯瑟琳是一个对父亲极其顺从,一心想要去取悦父亲。然而,在面对心上人时,即便父亲百般阻挠,她并没有完全去遵从父亲的看法。并试图竭尽全力去说服父亲试图改变他的想法。然而,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步。在与父亲为期一年的欧洲旅行后,她对外在的客观事实彻底失望了。她的美好愿望总是与现实的残酷性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父亲的态度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旅行中,在她与父亲的一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处境。这也为她的下一个选择埋下了伏笔:“你放弃他了吗?”“没有,父亲!”“他给你写信了吗?”“是的,大约每月两次。”“我非常生气。”旅行回来之后,她便向她的爱人莫里斯宣布她决定不理会父亲的看法,与他结婚。
然而,残酷的现实便是由于得不到凯瑟琳父亲的认可,将无法得到他的财产。对于莫里斯来说,这同样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抛弃凯瑟琳,去找寻他所谓的更美好的可能性。这无疑带给凯瑟琳巨大的痛苦。很多年以后,她拒绝了很多次父亲曾为她安排的亲事。父亲临终前,还怕她再去于莫里斯再续前缘。并让她承诺他死后不和莫里斯结婚。这一次,凯瑟琳依然拒绝了。她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她选择了自由。
二、呕吐的感觉——无法摆脱的真实世界
人无法控制存在于其之外的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所以才会产生一种“呕吐”的感觉。萨特认为:“世界本身有时又是难以驾权。人为自己不能驾权和控制世界而苦恼,觉得这个世界是顽固的,可恶的,讨厌的。”在《华盛顿广场》中,凯瑟琳多次为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而产生这种“呕吐”的感觉。一开始,由于他既想要遵從父亲,又想要和莫里斯在一起,所以当她得知父亲对莫里斯的强烈反对时,她的内心无比受到了极大的煎熬。那种“呕吐”的感觉也是接踵而至。她想要尽力去说服父亲改变她的看法,然而这个客观的外在世界她根本无法改变。可以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她内心的苦闷:“她落下了眼泪,她抬起双手摆出乞求状,但是他避开了。”尽管后来,她为了和莫里斯结婚,她已经决定放弃一切。她仍然遭到了无情的抛弃。从她和凯瑟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内心的那种极度的“呕吐”感。“‘我想让你明天来一下,我会十分安静的。’她补充说道;她这次变得十分焦虑。”她害怕莫里斯会弃她而去,她内心中的美好的愿望也许会就此被打破。残酷的客观现实让她时时刻刻都切实地感受着“呕吐”。小说的最后,在阔别了进20年后,当那个曾经她深爱的男人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带给她的没有丝毫的喜悦,而依然是她无法摆脱的“呕吐”。从她和彭尼曼夫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莫里斯当年的离开给她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请不要再说下去了。”“莫里斯的消息你感兴趣吗?”“它让我痛苦。”这种“呕吐”的感觉根本无法彻底摆脱。就像萨特在他的著作《恶心》中描述的那样:“恶心只是暂时让我喘口气。但是我知道它会回来的。”所以,这种感觉从来没有彻底离开过凯瑟琳。尽管她做出很多选择想要避免这种感觉,可最终等待她的却是其它的“呕吐”。
三、凯瑟琳的责任——为选择付出的代价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对责任做出了阐释,他认为:“从人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不论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再哪怕是短暂的一刻脱离脱离这种责任,因为我对我的逃离责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负有责任的。”凯瑟琳也不例外。她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她最终选择了违抗父亲的意愿。但最终她并没有得到莫里斯的理解而最终被抛弃,而她与她父亲关系的逐渐恶化,以及最终她不得不一个人终老一生,都是她要为她的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
四、结语
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对主人公凯瑟琳的抉择,她所要面对的困境,以及她对她的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出了亨利·詹姆斯作品中很强的自由元素,以及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关键词:存在主义;抉择;责任
亨利·詹姆斯,19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散文集以及剧作家。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著有21部长篇小说,上百部中短篇小说。他的这部《华盛顿广场》出版于1881年,被学者们认为是作品走向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对于这部作品,学者们多从成长小说以及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凯瑟琳对自由的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尝试为读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这部作品。
一、凯瑟琳对父亲的违抗——对自由的选择
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由就是创造自己和拒绝一切规定性”“自由与不自由,不取决于客观,而取决于自己”。自由,作为存在主义者不可规避的话题,同样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他的这部早期创作的《华盛顿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起初凯瑟琳是一个对父亲极其顺从,一心想要去取悦父亲。然而,在面对心上人时,即便父亲百般阻挠,她并没有完全去遵从父亲的看法。并试图竭尽全力去说服父亲试图改变他的想法。然而,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步。在与父亲为期一年的欧洲旅行后,她对外在的客观事实彻底失望了。她的美好愿望总是与现实的残酷性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父亲的态度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旅行中,在她与父亲的一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处境。这也为她的下一个选择埋下了伏笔:“你放弃他了吗?”“没有,父亲!”“他给你写信了吗?”“是的,大约每月两次。”“我非常生气。”旅行回来之后,她便向她的爱人莫里斯宣布她决定不理会父亲的看法,与他结婚。
然而,残酷的现实便是由于得不到凯瑟琳父亲的认可,将无法得到他的财产。对于莫里斯来说,这同样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抛弃凯瑟琳,去找寻他所谓的更美好的可能性。这无疑带给凯瑟琳巨大的痛苦。很多年以后,她拒绝了很多次父亲曾为她安排的亲事。父亲临终前,还怕她再去于莫里斯再续前缘。并让她承诺他死后不和莫里斯结婚。这一次,凯瑟琳依然拒绝了。她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她选择了自由。
二、呕吐的感觉——无法摆脱的真实世界
人无法控制存在于其之外的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所以才会产生一种“呕吐”的感觉。萨特认为:“世界本身有时又是难以驾权。人为自己不能驾权和控制世界而苦恼,觉得这个世界是顽固的,可恶的,讨厌的。”在《华盛顿广场》中,凯瑟琳多次为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而产生这种“呕吐”的感觉。一开始,由于他既想要遵從父亲,又想要和莫里斯在一起,所以当她得知父亲对莫里斯的强烈反对时,她的内心无比受到了极大的煎熬。那种“呕吐”的感觉也是接踵而至。她想要尽力去说服父亲改变她的看法,然而这个客观的外在世界她根本无法改变。可以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她内心的苦闷:“她落下了眼泪,她抬起双手摆出乞求状,但是他避开了。”尽管后来,她为了和莫里斯结婚,她已经决定放弃一切。她仍然遭到了无情的抛弃。从她和凯瑟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内心的那种极度的“呕吐”感。“‘我想让你明天来一下,我会十分安静的。’她补充说道;她这次变得十分焦虑。”她害怕莫里斯会弃她而去,她内心中的美好的愿望也许会就此被打破。残酷的客观现实让她时时刻刻都切实地感受着“呕吐”。小说的最后,在阔别了进20年后,当那个曾经她深爱的男人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带给她的没有丝毫的喜悦,而依然是她无法摆脱的“呕吐”。从她和彭尼曼夫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莫里斯当年的离开给她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请不要再说下去了。”“莫里斯的消息你感兴趣吗?”“它让我痛苦。”这种“呕吐”的感觉根本无法彻底摆脱。就像萨特在他的著作《恶心》中描述的那样:“恶心只是暂时让我喘口气。但是我知道它会回来的。”所以,这种感觉从来没有彻底离开过凯瑟琳。尽管她做出很多选择想要避免这种感觉,可最终等待她的却是其它的“呕吐”。
三、凯瑟琳的责任——为选择付出的代价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对责任做出了阐释,他认为:“从人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不论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再哪怕是短暂的一刻脱离脱离这种责任,因为我对我的逃离责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负有责任的。”凯瑟琳也不例外。她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她最终选择了违抗父亲的意愿。但最终她并没有得到莫里斯的理解而最终被抛弃,而她与她父亲关系的逐渐恶化,以及最终她不得不一个人终老一生,都是她要为她的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
四、结语
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对主人公凯瑟琳的抉择,她所要面对的困境,以及她对她的选择所要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出了亨利·詹姆斯作品中很强的自由元素,以及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