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音乐课堂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音乐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歌唱习惯、倾听习惯等,音乐课堂需要养成教育。
[关键词]音乐 课堂 习惯 养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学习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音乐课堂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还需要培养习惯,需要养成教育。
一、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有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有些学生喜欢故意在课堂上制造“动乱”以引起大家注意。这需要课堂规则的建立,教师要示范与引导,强化课堂常规意识,形成学生的课堂规范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懂得我们的言行会影响集体,引导学生做人要从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从遵守音乐课堂纪律开始,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对于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行为标准,对孩子提要求要小,实在,使他们能够接受或服从。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需要不断地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其符合要求。在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他们就会不断遵守,从而养成良好习惯。随着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会主动地对其习惯保持或改变,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
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是人的一种解放。养成教育专家格林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磨蹭等等,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良好的歌唱习惯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感受表现音乐起着促进作用。所以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唱,都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头部正直,眼睛向前平视,双手垂于体侧,两肩打开,小腹收缩,全身要有一种积极运动的感觉,切忌大声喊唱。在学习一首新歌时要提醒学生轻声学唱,学唱时的音量以自己能听到最为适中,这样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的琴音,也不干扰他人,以利于大家更快地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
唱歌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发声练习,为完善地演唱歌曲做准备。通过发声练习,调节学生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从而为演唱服务。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等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歌唱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需要经常提醒学生,及时地纠正错误,比较、示范,使学生了解哪些习惯是对的,哪些习惯是错的并努力改正。
音乐教育家斯科特认为,唱歌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人是不能唱歌的。歌唱是完整音乐教育的基础活动,对一般人来说,可以从唱歌中得到愉快,是文化修养和情感素质的标志,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扬一个人的勇气和耐心。
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但有一个前提,在音乐欣赏、表现或创造活动时,你能够耐心倾听吗?
倾听是听觉的训练,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需要以听实现。卡耐基说,倾听是沟通的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有效的沟通从真正的倾听开始。音乐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音乐的前提。通过倾听,他们能进入音乐神圣殿堂。成功的音乐课堂需要积极大家参与,需要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创设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有老师说,我们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在聆听中领会的内涵。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458)《农村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格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音乐 课堂 习惯 养成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学习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音乐课堂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还需要培养习惯,需要养成教育。
一、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有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纪律保证,有些学生喜欢故意在课堂上制造“动乱”以引起大家注意。这需要课堂规则的建立,教师要示范与引导,强化课堂常规意识,形成学生的课堂规范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懂得我们的言行会影响集体,引导学生做人要从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从遵守音乐课堂纪律开始,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
对于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行为标准,对孩子提要求要小,实在,使他们能够接受或服从。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需要不断地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其符合要求。在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他们就会不断遵守,从而养成良好习惯。随着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们会主动地对其习惯保持或改变,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
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是人的一种解放。养成教育专家格林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磨蹭等等,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良好的歌唱习惯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感受表现音乐起着促进作用。所以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唱,都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头部正直,眼睛向前平视,双手垂于体侧,两肩打开,小腹收缩,全身要有一种积极运动的感觉,切忌大声喊唱。在学习一首新歌时要提醒学生轻声学唱,学唱时的音量以自己能听到最为适中,这样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的琴音,也不干扰他人,以利于大家更快地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
唱歌前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发声练习,为完善地演唱歌曲做准备。通过发声练习,调节学生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从而为演唱服务。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等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歌唱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需要经常提醒学生,及时地纠正错误,比较、示范,使学生了解哪些习惯是对的,哪些习惯是错的并努力改正。
音乐教育家斯科特认为,唱歌是一种精神上的锻炼,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人是不能唱歌的。歌唱是完整音乐教育的基础活动,对一般人来说,可以从唱歌中得到愉快,是文化修养和情感素质的标志,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扬一个人的勇气和耐心。
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但有一个前提,在音乐欣赏、表现或创造活动时,你能够耐心倾听吗?
倾听是听觉的训练,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需要以听实现。卡耐基说,倾听是沟通的各项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有效的沟通从真正的倾听开始。音乐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习音乐的前提。通过倾听,他们能进入音乐神圣殿堂。成功的音乐课堂需要积极大家参与,需要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创设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有老师说,我们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真正实现听有所得。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在聆听中领会的内涵。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458)《农村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格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