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是一门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靠听他人讲述历史、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考察历史遗迹等。其中,听教师讲授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了能讲出精彩的历史故事,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讲究语言灵动
讲授法特别讲究语言艺术。“语言灵动”是历史讲授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令后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在战舰被日方鱼雷击中即将沉没之际,管带邓世昌掉进大海里,他毅然抛弃手中的救生圈,決心与他的战舰一起沉入海底。他的爱犬见此情景,急忙游去用嘴叼住他的胳膊,要救其性命。而邓世昌却抱住爱犬,强行让自己与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汹涌的黄海中。讲授时,笔者选择凄美动听的词汇给学生生动地讲述甲午海战中这感人的一幕,运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结合恰当的肢体动作,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壮烈场面,学生不禁潸然泪下,慨叹邓世昌的英雄壮举。课堂上,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必然会树立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如此讲授,不仅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构筑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知识建构在历史时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它们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既要使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达到统一,又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名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教师直观呈现动态地图给学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并要求学生识记红军长征的时间及起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地点、红军长征的两次胜利会师时间及地点,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导向,将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将时空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针对具体史实,教师充分运用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文字史料等,通过绘声绘色地讲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长征路上充满了千辛万苦,处处有艰险,处处有牺牲,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样的讲授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激励学生树立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深挖历史细节
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要注重细节。这里的“细节”包括教材细节和教学细节。
教师对教材细节做精彩的讲述,能使历史事件本身更加丰富翔实,也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认知。在讲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从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四个方面着手,并做好细节补充:用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这个教材细节反映商鞅从小崇尚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其主观能动性;用商鞅“徙木立信”的成语典故,让学生明白商鞅在变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用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一细节,说明商鞅在变法中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正无私,严格执法,让学生理解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用“奖励军功”这一细节,让学生明白正是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他被旧贵族陷害致死。
此外,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还应关注教学与研究教学细节,运用心理技巧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经历,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受到启迪,进而产生共鸣。
一名教师在讲授“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学生大多依据材料分别从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掠夺、城市住房、交通紧张等方面按部就班地寻找着答案。突然有位学生高声叫道:“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课堂一下子如水中击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教学细节,也高声道:“不是吗?工业革命后,机器大量投入生产,机器大生产排放的工业‘三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协调机器大量出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呢?”讨论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后,教师追问:“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性质等方面剖析,学生发现:中国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了,中国的部分领土和主权丧失了。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单位:恩施州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一、讲究语言灵动
讲授法特别讲究语言艺术。“语言灵动”是历史讲授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令后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在战舰被日方鱼雷击中即将沉没之际,管带邓世昌掉进大海里,他毅然抛弃手中的救生圈,決心与他的战舰一起沉入海底。他的爱犬见此情景,急忙游去用嘴叼住他的胳膊,要救其性命。而邓世昌却抱住爱犬,强行让自己与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汹涌的黄海中。讲授时,笔者选择凄美动听的词汇给学生生动地讲述甲午海战中这感人的一幕,运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结合恰当的肢体动作,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壮烈场面,学生不禁潸然泪下,慨叹邓世昌的英雄壮举。课堂上,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必然会树立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如此讲授,不仅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构筑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知识建构在历史时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它们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既要使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达到统一,又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名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教师直观呈现动态地图给学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并要求学生识记红军长征的时间及起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及地点、红军长征的两次胜利会师时间及地点,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导向,将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将时空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针对具体史实,教师充分运用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文字史料等,通过绘声绘色地讲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长征路上充满了千辛万苦,处处有艰险,处处有牺牲,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样的讲授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激励学生树立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深挖历史细节
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要注重细节。这里的“细节”包括教材细节和教学细节。
教师对教材细节做精彩的讲述,能使历史事件本身更加丰富翔实,也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深刻的认知。在讲授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从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四个方面着手,并做好细节补充:用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这个教材细节反映商鞅从小崇尚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其主观能动性;用商鞅“徙木立信”的成语典故,让学生明白商鞅在变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用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一细节,说明商鞅在变法中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正无私,严格执法,让学生理解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用“奖励军功”这一细节,让学生明白正是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他被旧贵族陷害致死。
此外,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还应关注教学与研究教学细节,运用心理技巧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经历,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受到启迪,进而产生共鸣。
一名教师在讲授“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学生大多依据材料分别从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掠夺、城市住房、交通紧张等方面按部就班地寻找着答案。突然有位学生高声叫道:“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课堂一下子如水中击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教学细节,也高声道:“不是吗?工业革命后,机器大量投入生产,机器大生产排放的工业‘三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协调机器大量出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呢?”讨论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后,教师追问:“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性质等方面剖析,学生发现:中国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了,中国的部分领土和主权丧失了。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单位:恩施州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